基于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

作者: 岳磊

【摘要】以A省2015年和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两次监测结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体能的综合评定,对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四年级、八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量化评估。监测的样本分析表明,该省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较高、学生睡眠时间达标率较低、学校体育安排周课时数达标率不高、近半数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同时也提出了改进策略,即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有效机制;加强家校共育,改善健康行为习惯;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新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加大师资培养,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关键词】义务教育;质量检测;中小学;结果分析;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9—0038—08

一、研究背景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实现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积极推动学生投身于体育运动,培养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还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提升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促进整个社会文明进步,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身心健康发展状况,也能全面评价学校管理、课程与教学、教师配备与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状况,揭示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是一个“体检仪”。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能基于监测结果,及时优化决策、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能根据相关数据,针对相对薄弱的环节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监测过程及结果分析

2015年6月和2018年5月,在国务院教育督导办的安排组织下,教育部监测中心顺利圆满地完成了两轮数学和体育与健康状况的监测工作。两次监测中,体育与健康的监测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生为本,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中的素质教育为导向,全面体现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有效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帮助其拥有健康身体,提升其健康意识,养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监测依据有关国家政策和法规,抽样调查学校课程开设、教学状况、资源分配和应用情况,反映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体育课程与国家课程要求的执行情况。

(一)监测指标

2015年和201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分别对四年级、八年级学生体育与健康的有关情况开展了监测工作。按照标准化流程和相关规范要求,监测指标与工具的研发团队严格管理,研发过程严谨细致,已经过反复论证与多轮次修订,相关测试流程也历经多次全国大规模试点监测的实践检验。体育与健康学科监测指标详(见表1)。

(二)监测对象

基于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0

两次A省共20个县(市、区)参加了监测,参测样本的具体信息如下。2015年和2018年四年级、八年级学生累计参测11558人,数学教师1269人,体育教师680人,校长454人(见表2)。2015年和2018年A省四年级参测城市学校56所,学生1667人;县镇学校51所,学生1363人;乡镇(含农村)学校195所,学生3830人。2015年和2018年A省八年级参测城市学校32所,学生1057人;县镇学校30所,学生1039人;乡镇(含农村)学校91所,学生2602人。

(三)监测内容

2015年和2018年两年监测参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版)》,这也是国家体育教育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文件和评价指导标准,通过对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体能的综合评定,对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四年级、八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量化评估。监测均采用国际通用的体重指数(BMI, Body Mass Index)对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状况进行评定,筛选出科学的四类群体。BMI指数以个体身高、体重为基础,经公式转化获得,评价标准(见表3)。

(四)主要监测结果

1.学生体质健康状况。2015年与2018年相比,A省四年级、八年级学生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体能方面均有变化(见表4)。

2.校外自主体育锻炼状况。2018年A省四年级学生平均每周进行体育锻炼达到3次及以上的比例高于2015年21.6个百分点;2018年A省八年级学生平均每周进行体育锻炼达到3次及以上的比例高于2015年15.1个百分点(见图1)。

2018年A省四年级学生单次体育锻炼时长超过30分钟的比例高于2015年5.2个百分点;八年级学生单次体育锻炼时长超过30分钟的比例高于2015年1.6个百分点(见图2)。

3.睡眠时间。2018年A省四年级学生能够保证每天睡眠10小时的比例高于2015年2.6个百分点;八年级学生能够保证每天睡眠9小时的比例高于2015年13.6个百分点(见图3)。

4.体育周课时状况。2018年A省四年级体育周课时数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学校比例高于2015年17.3个百分点;八年级体育周课时数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学校比例高于2015年6.7个百分点(见图4)。

5.课后一小时活动。2018年甘肃省四年级每周开展2次及以上课后一小时活动的比例高于2015年9.0个百分点;八年级每周开展2次及以上课后一小时活动的比例高于2015年3.0个百分点(见图5)。

基于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1

(五)问题分析

1.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较高。2015年A省四年级男生视力正常的比例为59.40%,2018年降至58.30%,减少1.1个百分点。2015年四年级女生视力正常的比例为54.90%,2018年降至52.10%,减少2.8个百分点。2015年A省八年级男生视力正常的比例为31.60%,2018年降至27.70%,减少3.9个百分点。2015年四年级女生视力正常的比例为19.40%,2018年降至18.20%,减少1.2个百分点。2018年A省义务教育阶段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视力的不良检出率分别为44.6%和76.7%,较2015年的百分比均有所增加,其中有两个县(区)的四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超过了60%,有五个县区八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甚至超过了80%,某县八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高达91.6%。

基于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2

2.学生睡眠时间达标率较低。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五项管理”“双减”等政策文件中均规定,要保证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达到10小时及以上,保证初中生每天的睡眠时间至少达到9小时。从全国范围的监测数据不难看出,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其体能总分低于睡眠时间达标的学生分数,说明睡眠充足的学生,其体能成绩更好。2015年A省18.2%的四年级学生能够保证每天睡眠10小时,低于全国均值12.5个百分点。到2018年,20.8%的四年级学生能够保证每天睡眠10小时,较2015年增长2.6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1.4个百分点。2015年A省5.3%的八年级学生能够保证每天睡眠9小时,低于全国均值11.3个百分点。到2018年,18.9%的八年级学生能够保证每天睡眠9小时,较2015年提高13.6个百分点,但仍低于2018年的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仅有20.8%的四年级学生和18.9%的八年级学生睡眠时间达到教育部规定。

基于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3

3.学校体育安排周课时数达标率不高。教育部印发有关文件中已明确要求四年级、八年级学生每周得保证开足开齐至少3节体育课,每天保证得有半小时左右的体育运动大课间等活动。若当天某班在没有体育课的情况下,必须至少有1小时的课外活动。同时,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规定体育与健康九年总课时比例要达到10%~11%,仅次于语文和数学对等国家课程。从全国的监测结果可以看出,体育周课时不达标的学校,其学生体能平均分低于体育周课时达标的学校平均分数,这就说明学校安排的体育周课时数达标,其学生的体能成绩将会更好。2018年A省的四年级、八年级体育周课时数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学校比例分别为21.6%和57.7%,八年级的未达标比例比四年级高出36.1个百分点。

4.近半数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从全国监测的结果不难发现,四年级、八年级体育教师教学行为不规范的学校,其学生体能总分低于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规范达标的学校学生体能总分,说明体育教师教学规范达标的学校,其学生体能成绩更好。从此次A省监测看,2018年四年级、八年级的学校体育教师能够做到既有讲解又有示范,还有指导地教授体育运动项目的学校比例分别为44.0%和59.4%。其中,A省有两个县区的四年级,一个县的八年级学校体育教师能够做到上课有讲解、有示范、有指导地教授体育运动项目均低于10%。

三、改进策略

根据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教育行政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观,以问题为导向,紧盯问题改进对策,提升本省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本文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实践,根据结果应用提出改进对策并作简要分析。

(一)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有效机制

每一项工作要想科学高效地运转,就要形成责任明晰、易操作的运行机制,这也是形成现代治理体系的要求[2]。教育部门要基于监测结果,加强结果解读,挖掘存在问题的原因,建立完善的部门联动运行机制、报告反馈机制、队伍培养机制、保障机制,对每项工作机制的具体要求,责任单位都有明晰的规定,明确责任,协同配合。尤其是构建省、市、县、校“四位一体、上下联动”的“446”监测结果应用运用模式,即四个层级:省级、市级、县级、校级;四类人员: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有关科室股室的负责人、学校管理层人员、相关的学科教师;六大措施:解读报告、问题调研、决策优化、学科改进、督导跟踪、队伍建设(见图6),充分解决质量监测结果应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科学的运行机制能较好地保障监测结果应用落地生根,服务教育。

(二)加强家校共育,改善健康行为习惯

基于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4

一是进一步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强化学校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对造成学生近视率较高、睡眠时间达标率低的原因和不良影响进行深度分析,并制订积极改进的方法措施,如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举办体育单项竞赛、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和夏令营,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和家校合作,加大对学生用眼卫生、锻炼习惯、健康生活习惯的培养,营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大环境。继续鼓励和支持各地各校创新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学校卫生室(保健室)建设和校医配备,传播健康理念,引导学生健康生活。通过强化评议激励、家校联动预防、培养正确用眼习惯等举措,全力推进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提质增效。组建全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专家组和宣讲团,调动、发挥基层医疗专家作用,为学校提供近视预防技术指导和专业咨询服务。三是着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心理,减少费时、低效的课后作业。规范中小学校办学行为、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提升家校共育水平、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四是加大学校建设力度,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借助“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项目资金,加大对新建学校和改扩建学校教室采光照明标准的执行力度,配备可调节的课桌椅。

(三)规范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是高度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教育环境,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管理章程,严格制订体育教学计划,优化课堂教学的环节。各地各校要严格按照2022年新版国家课程方案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体育周课时数符合10%~11%的国家规定比例标准,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加大对各地课程设置的指导和监督力度,加强课程实施日常监督。二是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紧紧结合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学校配备足够的、高质量的体育教学资源,促进校级之间共享优质体育资源,以满足不同学校体育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基本需求。三是教师要创新和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合理制订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全力打造三大课堂(见图7),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不断地总结经验,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