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安市第五中学:校家共育 “慧”成长
作者: 陈智清
吉安市第五中学是一所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比邻水巷,傍依后河。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行以来,学校坚持“和而不同,臻于美善”的理念,将党建工作与校家共育深度融合,以“慧爱”父母成长营为新路径,共建校家共育“慧”成长协同育人体系。
慧学习:搭建校家学习共同体
传统家庭教育培训知识碎片化现象严重,家长接收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很多,但在面对实际情况时却往往束手无策。吉安市第五中学“慧爱”父母成长营解决了这一问题。
“慧爱”父母成长营从学校各班招募30名家长,10名党员教师,1名党员教师结对3名家长,建立校家学习共同体。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学校合理设置系统科学的家长学习课程,从七年级新生家长课程到八年级解码青春期家长课程,再到九年级生涯规划家长课程,覆盖初中全过程。
除了党员教师的陪伴学习,“慧爱”父母成长营学习活动采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授课教师”的方式开展。学校党支部书记领衔授课,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健康教师组织专业培训,每月两次固定时间、地点开展线下讲座培训或开展亲子沙龙、团体辅导、读书分享等活动。
此外,“慧爱”父母成长营还创建“慧爱微圈”成长群,打破传统的交流方式,让校、家的“面”能无时空阻碍地“每日见”。专家经常在群里发送育儿视频,党员教师、营员家长们在群里或分享学习心得,或提出育儿困惑,专家在线答疑解惑,让成长随时随地进行。
慧实践:共建协同育人体系
“慧爱”父母成长营的家长们来自学校各个班级,他们仿佛是散落在各班里家庭教育的星星之火,点燃带动全校家长。依托他们,学校建立“学校—‘慧爱’父母成长营—班级家长”三级家庭教育网络,形成校家共育“慧”成长协同育人机制。教师、家长、家庭教育指导师三位一体,全员全方位智慧育儿,形成育人合力。
“陪伴成长”对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尤为重要,“慧爱”父母成长营在学校党支部的指导下,让更多的家长从“隔屏照片”走进“真实校园”,激发校家共育活力。
学校的每个活动,“慧爱”父母成长营的家长们都会邀请其他家长共同参与。如学校开展“草坪音乐节”活动,亲子共唱环节让家长和学生放松心情,融洽亲子关系;“倾听一刻钟”活动由“慧爱”父母成长营的家长和党员教师们指导各班家长每天与学生进行一次有效沟通,这有利于家长与学生相互理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校家共育,关键在“共”,目标在“育”。研究表明,在实际家庭教育过程中,“父亲缺位”现象比较严重。为了激发家庭“父”能量,学校召开“好爸爸”专属家长会。“好爸爸”们身着正装,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目前,“好爸爸”专属家长会已经成为学校的品牌项目。学校教师与学生父母共同参与学生的成长,真正实现校家共育。
慧课程:构建家长微课程
随着“慧爱”父母成长营学习活动的开展,吉安市第五中学校家共育机制不断完善。在学校党支部的指导下,德育处成立了由党支部委员、德育干事、成长营骨干家长和党员教师“吉先锋”组成的“家长微课程”研究中心。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学校研发构建了“家长微课程”,校家共育走向一体化、常态化。
作为学校校本课程的有力补充,“家长微课程”采用“点面结合、双线贯通”的方式实施。活动课程为“点”,专业家庭教育知识课程为“面”。在“双线贯通”中,一线向内输入,为家长教育类课程,目的是帮助家长掌握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另一线向外输出,为家长参与类课程,主要包括:亲子活动课程,如亲子共读、亲子共唱、亲子共学等;生活实践课程,如“晒秋”劳动实践研学,慢享美“食”光的“美食节”课程等;“父母进课堂”课程,让各行各业的家长走进课堂,扮演“家长教师”角色,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专业课”。学校整合家长优质资源,补充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又让家长与教师换位思考、相互理解,校家共育配合度更高。
2024年1月,吉安市第五中学校家共育架构下探索的“‘四全三阶’浸润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被评为江西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学校还获评吉安市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