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第八中学:红烛匠心育桃李

作者: 彭细山 周红英 梁锋

吉安市第八中学:红烛匠心育桃李0

吉安市第八中学党委现有4个党支部,党员129人。近年来,学校贯彻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红烛匠心”党建品牌创建为契机,全力打造一支专业化、奉献型的教师队伍。

铸师魂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吉安市第八中学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定向导航作用,始终坚持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理想信念指引。学校坚持把加强党的理论武装和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相结合,把党的作风建设和规范教师从教行为相结合,为师德师风建设奠定基础。学校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推进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常态化,增强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学校深入开展师德师风警示教育,让教师自查自纠,并签订《师德师风个人承诺书》。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都会组织教师业务培训,教师们分享自己在教育一线的感人故事和经验。这样的交流不仅让教师的心灵得到净化,更激发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学校党委还组织党员教师赴萍乡市安源区、莲花县等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学习,重温革命历史,感悟先辈精神,从而坚定从教的理想信念。

榜样模范带引。学校积极开展“学榜样,树标杆”活动,评选表彰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最美教师等先进典型,激励全体教师学习榜样、追随榜样、争当榜样。根据岗位特点,学校设置“党员先锋岗”“党员教学示范岗”“党员志愿服务岗”,落实在职党员“先锋日”制度,推动广大教师在教学岗、教研岗、帮扶岗、护学岗上建功立业。学校党员教师还积极参加社区各类公益活动,如三月学习雷锋、五月节能宣传,增强党员教师服务群众、奉献社区的意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体制机制牵引。学校构建组织、制度、教育、典型、考核“五位一体”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制订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师德规范,严格师德考核,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每学期末,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家长和同行对教师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这种考核不仅激励了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筑匠心

学校现有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6人,省级、市级骨干教师5人,区级名校长、名师3人,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29 人。“双减”以来,学校党委找准基层党建与“双减”提质增效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激励广大党员教师筑匠心,争当高效课改、校本教研、发挥作用的“排头兵”,促进教育教学长足发展。

争当高效课改“排头兵”。2024年秋季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全部使用新教材。按照“立足课标、全员参与、互评互议、争创一流”的思路,学校党委聚焦新课程、落实新课标、用好新教材,以“党员示范课”“党员名师课堂”为抓手,通过优质课评比、教学能手评选、现场教学观摩研讨等方式,实现党建与教学“一岗双优”。各党支部组织党员教师,定期开展组内互听、同课异构、教学互研等活动,从“听、评、研、思”出发,为高效课改提供坚实支撑。

争当校本教研“排头兵”。为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的作用,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党委立足课堂主阵地,丰富备课形式,强化集体备课,以教促研,以研优教,实现校本教研与教学实践相融合、教研成果与教学质量相融合,用匠心打造高效课堂。学校每周分学科开展集智备课,教师个人多元备、自主研;学科组集体备、合作研;教师二次特色备、个性研,走出一条“备、讲、评、研”特色校本教研新路子。学校举行的“集体备课展示PK大赛”,不但激发了教师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更带动了青年教师对学科文本的深入研究,助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争当发挥作用“排头兵”。学校深入实施“双培”工程,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骨干,把优秀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构建“党员—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市区名师”梯度培养模式,培育教育教学“领头羊”。此外,学校还开展党员星级评定,分为“质量之星、优秀之星、学习之星、服务之星”。以评定星级党员为载体,学校把党员教师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具体化,并明确党员教师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充分调动党员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砺恒心

2024年3月,吉安市第八中学教育集团韶山路校区、城北校区、神岗山校区、长塘分校,举行集团化办学签约揭牌仪式。为实现“名校带新校、强校带弱校、城市校带农村校”目标,学校党委实行管理互通、研训互动、资源共享,促进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龙头带动帮扶。依托学校教育集团核心校——韶山路校区的优质资源,学校党委对成员校开展“菜单式”帮扶,组织各成员校参与教研,开展集智备课、教学比赛、说课展示、作业设计比赛等教研活动20余次。学校组织党员专家团队,赴长塘分校开展教学诊断活动。课后,团队专家与授课教师深入交流,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活动设计、课堂细节以及学生参与度等方面进行点评,剖析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

学校党委建立“柔性+刚性”的教师流动机制,组织党员教师带头“支教、走教、带教、研教”,将优质教师资源“沉下去”,实行集团教师平行多向交流,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学校交流轮岗教师有32人,实现了集团成员校教师水平、课堂效率、办学质量三个整体提升,开创了集团办学点上提高、面上推进、整体跃升的办学新局面,实现了“学校多彩、教师精彩、学生出彩”目标。

青蓝结对帮扶。为实现“一年合格、三年成熟、五年骨干”目标,学校党委按照人员、目标、培养、责任四级分层培养思路,实施雏雁、鸿雁、领雁“三大工程”。学校党委以“名师工作室”为纽带,以“青蓝工程”为依托,深入开展党员示范课、同题异构课、青年教师课改过关课、“四本课堂”青年教师大赛等,打造一支专业技能强、综合素养高、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队伍。2024年10月12日,吉安市第八中学教育集团举行2024年“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仪式,助力青年教师在教育道路上稳健前行。近日,周红英党员名师工作室在城北校区开展教学评一体化教研活动,来自吉州区、青原区的10多所中学近80名教师前来观摩交流。

爱心志愿帮扶。学校党委开展党员教师“万师访万家”“培优补偏”“结对帮扶”“微心愿”等主题实践活动,关爱学生,无私奉献。其中“微心愿”活动结合党员结对帮扶活动,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等形式,党员教师自愿认领学生的“微心愿”,一星期内与学生完成对接,填写“微心愿”认领登记表,并做出认领承诺。各党支部负责对认领人践诺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督,确保学生的“微心愿”不落空。(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