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合作 优质提升 双向发展
作者: 何小忠 麦伟生
高校与基础教育协同提质是江西省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创新之举,也是促进全省基础教育和高校师范教育双向提质的重要途径。协同提质行动开展一年来,在推动县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高校教师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协同提质的基本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从全省基础教育来看,“有学上”的问题已经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现在的重点是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愿望,实现人人享有优质教育机会。从高等教育来看,全省拥有6所本科师范院校和一批举办师范类专业的综合性院校,可谓“师范教育”大省,但高素质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还有待提升。将“龙头”和“基点”结合起来,开展全省高校与基础教育协同提质行动,是建设教育强国、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体系的创新实践。
为此,全省建立了“1+11+N”协同提质联盟,即全省师范类院校和具有师范类专业的普通高校组成1个协同提质行动联盟,对接帮扶11个设区市的N个县(市、区);项目县按“1+2”模式建立城乡学校共同体,即以1所优质学校融合带动2所乡镇薄弱学校。通过政府、高校、教科研机构、中小学校协作,教师培养、培训、教研、服务贯通,名师、名校结对帮扶,推进形成县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协同提质行动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根本目的是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高校在教育服务的过程中提升教师教育的培养质量。
二、协同提质的目标
通过整合多元资源、发挥优势互补、构建教育共同体,协同提质要实现“五个一”目标,即打造一批优质学校、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一批教研联合体、建设一批师范生教育实习实践基地、推出一批基础教育精品课。同时,借此引领县域教育扩优提质,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全省高校与基础教育协同提质行动要坚持五个原则:
一是坚持城乡一体、辐射引领原则。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以优带新,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推进县域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
二是坚持融合发展、双向提升原则。推进高校与县域教育以及学校共同体各办学主体的融通融合,达到多向联动、双向提升目的。
三是坚持要素聚合、优势互补原则。整合政府、高校、教科研机构和中小学校等多主体优势,聚合教学、研究、培训以及行政等部门资源。
四是坚持教研驱动、多元协同原则。由高校科研人员、县(市、区)教研员、一线优秀教师和教师培训者组建教研联合体,以研训为基本途径,推进教研训的一体化和常态化,大力培养“种子教师”。
五是坚持探索创新、产出导向原则。各协同主体要因地制宜,构建适合本地教师教育的多样化模式。
三、协同提质的路径
全省协同提质行动已经实施一年,经历了从方案酝酿、研讨对接、体系构建到团队组建,从需求调研、行动计划、协议签订、任务清单到全面实施等过程。实施一年来,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训活动,探索了有效的行动路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组织教育教学专题培训。赣南师范大学和项目县协同开设心理健康、科研素养等各类专题培训班14个,培训教师1900多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研联合体为试点学校举办52场培训与讲座,取得良好成效。
联合开展教学教研活动。豫章师范学院和南昌市红谷滩区组织“豫章同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常态联合教研活动;赣南师范大学在龙南县组织初中整本书思辨性阅读路径培训和教学指导活动,直接指向教师教学行为。
联合立项课题和共建精品课程。各高校与项目县联合申报教改课题,立项100余项;各高校与项目校共建基础教育精品课,立项500节;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与试点校共同开发红色铸魂、绿色生态、古色寻根、金色立志等特色课程,引领提升课程建设和提高教研能力。
开放高校资源和共享学术活动。井冈山大学向试点学校开放机器人实验室,并与3D打印协会、航模协会等合作交流;赣南师范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向试点学校捐赠图书1000多本;江西师范大学邀请项目县教师参与弘扬教育家精神暨特级教师制度实施45周年座谈会活动。
双向互聘师资。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制定《挂职人员双重管理制度》,选派24名教师到南昌市红谷滩区挂职,4人兼任试点学校副校长;南昌市高新区聘请35名江西师范大学教师为首批协同提质行动指导专家,促进与协同校的深度融合。
共建教育实习基地。赣南师范大学在项目县建立43个实习基地,九江学院在瑞昌市建立实践基地并开展“互兼互聘”活动,萍乡学院培训40名音体美师范生开展支教实习活动,推进师范生职前实习的协作。
可以看到,高校与基础教育协同提质行动激活了高校与基础教育协同合作的活力,巩固了协同提质基础,深化了合作内容,拓展了协同空间和途径,形成了适合本校本土的有效模式,更重要的是营造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良好氛围。当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各地协同提质行动进展不一、协同程度不同,甚至有的地方还遭遇了瓶颈和阻碍;在校际深度融合、项目持续推进、协同模式与实效等方面还有待深化。
四、协同提质的展望
全省高校与基础教育协同提质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还需要自下而上的实践创新,今后要在找准需求、确立抓手和深度协作等方面发力。
第一,找准需求交集。协同主体应该建立一种常态化的交流沟通机制,寻找各方需求的交集。项目县和试点学校要积极呈现需求、表达意愿,高校要分析调查需求、服务需求。各方都应秉持积极主动的姿态,而不是等待上门,高校更应该像浙江大学著名的技术创新管理专家许庆瑞院士那样长期坚持“去企业蹲点”“顶天立地做学术”,鼓励本校专家团队深入学校持续观察、深度调研,“去学校蹲点”“做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研究”,在满足基础教育优质提升的同时,深化教育研究学术成果和提高教师人才培养质量,做互惠的协同提质行动。
第二,探索合适的抓手。协同主体应该寻找合适的抓手以实现优势互补、发挥专长,做高校、学校和行政“能做”的事情。从目前来看,教、研、训可以作为这个抓手的三个支点。其中,“教”包括中小学校教学和高校师范教育的教学,后者最终服务于前者并依托于前者开展如教育实习实训活动;“研”包括中小学校教研和高校的教育科学理论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各有所长;“训”包括高校承担国培、省培、地方行政实施的在职教师素质提升以及校本研修等活动,都指向教师,但各有侧重。因此,从大中小学的教师、教学、办学、管理等切入,设计教研训一体整合性项目,或许能够建立合适而有力的抓手,做可持续的协同提质行动。
第三,追求深度协同。协同主体要从内容与形式上精心设计教、研、训活动,开展有意义的协同项目和活动,切实开拓教师的知识与视野、提升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成效与业绩,做有实效的协同提质行动。
协同提质是一项教育实践创新,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多元合作、优质提升、双向发展,实现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的互惠、持续和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