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循思政教育规律 提升红色文化育人实效
作者: 汪立夏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和政治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江西是红色文化沃土,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打造红色文化育人高地,需要进一步强化红色文化育人的针对性,从知、信、行发力,探索认知、认同、践行的育人路径,提升红色基因传承实效。
一、促进红色文化认知,唤起文化自觉
认知红色文化,就要理解红色文化是什么,了解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把握红色文化自觉。为促进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知,应从三方面着力:
深挖精神内涵。红色文化作为集物态、事件、人物和精神为一体的重要文化资源,见证着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是传承“红色基因密码”最好的教科书。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外延,更要把握其浓缩凝结精神谱系的时代价值,从人、物、事、魂四个维度理解把握红色文化的时代坐标。用大历史观追寻一批批革命志士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奋斗历程,用珍藏的革命志士遗物找寻“信仰大于天”的革命激情,在革命旧址和遗址中找寻初心不渝的烽火岁月,在重大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中标注改变中国的历史印迹,从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谱系中解锁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发展脉络、生成逻辑和理论内涵。
创新教育话语。育人有法,关键得法。在红色文化叙事上,可以将丰厚深奥的红色艺术、红色文物、红色遗迹等内涵,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推动其内容由浅入深创新转化,需要思政课教师和专业教师同向同行,精心引导,用鲜活的、清新的口语来传播和表达,使大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少一些说教、多一些推心置腹,少一些呆板、多一些声情并茂。教师要针对红色文化的特点,避免使用枯燥的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照本宣科的教材话语。在教学中要善于提炼红色文化的育人要点,用通俗的生活话语转译教材话语和政治话语,将教材政治性、革命性话语转化为面向当代大学生的课堂话语,用鲜活的生活化语言传播红色文化,使学生产生思想共鸣、精神共振。
传播形式大众化。红色文化只有被学生掌握了才会变成物质力量,而要学生掌握就必须变换纯意识形态和政治化的形象,改变红色文化僵化、生硬、刻板的印象,在创新中转化,在创造中发展,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亲近青年,用时代发展的样态满足青年的内在需求。当前,要不断创新传播渠道,完善传播内容,丰富传播形式,借势而为、借力而行,在建军节、建党节、国家公祭日等关键时间节点,开展入党仪式、重温入党誓词、共唱国歌等活动,找到红色题材与热点话题的契合点,通过红色话剧展演、红色歌曲传唱、红色故事短视频等形式,走进学生生活、走进一线课堂,用学生喜爱的网络平台传播红色文化,用融媒体技术,通过微视频、微电影、微课、动漫等新形式传播红色文化,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二、增强红色文化认同,形成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认同是指行为主体对红色文化所代表的价值理念、精神信仰、道德要求等的接纳,在将它同化后内化于心,并形成文化自信。接纳包括无意识渗透式接受和理性选择接受;同化是在接纳吸收的基础上,使它成为自身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只有大学生认同红色文化,才能感知真理和树立理想信念。具体来说,要从以下方面着力:
从情感触动中着力。任何文化一旦缺乏魅力和温度,就难于抵达心灵深处,其内在的价值、意识和思想就无法让人认可认同。认同心理学认为,情感是文化认同的心理生成路径。红色文化因其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纯粹的爱国情操,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情感并转化为内驱动力,使精神得到极大满足,情感得到自我超越,进而从思维认知和心理情感上接受红色文化。
传播红色文化要避免空洞僵化的说教,注重从人性、人伦和人之常情去诠释、阐发红色文化的发生背景和崇高信仰,激发真切的情感,触及受众灵魂深处。通过感受、换位、想象、移情等方式促进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要抓住某些典型去讲深讲透。特别要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诠释革命动机、剖析爱恨情仇、演绎生离死别,引发共鸣,入脑入心。比如,江西高校开展“回望峥嵘读初心——诵读红色家书 讲述英烈故事”巡演,师生用真实的故事自编自导自演,将讲台搬到了舞台,用催人泪下、荡气回肠的故事讲述革命的道理,回望革命先烈的信念和初心。每场超千万人次观看直播,实现教育宣传和红色文化育人的同频共振,被誉为“一堂流动的、生动的思政大课”。
从场域体验中深化。学习行为通常从感觉和知觉出发,体验和领悟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要加强红色文化物质载体建设,打造校内校外师生理论学习和思政教育的体验场域。一方面,打造红色文化校内物质场域,即在学生一站式社区、校史馆等校内区域融入红色元素,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红色文化。比如,为校友中的烈士建雕塑,用行业的英雄模范命名校园景观等,让学生见之生情,认同并内化为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打造红色文化校外物质场域,即同校外各种红色纪念馆、红色展览馆等场域签订共建协议,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实地体验,进一步增强可视化、沉浸式体验。比如,江西引导高校师生开展“一线课堂”“红色走读”活动,鼓励学生身临其境。
从平等互动中升华。当代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和视野更为开阔,具有奋斗目标鲜明、明辨思维能力强的特点,在情感、场域、文化实现认同的背景下,抓住大学生特点开展入脑入心的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对其红色文化的认同教育应从政治化、单向灌输向平等互动对话转变;尊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认同差异,以追求价值核心趋同为目标,由重政治功能认同向兼顾政治和文化价值认同转变。比如,通过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跨越时空的对话”等活动,将红色文化教育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在师生的平等互动中升华认知、形成认同。
三、引导红色文化践行,实现自觉传承
红色文化育人旨在用行动践履红色文化的价值规范,用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指在红色文化认知、认同的基础上,在社会化活动中自觉通过行为方式呈现主观确认。要实现主动践行,即大学生自觉、能动、有意识地践行红色文化价值的行为。自觉践行是红色基因传承的目标。为促进从认同到践行,可以采取三方面的策略:
消解心理冲突。当代大学生是伴随信息技术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较多关注现实社会的问题与红色文化的价值、道德标杆的冲突,高校教师要及时作适当的解释和引导,消解学生怀疑心理和不满情绪,避免思想困惑向排斥和抗拒转化。首先,要了解内心冲突。大学生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观念发生波动,教师要了解学生在红色文化认同转化中存在的疑难困惑,及时给予解答。其次,要善用谈心谈话方法,从源头上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红色文化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冲突。再次,要构建和谐共融共生的心理机制。引导大学生胸怀家国理想,用大格局包容身边的多样性、多元化价值理念,正视遇到的冲突并明确自己内心践行红色文化的需求。
强化外部激励。认同一般经历功利的、被动的服从向自愿的、主动的认可接受。设定期望目标,出现期望的践行行为给予精神或物质激励,间歇性强化同一个体的激励,建立榜样示范以引导更多期望的行为生成。通过外部的激励,激发学生内部的动机;通过行为与目标的远近,将红色文化践行过程中学生的动机分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进而自觉参与红色文化的传播、探究和创造性改造。用近景性动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用远景性动机感知红色文化践行的社会意义,两者互相转化促进,产生积极影响。强化外部激励的积极转化,将传播、探究和改造红色文化的外部激励手段,积极转化为大学生成长的内驱力,这样的转化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拓展榜样激励、选择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榜样激励学生,善于运用时代楷模、先进典型、鲜活事例不断感染和感召当代大学生,用可亲、可信、可爱的人物引领当代大学生。
引导文化实践。要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润物于无声、育人于无形,做到“教化”与“文化”的统一。流传至今的经典红色歌曲、歌谣、漫画等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要引导学生学习美、欣赏美,沉浸在美的氛围里,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同时,更要引导大学生自主参与红色文化创作实践,增强体验感和认同感。“红色+双创”,高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竞赛中选择筑梦青春赛道,到祖国乡村深入实地调研,将专业特色与红色元素相融,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红色+艺术”,鼓励大学生用音乐、舞剧、动漫、戏曲等形式创作红色文化艺术,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活动,促使大学生们红色文化认同意识持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