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作者: 钟事金

在路上0

人生没有捷径,只有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努力。

——稻盛和夫(日)

在过去26年的教育生涯里,我从乡村走到县城,从县城来到省城,从一名乡村教师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从一名一线教师成长为省城知名学校的校长。有人说我是一个“成功的人”。每每听到这样的赞誉,我都会反问自己:“于我何为成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个人的成功应该是助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在助力学生进步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看来,与其说“我做成功了教育”,不如说“教育成全了我”。

很多人好奇我是怎么做到的,问我是否有什么秘诀。其实,道理很简单:要做好一名教师,心中就要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纯粹的爱,平时多读书、多学习,用心上好课。

当教师的时间越长,获得的荣誉越多,会不会让自己更自豪呢?我的答案是,并非如此。

我不能忘记,从一个师范生一步步成长起来,是一批批学生用他们宝贵的生命时光陪伴我;我不能忘记,每份成绩的取得,每项荣誉的获得,都是学生用他们的投入成全我;我不能忘记,每届学生有每届学生的特点,这个时候,心中便多了些敬畏,多了些谦逊,多了些执着。正如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说的“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献身乡村育桃李

1998年9月,刚过完17岁生日的我走上三尺讲台,满怀激情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来到了一所偏远的乡村小学——新建县乐化镇瓜洲小学。

学校不仅地处偏远,而且条件十分简陋。山岗上孤零零地排列着两排瓦房,四周被山地和树林包围,没有自来水,也不通电。这对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而言,并没有觉得有多么艰苦。安排工作时,学校委我以重任——教毕业班,而且是包班,因为全校5个年级只有7名教师。来到教室,当我看到19名学生眼睛里对知识的渴望时,他们让我仿佛看到自己的童年,想起了曾经的自己,也是如此迫切地期待着老师给予知识。

由此,初为人师的我少了一些新鲜感,多了一些责任感。于是告诫自己:一定要认真教!

“事金,你怎么像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共事的教师们总是这样跟我开玩笑。是的,我上完语文课,课间便抓紧时间用小黑板写好下节数学课的题目,总是希望用好宝贵的课堂时间。我坚持按照课表上课,除了教语文、数学,还教学生唱歌、画画,带着学生到校门口的草地上去踢球。尽管每天忙个不停,但是每每看到学生因获得知识而欢喜,听到学生的笑声回荡在山间,所有的疲劳变成了一种快乐。

很快,教学的第一年,学生参加乡里的毕业统考。校长告诉我,我所带班成绩在全乡名列前茅,学生和我都为此感到骄傲:那是付出后收获的喜悦,那是和学生一起成功的喜悦。

随后连续三年,我都被安排教毕业班。在有了第一年的教学经验后,我开始反思:在过去的一年里,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

“将快乐带给学生”便是那时候我悄悄告诉自己要坚持的一条原则。因为是包班,所以有很多的时间去做我的老师做过的事情:让学生反复练习,不停做题,多读多背。我还做了很多我的老师没有做的事情:组织学生开展活动,锻炼身体,建立自信。

印象最深的莫不过每年的元旦和六一。以前从来没有过的联欢活动,我却花费很多的精力教学生“玩”:排节目,做道具,甚至借来录音机给他们伴奏……每次活动已成为学生小学生活最美好的回忆。

初为人师的我,带着自己对学生的爱、对美好教育的追寻,品尝到了教育的味道,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

选调县城启新程

2004年7月,县里首次从乡村小学教师中选调部分优秀教师到县城任教。我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报了考。在第一轮的笔试过后,我竟然成功入围,而且成绩靠前。第二轮说课环节,我竟然脱颖而出,成功选调进城。

我来到当时县城最大的小学——新建县实验小学。在这里,我迎来了人生的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参加集体备课,第一次参加观摩教学,第一次参与大型公开教学,第一次阅读课程标准……我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一切都是那么陌生,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一切又是那样吸引我。

当然,其间伴随自己的还有许多焦虑。县城跟乡村相比不一样,学校、家长对教师的要求高许多。县城学生与乡村学生相比也有很多的不一样,过去自以为很不错的教学方法,在这里却不怎么管用了。面对这些不曾预料到的困难,我曾一度迷茫,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应该到县城来工作。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尝试分析城乡学生的差异,再反观自己的教学方式。后来发现,尽管自己有满腔的热情,但是我采用的却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填鸭式教学。没有用心思考教育,没有用情了解学生,用一种方式教所有的孩子,我怎能不失败?

“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读书!”我时常提醒自己。我来到学校图书室找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该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作者是如何将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介绍了一个教师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讲述了一些关于学生、学习的深层次探索。读后,我兴奋不已,此后,读的书就越来越多。

面对浩瀚的书海,我该读什么书呢?读哪些书才可以让我快速地成长起来呢?

《给教师的建议》第三十三条中写道——

年轻的朋友,我建议你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希望你的个人藏书里有以上这三类书。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应当变得更丰富。希望你到了你参加教育工作满十年的时候,教科书在你眼里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只有每天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科学知识,你才有可能在讲课的过程中看到学生们的脑力劳动: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心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这是每个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高峰,你应当努力向它攀登。

读后,我尝试整理自己的书橱,开始读四类书。第一类,读关于教学的书——教育教学研究的书。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对教育的本质有所思考,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还要读本学科专业类书。我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常常读《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薛法根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第56号教室的奇迹》《芬兰:世界第一的教育》等。第二类,读自己喜爱的书。根据自己的喜好,通过广泛阅读,丰富自己。第三类,读关于学生成长的书。首先要读研究少年儿童的书,例如《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儿童心理学》等。第四类,读学生喜欢读的书,例如获国际大奖小说系列、安徒生大奖系列、沈石溪动物小说系列的书。每读一本书都会有意外的惊喜。

朱永新教授说:“人们阅读的高度,决定了他生命的高度。专业阅读,只有站在大师肩膀上前行的人,才能让自己的生命跃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通过大量的阅读,我在工作中遇到的那些难题都能找到解决的具体办法。

大量阅读,让我聆听了许多智者深邃的思考,让我学习到了许多大家的智慧,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美妙,让我拥有了热爱教育的信条。

当然,读书的作用肯定不限于此。读书还有什么好处呢?铁凝说:“阅读其实是人对自己、对生活、对人世、对未来更美更广阔的理解、想象和期待。”是的!读书,读的是别人的书,照见的是自己的心。

逐梦省城再出发

2009年9月,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我以人才引进的方式,来到省城知名学校——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来到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我没有之前换环境后的彷徨,有的是更多的淡定。因为我深知,教育事业是人的事业,想要做好一名教师,做一名好教师,就要走进学生。教育工作是一门专业要求很高的职业,要想成为一名专业教师,就要拥有专业的知识背景,学会科学的教学方法。

因此,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课前,了解学生的情况;课中,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观察学生的表现;课后,反思一天的教学过程。业余时间,我大量学习名家大师的教育智慧。课堂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是学习最好的素材,名家大师们的一席席话就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信条。

教育之路,是从教者的人生旅途,途中有无限的风光。在这个旅途中,我遇见了无限的景致,因此醉心欣赏沿途的风光。在这个旅途中,我收获了无数的感动,因此对教育深沉的爱愈发浓郁。在这个旅途中,我收获了无限的价值,让我明白了人之为人的意义。教育,成全了我!

自从踏进“师范”之门,我深知,我的人生注定与教育结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为我的人生追求,“教书育人”成为我的毕生使命。教师是一个平凡的职业,但是因为其背后的重要意义,让我不能不认真、再认真地对待它。

每个人有权选择平凡,但是教师这个职业不允许我选择平庸。

从教之路是一条永远没有终点的路。追寻美好教育,我一直在路上……

钟事金 1981年7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人,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导师,江西省教育学会小学校长研究会理事,江西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系江西省第六批特级教师、江西省第二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全国“双有”先进个人,入选江西省首届中小学名师培养对象、江西省第五批名校长培养对象,曾获“赣教杯”小学古诗文教学竞赛一等奖第一名、南昌市“园丁杯”一等奖、江西省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江西省“引航杯”班主任技能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