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的“有所不为”与“有所为”

作者: 甘甜

南昌大学的“有所不为”与“有所为”0

2012年在全校层面启动本科专业评价工作,2019年一口气关停33个专业,作为江西唯一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南昌大学在教育部备案的专业数是132个,2024年秋季学校只有92个本科招生专业。

“地方高校资源有限,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南昌大学副校长葛刚介绍,近年来,学校通过重构学科专业布局,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人才培养特区”和“学科特区”,打破学科专业与院际界限,在学科交叉融合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先有一流学科才有一流大学

2012年,南昌大学已有120多个专业,每年还不断收到申请新增专业的报告。

“先有一流学科才有一流大学,可办学资源就那么多,如何引导学院把各级各类资源投入到本科教育中来,学校决定启动专业自我评价工作。”葛刚介绍,评价过程中暴露了不少专业的弱点,一些办学实力不强的专业陆续被关停。

2017年,南昌大学被列入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随即一个着眼学校专业长期发展的《南昌大学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指导意见》酝酿出台。

“如何在把握专业建设的科学性和持久性的同时,面向未来办教育,学校进行了‘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专业毕业’的培养模式改革,对现有专业‘重点建设一批、升级改造一批、规划设计一批、关停并转一批’。”南昌大学教务处处长范杰平介绍说。

该项工作启动之初,葛刚等校领导每天找各学院院长挨个交谈。

最终,2019年,学校关停了33个适用性不高、办学能力不强、招生就业不好的专业,并新增了10个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

“以满足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学校每年都新增设置、压减停撤、动态调整一批专业。同时,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学校也在保留一些基础学科。”范杰平介绍,学校认定了包括数理化生以及文史哲等10个专业在内的基础学科,不断加强建设与投入。

学校以3年为一轮,进行本科专业调整,现如今已完成两轮,2023年又主动关停6个专业,2024年又申报5个国家急需的新兴专业。不仅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该项工作的成效也在不断显现:经济管理学院在该项工作启动之初,主动关停4个办学优势不明显的专业,现如今,该学院只保留了4个本科招生专业,个个都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如何融合并产生“化学反应”

入学时,学的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因一则稀土实验班面向全校招生的信息,李思忆成为学校2020级稀土实验班的学生,经过几年自主选课,她最终选择拿应用数学专业的毕业证,李思忆说在她身边还有不少类似的情况。

“在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教育是面向未来培养人,现在我们的专业设计都是传统的学科思维,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如何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际銮书院的探索很有意义。”葛刚介绍说。

葛刚口中的际銮书院,是南昌大学于2015年以名誉校长潘际銮院士之名,开辟的一块人才培养试验田,如已开办的理工基础学科、国学、人工智能、临床医学创新等9个实验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试验田试验什么?

宽口径、个性化、特色化的教育教学。

除了“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和“导师制、书院制、学分制”的管理模式,书院还加大跨学科基础课的比重,让学生拥有宽厚的学科基础;单列科研创新和第二校园学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让李思忆评价书院给她带来的最大收获,她脱口而出“融合”两个字。

“大一可以不用选专业,面向全校选课、选导师。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课表和各自感兴趣的培养方式。”李思忆介绍,书院实行导师制,导师与学生互选,并进行一对一指导,同时还可以参与其他导师的科研活动,视野随之打开。

际銮书院的探索对学校专业建设的启示是:不再单纯停留在专业数的加减上,更多的是探索如何融合并产生“化学反应”。

“比如如何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潜力和社会适应力。”范杰平补充说,学校现在已经与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合作,成立了实验班,通过产教融合,面向产业需求,培养多学科交叉型人才。

一条新时代学科建设发展的新路子

在人员总额控制范围内,“学科特区”拥有自主聘用权,享有自主薪酬权、自主评聘职称权和自主绩效考核权;“学科特区”实行企业化运行机制,注重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打造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科教融合体;建立突出品德、能力、贡献、影响力的评价体系……

南昌大学有两个“学科特区”,通过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先行先试,探索出一条新时代学科建设发展的新路子。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学校正视学科发展不平衡的实际,于2018年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一流建设学科中开展‘学科特区’试点,赋予在建学科高度自主权,推动在建学科培养和引进学科领军人才,产出标志性成果,提升服务能力和贡献度。”南昌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况学文介绍道。

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成为“学科特区”探索的重要方面。

“学科特区”实行首席负责制,在职称评审中,参考院士评选程序和投票办法,将业绩材料和现场答辩相结合,对申请人的品德、能力和研究成果的贡献度及影响力等进行评审,强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性贡献。

“经过6年的建设,‘学科特区’在学科交叉上定方向,形成比较优势,以优势学科为牵引,推动材料学科与化学、临床医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交叉融合;推动食品学科和公共卫生、机械工程、生物等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与院际界限,凝练出8个学科方向。”况学文说,现如今不少学科主动找寻与“学科特区”的交叉融合的切入点,毕竟“学科特区”的政策比较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