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标准化赋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内涵建设的实践研究

作者: 张景华 孙雅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10年内使全国2895个县域单位达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标准。国家进一步确立了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重视。教育标准化如何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起作用,如何赋能学校内涵建设,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值得研究探索。

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内涵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国家战略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包括构建均衡而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使之成为国家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在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不仅是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公正和包容性增长的基础。

(二)社会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中国政府通过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等,有效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推动教师交流轮岗等措施,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还包括学校的文化建设、校园环境的改善以及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这些都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

(三)教育政策支持与实施路径

为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政策,建立了中央至地方的教育支持体系。财政将义务教育作为重点投入领域,优化经费结构,增加对教学和师资建设的投入。通过“特岗计划”“国培计划”等,提升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专业水平。在学校管理方面,推进标准化建设,强化办学质量监管和评价。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考核,确保政策实施。这些措施正逐步推动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中国梦奠定基础。

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内涵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一)面临的挑战

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学校管理层面遭遇了系列挑战。高素质教师的短缺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瓶颈。学校管理体制和机制的不完善限制了教育创新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校园文化建设的滞后不利于积极教育氛围的营造,而信息化建设的滞后则影响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此外,家长和社会的参与不足也限制了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政策执行与社会参与的不足

教育部印发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提出,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等教学品质的定性指标,其中有学校制定章程、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以获得社会认可为目标的教育生态建设等定性指标,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导致内涵建设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实施效果的差异,形成了地区性不平衡、学校发展的不平衡。

(三)办学理念与制度执行

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涵建设过程中,办学理念与制度执行是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主要包括:办学理念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脱节,制度执行的滞后性和结构性失衡,学校制度设计与教育实践未有效紧密结合,资源配置不均和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政策宣传以及政府与学校之间协调机制的不完善,影响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实现等。

三、标准化赋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内涵建设的实施

(一)标准化和教育标准化

标准化是一个广泛概念,它指的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订共同的和可重复使用的规则活动。标准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保障健康、安全、环保,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以及促进国际贸易和技术交流等方面。

教育标准化是标准化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涉及制定教育领域的标准,包括课程、教学、评估、教师资格、教育管理等方面,以确保教育质量和效果的一致性和可预测性。目的是提高教育系统的效率和效果,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同时也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指导和依据。

教育部已经发布《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教育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提出深化对教育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教育标准的分类,规范教育标准制定程序,完善教育标准体系框架,以及完善教育标准实施机制和健全教育标准管理机制。这表明我国高度重视教育标准化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其发展。

(二)教育标准化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内涵建设的实践

《南昌市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内涵建设实施标准和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出台,为学校和教育督导部门重点就“学校制定章程(依法治校)、学校德育、校园文化建设、综合实践(含劳动教育)等定性指标”提供了内涵可量化、内容系统化、操作规范化、成效可视化、评价科学化的标准化实施方案。

《标准》的出台为优质均衡发展内涵建设提供创新思路,在国内具有创新性、引领性和示范性。首先,该《标准》的出台和应用开启了教育行业内涵建设标准化建设之先河,符合当前教育部正在推行的“中国教育标准战略研究”所倡导的教育标准化的研究方向;其次,该《标准》创新了优质均衡内涵建设中定性指标如何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形成可推广、可应用的科学评价体系;再次,该《标准》的推广和实施,将有助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优质均衡创建过程中学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整体提升。

《标准》的出台得到了国内教育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2023年3月,教育部督导局组织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组到江西调研,《标准》得到了调研组成员的一致认可。贵州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带领相关市、县(区)教育部门负责同志专程来南昌交流《标准》研制、应用情况,并提出共享研究成果的意愿。2023年8月,南昌市教育局局长黄琰在“南昌论坛”作了题为“聚焦‘两个标准’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南昌行动”的汇报,面向全国教育同行发出了南昌市将以《标准》引领、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内涵建设的强音。

推动《标准》的落地和实施。南昌市教育局印发《南昌市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内涵建设实施标准试点工作评估方案》,确定在9个试点县(区)72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试点工作。与此同时,市教育局组织内涵建设实施标准专项培训班,邀请专家团队对实施标准进行专项解读、专题培训,让试点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试点学校的校长对《标准》的研制背景、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推动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三)标准化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的未来展望

标准化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政府将继续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确保义务教育的标准化建设得到法律和政策层面的支持。政府层面将持续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包括学校布局、基础设施、教学设备等方面,确保所有学校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从而缩小区域和城乡间的差距。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扎根教育一线的优势,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国家标准,建立和完善教育标准化评价体系。通过标准化建设,未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促进教育公平,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