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习惯要“自然生长”
作者: 周庆江 杨启锋“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良好习惯是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稳定性力量,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总是希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如果说知识、能力是学生成长的“硬功夫”,那么良好习惯就是终身发展的“软实力”。
自古以来,我们总是通过示范、说教、指令、训练等方式培养孩子的习惯,明确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的习惯不规范、不文明,就要及时纠正并反复训练模仿规范行为,以期让孩子养成文明健康的习惯。
如今我们所处的是尊重个性的时代,很多人坚持孩子的优良习惯只有通过强化训练才能培养到位。这里的训练是指向统一目标的习惯意识和行为动作范式,从外部动作模仿输入学生身上,这种强化训练的习惯培养能在短期内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很多学校和教师开学前给学生明确规范要求,利用课余时间集中进行专项训练,定格为一条行为习惯训练的“流水线”。比如放学路队,学生们步调一致,整体划一,呼喊着响亮的口号,秩序井然。
身边有个事例,就能验证习惯鲜明地折射出强化教育的“厉害”之处。某校在校园内标注了醒目的行走路线,学生们每天都沿线路入学。有一天,校园内道路施工,抹去了部分线路。有些孩子走到中间时,看不到线路后不知该往何处走,便停滞不前。强化式习惯训练“强大”地实现儿童群体行为的“统一”“规范”,却抹杀了一些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今天的孩子不是缺乏创新的潜能,而是他们在生活、学习空间中大部分都在模仿成人和同龄榜样,他们的思维意识、思维习惯、思维能力已被程序化、格式化,再鼓励孩子去想象、去创新,孩子也很难“脑洞大开”。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期生活、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固有、稳定的行为方式。但我们时常会发现很多孩子在教师和家长等成人面前守规范,言行文明;一旦离开大人视线,就“现原形”,表现得我行我素,不再遵守规范,肆意违反规则。
学生之所以会有习惯反弹、退化现象,源于强化而来的习惯并没有让学生入脑入心,只是因为训练的量变而引起“物理变化”,未能引发学生言行的“化学反应”,因而不够牢固、可靠。
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孩子对事物深入认知并理解后,再经过实践中的思维碰撞,就懂得规则的重要性,便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努力对照规范要求,纠正自身言行上的偏差。
儿童言行是其规则认知和意识的外显行为,受其思想意识的指挥和支配。由于少年儿童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处于主导地位,加之明辨是非能力较弱,儿童行为习惯发展的盲目性、随意性较大。少年儿童往往缺少行为习惯对错的观念,对言行正确与错误的边界模糊混淆、认识不清,日常言行不以对错为准绳,而以“好不好玩”为标准,导致儿童生活、学习行为习惯与学校制订的行为规范及规则产生错位。往往儿童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较弱,儿童的思维碰撞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对学校规则的服从,行为任性,久而久之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儿童出现言行偏差实际上是他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理念偏离了正确轨道。儿童习惯的培养不是依赖外部力量的控制,而是在教育者的教育引导下的自行修正与慎独。学校和教师需要纠正的不是儿童外在的行为,而是要让思想意识“占领”儿童内在的行为,唯有如此文明规范的一举一动才会水到渠成。
习惯培养不仅是一项行为习惯的培养活动,更是一项基于价值理解、情理交融的情感教育过程。当儿童对规则、规范产生强烈的理性认同和情感共鸣后,就会入脑入心,深刻认识到文明行为的好处和不良行为的害处,并自我加压和规范,增强行为自觉,逐步把文明言行内化为持久习惯。
富有挑战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儿童,敢于对现有的行为习惯进行探索与创新,创造出适合自己发展的独特习惯。像牛顿、爱因斯坦、阿基米德等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独特的思维习惯成就了伟大的科学事业。
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与思想个体,他们内心渴望在大众面前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与特长。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要求和节奏,很难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习惯培养的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儿童的终身健康成长,也是儿童进行个性化、独特性发展的平台与载体。管理者和教育者在引导儿童贯彻规范时,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让所有儿童穿同样的鞋子。要允许儿童对学校、班级的行为规范、要求进行个性化理解与创新性实施,潜移默化促进儿童养成既符合规范要求又彰显个性的特色行为习惯。
孩子习惯培养的效果与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模仿能力高低有关。如果将孩子的习惯培养与意志磨炼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自我控制力训练,孩子会自觉有效规避不良习惯。大人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就产生激励效应,给孩子习惯养成的信心,孩子也会不断扩大自己的优点,逐步补齐习惯的短板。
“强化的习惯要不得。” 对学生而言,良好行为习惯是一种持久的行为文化。帮助他们触摸到习惯养成教育的温度,从“不该怎样”变成“我要怎样”,从“硬性”的制度约束转变成“柔性”的情感呼唤,让他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自然成型,这是新时代教育者应认真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