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老师的钢笔
作者: 汪行舟李老师是一名相当有个性的大学老师。他有一支钢笔,并不漂亮,也不别致,就是一支普普通通的钢笔,但李老师非常珍惜,视其为“命根子”,时刻带在身上,就和现在的年轻人带着手机一样,一旦离开了,就浑身不自在。
如今,别说是用钢笔写字,就连字很多人都不大会写了,基本上都依赖电脑。但李老师不一样,他习惯用钢笔写字,且每天至少练字1小时,即使再忙,也雷打不动地坚持,有时甚至到了固执的地步,比如跟妻子在巴厘岛度蜜月时,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原则”,每天一定要练足1小时。
李老师爱护钢笔,就像战士爱护枪一样。因为在李老师这里,它不是一支钢笔,而是一道“护身符”,能护他周全。李老师说,这支钢笔虽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他一定要和它相伴终生。他有个小小的心理暗示:没有钢笔,一切都不会顺利;有了钢笔,一切都会非常如意。
就拿他1998年参加高考来说,第一场语文考试,当年他只带了圆珠笔而忘了带钢笔,因而语文考得很不顺利。下午,他翻箱倒柜找出钢笔,带上它,之后的每场考试都一路顺畅。
上了大学也一样,每次大考小考,他一定要将钢笔带在身上,心里才踏实。李老师说,在他大二时,有次放假回家,不小心将一支用了很久的钢笔落在了家里,可家离学校有上千里路,他就没有折回去取。那年的期末考试,他几门挂科,差点儿毕不了业。
为了防止同类“事故”发生,李老师后来干脆买了个钢笔套子,自己编了根精致的绳子,如项链般将钢笔挂在脖子上,不知道的还以为李老师是个暴发户,戴了根粗的金项链。
大学毕业后,李老师留校任教,虽然“由李同学”变成了“李老师”,但他对钢笔始终不离不弃,依然是走到哪,钢笔就挂在脖子上晃到哪。
同事和学生看到都觉得好笑,可李老师并没有因为他人异样的眼光而改变他的“作风”,就连谈恋爱时也是这副“造型”。
说来也怪,像他这种头发少、身材粗、其貌不扬的男人,竟然找了一个外貌姣美、学历高的妻子。尤其让人羡慕的是,他们还生了一对聪明伶俐又好看的龙凤胎。如今他们结婚已23年,依然恩爱如初,实在难得。
每每谈到他和他妻子的爱情故事,李老师都会露出一幅傲骄的表情:“我就是用这支钢笔写了几封情书给我老婆,其中一封情书里夹了这么一首诗。”说着,李老师变身大诗人,抬头,挺胸,左手叉腰,右手比画:“你是花儿,我是蝶,一边香来一边甜。你是风儿,我是沙,一边吹来一边收。你在风中静静地绽放,我在雨里孤单地飞翔。你那美丽醉人的芬芳,是我追求的方向,让我从此有了奋斗的翅膀。你在阳光下甜蜜地微笑,我在花丛尽情地舞蹈,春风羡慕杨柳的幸福,鸟儿羡慕鱼儿的快活。你是花儿,我是蝶,风里雨里常相依。你为我等待,为我绽放。我为你轮回,为你梳妆……”
还真别说,只要是爱好文学的女孩,都无法抵挡李老师这首极具浪漫色彩的诗歌的诱惑。
其实,我也打心里佩服李老师的才华与自信,因为只有他想不到的,没有他干不成的。因此,李老师结婚那天,我主动要求当伴郎,好近距离地见证他们的幸福时刻。
结婚后,李老师依然如初,“人在钢笔在,誓死不分开”。他虽然用电脑打字写文章,但定稿前一定要把文章打印出来,用钢笔左圈右画地改上几稿,否则即使投到杂志社,也总担心发表不了。神奇的是,李老师说,他试过向杂志社投过几篇文章,凡是打印出来用钢笔改过的,都发表了;反之,全部被退回。
李老师还说,不仅写文章是这样,就连出门办事也一样。有次,他去办一件事,到了办事点才发现自己忘了带钢笔,结果事情没办成。第二天他带上了钢笔,事情办得很顺利。
当然,这些都是李老师自己说的,谁也没有特地去考证过,但至少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李老师这大半辈子真的走得很顺当。例如,他参加工作后的第二个月,就碰上了实施“菜篮子工程”加工资,每个月多了300元。那时他一个月工资不到700元,一下子涨到快1000元,幸福来得太突然。两年后,就在他想买房但钱不够而左右为难时,单位却爆出惊人的消息:集资建房,且单价比市场价低很多。还有,李老师参加工作不到五年,就评上了助教;又过了三年,因为论文多、获奖多,破格评上了讲师;次年,又迎来了“春天”,英语成绩特别好的教师可以申请出国深造,李老师学的正是英语专业,且过了英语八级,口语也相当流利,因而得到了去英国进修这一难得的机会。他回国后,单位又与某名牌大学联合培养硕士,他又被列入其中。几年后,他的职称又上了一个台阶,成了单位里最年轻的教授。后来,他又如愿考上了博士,且以优异成绩顺利毕业。
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李老师既完成了他人生中的多个“规定动作”,又完成了多个“自选动作”。一路走来,他似乎每个环节都没有落下,各个节点都卡得恰到好处。李老师感慨道:“这都是钢笔给他带来的幸运,是钢笔助他一步一步实现了梦想。”
俯首案头,李老师摸了摸心爱的钢笔,又重温起了他每天的“必修课”——练字。
光亮坚固的钢笔,行走在纸上轻盈有力,那一笔一画,写尽了李老师的奋斗历程,画出了李老师的美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