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

作者: 张振芳

学校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远离喧闹的都市。师生们每周日下午到校,直到下周五才能离校。在满满5天的工作、学习时间里,晚饭后短暂的空隙是教师和学生的清闲时光,大家都会走出校园,漫步山野,享受难得的清静。

我也走出校园,漫步在山间小路,身边不时有教师和学生走过。

深秋傍晚,山村显得格外安静。夕阳将余晖洒在大地,远山苍茫矗立,沉默中略显沉重。树木界限分明,常绿的依旧绿衣在身,也有几处点缀红色和黄色,那是枫树的季节留痕。村落间不见人迹,村庄房屋横斜,空中几条电线横着,冷冷清清。田里的晚稻收割完毕后,农民又在田里栽种了黑木耳,一排排的白棒子,在无声中积蓄着力量。一切的一切都静静地等待黑夜降临,还有明天的日出。一天即将过去,我想,又是极平常的一天,没有半点波澜。

“张老师,您看!”一个学生突然提醒我,我急忙顺着他指的方向看了过去——

远山那边一个旋转的小白点快速闯入我的视野。在金色的天空下,小白点飞速变幻,不停运动扩大,转眼变成了一个白色的羽毛球。白色羽毛球上下翻腾,越滚越大。远远看去,时而好似片片梨花飞舞,飘飘洒洒;时而又成为一朵朵白云,纯净洁白。

这个傍晚,我遇见了啥?!我不由得停下脚步。

近了,近了,原来是一群白鹭在飞翔。白鹭群像大海上的白帆,簇拥着,飘荡着,一浪推着一浪,在空中摇曳。白鹭群不停地变换着阵型,就像一架白色的战斗机,时而俯冲下来,贴着地面,想与大地来个亲密接触;时而昂扬抬首,拉杆疾冲云霄,想与天空比高。我目不转睛地盯着。

越来越近了,我看得更清楚了,心中不由兴奋起来。这一群白鹭啊,像极了空中芭蕾演员,左右摇摆扭动,成串、成堆、成团、成片,让周围的高山大树羡慕。而高山大树可不想惯着这群“不速之客”,或堵或挡或挤或推,一门心思想制造点阻碍。然而,白鹭群用矫捷的身手证明了它们才是山中的精灵——遇高山,似游龙摆尾掠过;穿树间,似陀螺盘旋穿梭,没有一点阻碍,轻松自在,留下众人一片赞叹之声。

冷冰冰的电线仿佛也有了灵性,配合着白鹭群的演出。只见白色的鸟儿飞蹿其间,嬉戏、缠绕、追逐,好不热闹。鸟儿们使出浑身解数,有的翻个筋斗,有的沿电线直飞,有的用嘴互啄……仿佛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

记得我给班上学生上郑振铎的《燕子》时,他们特别喜欢文中描写停在电线上歇息的燕子——“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地在纤细的电线上休憩——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便是燕子。”如果说那些驻足在电线杆上的燕子如五线谱一般组成了小夜曲,安详宁静,可爱怡人,那么,此时空中白鹭群的舞蹈就是激情的摇滚,放荡不羁、纵享自由、激情澎湃。看着在空中飞舞的白鹭群,我不禁想到,如若此刻我的学生也在欣赏白鹭的舞蹈,那我一定要让他们说说白鹭,说说心中的感受。

对于白鹭我是熟悉的。在江南水乡,白鹭是一种常见的水鸟。它们栖息和活动于河流、湖泊、水稻田、湿地等,选择宁静优美而又有丰富水产的地方安家落户,生存生活,繁衍后代。一身洁白的羽毛,流线型身体构造,展现其强大的飞翔技能。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读过刘禹锡的《白鹭儿》:“白鹭儿,最高格。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诗中的白鹭宁静自守,洁身自好,谁人不喜欢?

白鹭群慢慢远去了,像一团雾气消散在山头树木之间,伴随着叽叽喳喳的几声鸣叫,在遥远的天空只留下白色一痕,最终不见了影踪。苍茫夜色之中,我的心突然空荡荡的。就在大家叹息不已的时刻,这群鸟儿在空中盘旋回荡,来了个“回马枪”,让我们措手不及。白鹭群将表演再来了一遍。在这个萧索的季节,一群可爱的白鹭光顾了寂寞的山村,它们是山间的居民,还是趁着空闲来一次的匆匆过客;它们是一大家子,还是临时搭建的一个群、拼凑的一个圈,我都无从得知。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感谢白鹭群给寂寞山村带来了鲜活,这是一首优美的歌,更是乡居生活的一种恩赐。

白鹭从我的视野消失了,而这“一行白鹭戏山间”的妙境却永远印在了我心里。转身回到校园,夜已降临,灯光下的校园光亮光亮的,我的心情也敞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