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作者: 朱圣兰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0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江西省作为首批3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省份之一,面对中央新一轮的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要求,既有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需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中共江西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提出“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特别是把“实施产业升级战略”作为“五大战略”之首。随着江西重点产业升级发展,技术技能人才数量需求逐年增加,质量要求更高。这就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以有效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

(二)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推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途径。江西是劳务输出大省,以2020年为例,外出农民工817.1万人。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往往技术技能水平低,面临着较高的失业风险。同时,江西每年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要有效解决这些群体的就业问题,需从源头入手,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更多人接受高质量的技术技能教育,从而实现更高水平就业。

(三)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不断提高人民对教育满意度的重要举措。尽管江西职业教育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质量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前景等问题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情绪。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减轻人民群众教育焦虑的有效举措。

二、江西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职业教育体系结构不优。一是职业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以高职教育为例,据相关部门统计,2022年江西省62所高职院校中有27所分布在南昌市,占比达到45.2%;吉安市最少,仅有1所。二是优质公办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偏少。当前,中职、技工学校大部分学生有强烈升学意愿,但优质的本科职业院校偏少。虽然目前全省有3所民办本科职业院校,但公办本科职业院校仅有1所。相比其他省份,河北省有3所,甘肃省有2所,等等。三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不合理。以中职教育为例,随着出生人口的逐年下降,到2037年全省中职在校生规模预测约43万人。而有些地方和部门论证不够、评估不足,导致制定出台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不科学。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深。一是专业设置与重点产业的匹配度不高。二是校企供需信息渠道不畅。尽管相关部门已经建立了人才供需信息平台,但这些平台仍分属不同部门,还没有形成面向企业和学校的统一口径,导致供需信息不畅。三是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存在短板。据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近90%的职业院校教师认为需要和非常需要校企合作。这充分说明职业院校迫切期望校企合作。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政策,大部分校企合作仍属于表层合作。

(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力量不足。一是“双师型”“一体化”教师缺数量、更缺质量。实地调研发现,2022年全省中职学校、技工院校“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占比分别为31.8%、32%,远低于60%的标准水平;有的“双师型”“一体化”教师素质偏低,所执职业资格证书与所教授专业不匹配,生产实践经验不足。二是职业院校教师的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据统计,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仅为27.66%,绝大部分的教师为本科及以下学历,难以有效满足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需求。三是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据问卷调查数据统计,高级“双师型”教师占比为7.16%,中级“双师型”教师占比为11.89%,初级“双师型”教师占比为16.1%,中级、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加快构建江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一是优化职业院校布局。聚焦全省各地特色产业需求,推动职业教育院校布局规划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与产业发展、人口变化趋势等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不同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加快研究出台专门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优化评定标准,加大对“空小散弱”职业院校的“关停并转”力度。

二是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完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质量评价标准,定期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教学质量进行考核,及时淘汰一批设置不科学、教学质量难以保障的专业;在现有的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基础上,聚焦新增、前沿专业,由省级教育、人社部门统筹协调,录制一批涵盖不同专业的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课程,供一线教学参考使用。

三是构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依托全省各职业院校现有资源,不断拓展技术技能培训广度,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和在岗继续教育,面向从事农业农村、养老服务等人员群体,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打通教学培训和实践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二)聚焦重点环节,着力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一是搭建产教平台,提高专业匹配度。围绕江西省12条重点产业链和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由龙头企业、上下游企业、高水平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联合组织一批跨区域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产教资源,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学生实习实践中心,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

二是强化政策激励,提升企业参与度。聚焦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政策,研究出台精准有效的专门支持政策,提升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现有政策基础上,研究出台校企合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不断推动校企合作走深走实。

三是加强统筹协调,增强部门协同度。采取组建委员会、构建协同机制等形式,推动整合全省各职能部门的权限和资源,统一管理全省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聚焦职业教育重点改革领域,研究建立校企合作容错纠错机制,支持并鼓励先行先试。

(三)注重系统推进,不断提升社会认同度。一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选择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开展试点,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推动岗位技能、课程和竞赛等标准与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等核心指标的有效融合,提升职业教育培养质量。

二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完善“双师型”“一体化”教师认定标准,要求职业资格证书和企业实践经历必须与所教授专业匹配;加快选树一批省级、市级职业教育名师,高水平建设名师工作室,推动区域内职业院校优质师资沟通交流、共建共享。

三是着力破解堵点难题,畅通学生升学就业渠道。探索开展多种类型中高本一体化培养试点,畅通学生升学渠道;打破行业、部门、区域信息壁垒,打造全省统一口径的技能技术人才供需信息平台,为更好培养人才、推动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完善配套保障机制,营造良好发展氛围。推动出台优惠政策,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有同等待遇;选拔推荐优秀职业教育一线工作者、企业生产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地位,发出职业教育好声音。◆(作者单位:江西省商务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