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戏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 徐文根 付雅萍

推进戏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0

习近平: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抚州市临川区第十三小学(以下简称“临川十三小”)围绕临川文化,以抚州采茶戏为抓手,有效推进戏曲文化在教育教学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将戏曲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建设

临川十三小坚持党的政治引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临川文化为依托,构建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特质的追梦文化体系,把戏曲知识、戏曲元素有机融入学校文化建设,营造浓郁戏曲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将戏曲文化入脑入心。

一是在学校的标志载体中,比如校徽、校牌、校旗、路牌,融入戏曲文化元素,凸显戏曲文化的办学特色。

二是在学校显性文化建设中,突出戏曲知识、经典戏曲作品的宣传,建设戏曲文化长廊,打造校园戏曲文化建设高地。

三是充分利用学校广播,落实“每日一播”戏曲欣赏,让师生每日浸润在经典戏曲的旋律中,充分感知戏曲的魅力。

二、将戏曲文化融入校本课程体系

课程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涵养学校精神,是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基石。基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发展要求,学校构建了“梦想启航”校本课程体系,成立了戏曲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保障戏曲传承的有效实施,让戏曲课程成为师生的必修课。

一是抓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制定课程纲要,把戏曲知识转化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戏曲内容。

二是抓教材编写。充分挖掘汤显祖经典戏曲台词及抚州采茶戏资源,组织编写《抚州采茶戏》校本教材。

三是抓教师授课。聘请抚州采茶戏非遗传承人担任戏曲课教师,给学校师生授课,普及戏曲知识、创新戏曲表现形式。

四是抓戏曲展示。将每年的五月份定为学校戏曲文化月,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戏曲活动,集中展示戏曲课程实施成果。

三、将戏曲文化融入日常教学活动

为有效促进戏曲文化传承,戏曲知识的教学、戏曲活动的开展已成为学校的日常活动。

一是将戏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学校重视戏曲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如,在音乐课中加入戏曲欣赏的内容和戏曲表演的训练,在美术课中开展戏曲脸谱的绘画,在体育课中加入形体操的训练,在信息科技课中加入戏曲信息的查找和电脑小报的制作等,让全校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广泛接触戏曲知识。

二是将戏曲文化纳入阳光体育。学校坚持阳光体育每天1小时,《戏曲广播体操》成为阳光体育的内容。《戏曲广播体操》兼具戏曲韵律和运动健身,刚柔相济,唱、念、做、打的一招一式都饱含戏曲元素。师生在每天的阳光体育中,接受戏曲文化的熏陶。

三是让戏曲文化助力课后服务提质增效。为了有效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推动学生的戏曲实践,学校成立了“寻梦曲苑”社团。2019年,该社团创编的《梨园寻梦》登上了 “茶香中国”全国首届采茶戏文艺会演舞台,《戏曲广播体操》受邀参加江西省青年戏曲家比赛的开场表演。2021年5月,央视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栏目组走进学校录制节目,著名主持人鞠萍与学生共做《戏曲广播体操》。

四、将戏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学

学校充分挖掘戏曲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元素,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促进戏曲的传承与创新。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戏曲以其“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艺术魅力反映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大众。学校大力挖掘戏曲艺术中的勤廉元素,不断探索勤廉文化建设新路径,推动新时代勤廉文化建设。如,结合临川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四香戒》、戏曲中的勤廉故事、勤廉经典戏曲台词等打造勤廉戏曲长廊,创编勤廉戏曲节目,做到以戏倡廉、以戏促勤,并以勤廉文化建设活动及其研究成果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有效促进戏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融合。

一是实现戏曲与语文、英语等语言类学科的融合,丰富语言教学的内容,促进戏曲经典词曲教学。

二是实现戏曲与数学、信息技术等探究实践类学科的融合,拓宽学生探究学习的渠道,促进戏曲知识的研究性学习。

三是实现戏曲与音乐、美术等艺术类学科的融合,丰富艺术学科中的戏曲元素,提升戏曲艺术的魅力。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临川十三小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遵循,立足戏曲文化的传承、创新,不断探索戏曲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