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三深三合”模式推动高校就业创业工作高质量发展
作者: 刘峰华
近年来,宜春市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举措,创新“深度合作、政策汇合,深入服务、资源整合,深层对接、多面融合”的“三深三合”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模式,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全链条培养提升,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走出了一条政校共促就业创业实践、理论研究与就业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特色之路,以高水平服务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高质量发展。“三深三合”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模式被人社部评为“2018全国地方就业创新事件”。
自构建“三深三合”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模式以来,宜春市每年组织近2000家省内外重点企业举办校园招聘会、网络招聘会、直播带岗等活动,帮助5000余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2023年,宜春市为3658名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共计365.8万元,为154名高校毕业生发放校内求职补贴共计7.7万元,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创业“基本盘”持续稳定。
一、深度合作、政策汇合,为就业创业“搭台子”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自2008年起,宜春市人社部门与当地高校通力合作,持续健全就业创业管理机制,不断丰富就业政策“工具箱”,打出了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组合拳”。
强化职业指导服务。多年来,宜春市努力建设高质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根据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意愿和需求,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求职技巧培训、创新创业宣传和辅导等,组织大学生参加“职通未来 赣出精彩”心理辅导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指导周周讲”活动和“宏志助航计划”培训,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职业规划、就业去向等方面进行专业指导,并在职业体验、跟岗锻炼、毕业实习及见习、自主创业等环节提供精准指导和支持,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宜春市坚持开展高频次、高密度、高标准的社会和校园招聘,创新性地实施“双进双对接”活动(即大学生进园区、园区企业进校园和部门与高校对接、园区与院校对接),举办专业化、精准化、小型化的现场招聘会、网络招聘会、企业宣讲会、直播带岗、就业指导、职业沙龙等,向高校毕业生定向送政策、送岗位、送资源。同时,鼓励高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宜春学院国轩锂电产业学院建设,打造人才培养共同体,由产业与高校共同培养“市场需要、社会满意、企业欢迎、岗位适用”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人才。
积极开发见习岗位。宜春市充分发挥就业见习补贴促就业、保就业作用,积极开展见习基地认定,开发就业见习岗位,加强岗位储备和使用,为更多高校毕业生、待业青年提供见习平台。截至2023年10月,宜春市新增见习岗位4562个,拨付就业见习补贴487.6万元。
重点帮扶特殊群体。优化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服务、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等就业帮扶机制,做好离校未就业人员兜底保障工作,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帮扶工作台账,对低收入家庭、身体残疾等毕业生重点群体,做到“一人一档”“一人一策”重点帮扶。积极落实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求职补贴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和校内求职补贴,为有就业意愿的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提供3个以上的就业岗位选择,力争有就业意愿的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全覆盖。
二、深入服务、资源整合,为创新创业“打底子”
宜春市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广泛吸纳内外资源,集聚就业创业要素,前置创新就业服务,着力提升高校学生就业创业率。宜春学院入选教育部“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被人社部评为“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建强平台。全面推进高校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积极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提供低成本的场地支持、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和政策扶持等精细、精准、精心的创业服务,帮助高校毕业生拓宽融资渠道、加速项目成果转化、提升创业能力和水平。宜春学院于2008年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是全国高校中较早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质、以创新创业孵化为主营业务的事业单位之一。随后,宜春市又在当地高校探索建立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创业实训中心、创新创业学院等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自主创业孵化场地、指导创业项目、开展创业活动、培育项目成为创业实体。全市各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共接收2000余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入驻申请,孵化530个优秀项目,带动2000余名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培训与实践。
整合资源。宜春市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出台创新创业制度文件,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制度化、规范化,整合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学校配套资金,多渠道统筹安排,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开设“创业管理”辅修专业课程,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业能力。各高校组建专业的教学团队,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项目开发、风险评估、政策指导、融资服务、工商登记、财税申报、劳动保险、人事管理、市场策划等个性化的服务和指导。同时,通过“大学生园区行”“创新创业特训营”等创业实践活动,培养高校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做优服务。2010年,宜春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在校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将孵化基地列为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试点单位,建立宜春市在校大学生创业信用贷款个人信誉评价体系,明确大学生创业信用贷款准入条件,突破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资金“瓶颈”,提供“一条龙”创业服务。截至2023年10月,全市接受政府补贴创业培训的大学生为54855人,享受创业培训补贴金额829.09万元;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金额110.5万元,发放孵化补贴金额约2654.05万元;向大学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总额达17.74亿元,获创业担保贷款支持的大学生10027人次。
三、深层对接、多面融合,为就业创业“架梯子”
多年来,宜春市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密切政校合作,实现就业创业服务更加精准精细,切实推动就业创业工作走深走实。
“政府+高校”紧密合作促对接。宜春市坚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将就业服务前置,市人社等部门提前进入高校,与高校、企业共同探索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高校专业设置、学生知识结构同社会就业结构相匹配,促进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聚焦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宜春市人社部门与各高校开展务实高效合作,将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服务事项全面覆盖在校大学生,组织举办创业项目推介会、“讲一个创业故事给你听”创业典型报告会、创业大讲堂等,开展创业政策解读、经验分享、实践指导,推进人社部门就业创业服务与高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线上+线下”立体推进搭平台。2010年,宜春学院就业和保障事务所设立,涵盖政策咨询、就业援助、求职招聘、创业贷款等各项就业服务;依托“宜春就业网”开设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区,将岗位信息、就业见习信息、就业创业政策、就业培训、创业服务、人才政策、招考信息等有效整合,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站式”线上就业创业服务。同时,在高校设置就业服务窗口,面对面开展就业服务,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开展需求摸底、收集就业岗位、举办专场招聘、强化培训赋能、加强职业指导等举措,推进企业进高校、企业进课堂、毕业生进园区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实习、见习岗位,让大学生提前进行社会实践,提升社会适应力,为日后顺利就业“保驾护航”。
“横向+纵向”延伸服务强载体。宜春市强化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抓手,积极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提供低成本的场地支持、指导服务、创业培训和政策扶持等创业服务,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不断拓展强化就业创业服务形式、载体,帮助青年创业者拓宽融资渠道、加速项目成果转化、提升创业能力和水平。据统计,宜春市2023年共有高校毕业生2.21万人,同比2022年同期增加0.62万人,2023年8月底统计就业去向落实率为81.88%,就业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高于省内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本文系宜春市2023年就业专项课题(编号YJ2023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