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向上向善的内生力量

作者: 陈艳伟

唤醒向上向善的内生力量0

黎川县城船山路143号,是黎川县第二中学(以下简称“黎川二中”)所在地。

这里其实是一座小山,学校依山而建。山底就是船山路,靠近学校的桥洞上方,“向上向善”4个鎏金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过往的师生和百姓都能看到。

“‘向上向善’是2012年我到黎川二中工作后提出的校训。”黎川二中党总支书记兼校长艾生明自豪地说,十二载春秋,黎川二中以“唤醒教育”为办学理念,引领全校师生“向上向善”,激发内生力量,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改变了黎川二中在百姓心目中的“二流学校”的印象,学校发展成为一所既重教书、更重育人的江西省重点中学,获得“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巾帼文明岗”“创建江西省文明校园先进学校”等荣誉。

“在沙漠中耕耘”

黎川人都知道,黎川二中所处的小山其实就是一座“黄土高坡”,周边属于城乡接合部。

正因如此,相比兄弟学校,黎川二中的生源要差。

2012年12月,艾生明从黎川一中副校长岗位调任黎川二中校长。作为土生土长的黎川人,平日里,他目睹过身边不少人谈到小孩在黎川二中上学时,被旁人以“你的小孩在二中读书呀”这样刺耳的话语说道时的窘境。

那年,艾生明43岁。他说,这是干事业最好的年纪。

“黎川二中不能总被人看成天生老二。”艾生明知道,要改变这一切,人的思想观念要变。

要改变,首先得摸清底数。教师队伍干劲不足,学生中单亲家庭占比较大、家庭教育缺失严重……一系列问题,让艾生明顿时感觉自己“在沙漠中行走”。“我当时就把学校的变革定位为‘在沙漠中耕耘’。”说这话时,艾生明的语速有意放得比较慢。

艾生明深知,要“在沙漠中耕耘”,必须从思想和行动上唤醒每名师生。“唤醒教育”在黎川二中由此拉开序幕。

艾生明想办法联系上黎川二中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请他为黎川二中题写校名。“每天师生到校,望着校门口上方院士题写的校名,这种集体荣誉感油然而生。”艾生明的言语里带着几分自豪。

因地理位置原因,学校出入无法实现人车分流,每到上学放学时人流量特别大。艾生明从自己做起,带头让学生先行,这如今已成为学校每名教师的习惯。

“倾尽一生育人,必须受到尊重。”从2014年起,黎川二中每年都为退休教师举行欢送会。退休教师自己撰写从教经历,安排他们教过的学生献上鲜花……教师的荣誉感、幸福感、归属感不断增强。

“名师引领工程”“名师成长工程”“科研兴教工程”逐一铺开,开展“师徒结对”,构建“年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提升模式,分层次上过关课、汇报课、示范课,打造高效课堂、精品课堂……教师队伍教学科研能力不断提升。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曾英娇深知,要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良师,自己必须有比学生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加强学习就是一种唤醒。”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她说感受到了种子的力量。如今,她已成长为抚州市中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还经常参加黎川县关爱报告团到农村中小学送课。

学生就像种子,需要通过播种、施肥、浇水等环节,在等待中才会慢慢生根、发芽,再经过阳光普照、雨水滋润,在时间推移中逐渐长成参天大树。12个寒来暑往,艾生明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毕业生,又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新生。他说不上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的精气神变了,如今在校园里每天都能看见一张张阳光、自信的笑脸。

每天一早,学校仪仗队迈着整齐的步伐,在师生的瞩目里举行升国旗仪式;每天大课间,全校师生在操场上跑操,响亮的口号久久回荡在校园上空。每年秋季,校运会如期举行,一个个矫健身姿青春闪耀,一个个项目纪录被刷新;每年岁末,高三年级学生成人礼活动举办,他们铭记责任、点燃梦想……

记者在黎川二中校园行走,不时遇到迎面而来的学生,他们都会驻足弯腰问好。艾生明说,“弯弯腰”“轻语慢步”已具化为每名学生文明礼貌的习惯。

春,悄无声息地来到黎川二中校园,泛着绿芽、开出红花,停留在校园里每个角落,也藏在每名学生的手中、眼中、心中。

“平民校长”

教师朱建华说,艾生明有一个绰号叫“平民校长”。缘由是艾生明经常穿着布鞋,到教师办公室、教室走一走,或是倾听教师们的心声,或是随堂听课……

“他还是那个校长,和学生时代一样,微笑着面对你,始终有回应。”从赣南师范大学毕业的饶雪奇回到母校——黎川二中教书后这样评价艾生明。

“每年新教师的公开课,他都会去听,而且笔记都记得满满的。”语文教研组组长侯忠文说,每次评课艾生明也都会参加。“大家评完课之后,他的点评总是一针见血。”侯忠文评价说。

吴鸯是2023年9月从黎川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调至黎川二中任教的。有一次,她到艾生明办公室,发现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学科教科书。“那时候,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艾校长听课后的点评那么精准了。”她说。

在教师李长旺的印象里,艾生明特别注重倾听教师们的呼声。“以前,不论楼层多高,我们都要拎着热水瓶跑上跑下打水。”对此,有教师向艾生明提出意见和建议。很快,每个教师办公室就都装上了净化饮水机。

“他给人的感觉很真、很暖。”英语教研组组长付丽说,不仅是和这些学科骨干打成一片,艾生明也和普通教师打成一片。

对付丽的说法,95后教师李露表示认同。“和艾校长接触久了,与其说他是一名严格的校长,不如说他更像一位长辈。”从江西师范大学毕业的李露,最初任教的是初中部。“我有高中教师资格,所以想去高中部任教,却又怕自己胜任不了。”在学校食堂吃饭时,艾生明主动与李露坐在一起,详细询问她有什么困难,鼓励她大胆迈出这一步。“如今,我任教的是高中英语,教学上有了新突破。”李露说,这种开心的感觉真暖。

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学生小杰(化名),从小父母离异,父亲在外务工,他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为了方便上学,他与奶奶租住在学校附近。有一天,艾生明在校门口恰好遇到小杰的奶奶推着轮椅送他上学。上学路上的坡特别陡,艾生明主动上前,帮着老人推轮椅。细心的艾生明了解相关情况后,立即找到小杰的班主任刘秀妹,协调安排与小杰住得近的同班同学每天接送小杰。“不论师生有什么需求,他都会想尽办法解决。”刘秀妹说,在艾生明的推动下,学校还为小杰减免了相关费用。

“我自己现在也一直结对帮扶着3名家庭困难的学生。”艾生明说,到任黎川二中12年,他帮扶的学生超过20人。

“如今的黎川二中,在艾校长的引领下,处处充满着向上向善的力量。”教师黄海英介绍,艾生明常把“说良心话、做良心人、办良心事,共同办有良心的教育”挂在嘴边,教师队伍凝聚成了一个特别团结、特别有战斗力的集体。

数据显示,如今,黎川二中的教师队伍中获省级“优秀教师”“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表彰的有13人,获市级“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表彰的达45人。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2023年10月9日,在第19届杭州亚运会电子竞技项目刀塔项目中获得金牌的余亚军,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黎川二中。面对学弟学妹的热情追捧,他感慨地说:“‘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

2022年6月26日,在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2022届毕业典礼上,系主任邹文明教授在致辞时这样说:“在2020—2021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冯天夏、蓝青、秦珺辉、陈鸿浩、周宇轩、桂延智同学,连续摘金夺银,为清华赢得荣誉!”其中被点名表扬的冯天夏,正是从黎川二中走出去的学生。

冯天夏高中时期的数学教师吴剑涛说,如果没有艾生明,或许冯天夏这位数学天才就被埋没了。

2012年,冯天夏考入黎川二中实验班就读,采取的是两年初中、四年高中模式。那时候,上课能听懂的知识,冯天夏课后不会再花时间重复学习,包括物理、化学等科目,他把时间挤出来学数学。

冯天夏的初中数学教师是邓国红。有一次,邓国红在食堂碰到艾生明,便半开玩笑与他抱怨:“我班上有名学生真调皮,上课基本不听讲,但每次考试却又是最高分,你说要不要责罚他?”邓国红说的这名学生就是冯天夏。艾生明闻讯,连忙说:“千万不要责罚,要因材施教,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而后,艾生明组织学校数学教研组,通过不同方式对冯天夏进行考察,发现他是一名不可多得的数学好苗子。

自那以后,学校积极为冯天夏的学习创造条件。在艾生明和吴剑涛等人的帮助下,冯天夏上高二时,就获得了清华大学丘成桐夏令营的银牌。“你安心备赛,学校是你的坚强后盾。”艾生明拍着冯天夏的肩膀说。

2017年,冯天夏不负众望,夺得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省级赛区)一等奖,并获得第33届中国数学决赛二等奖。在参加完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后,冯天夏获得降分至一本线录取的机会。2018年,冯天夏以高考672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谈及未来理想,冯天夏说:“希望能在学校史册上留下姓名,能让别人知道学数学的‘冯天夏’。”这位从黎川二中走出的学子,正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数学知识海洋里一往无前。

虽然调至黎川二中还不到一年时间,吴鸯早已听闻过冯天夏的故事,更熟知艾生明“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理念。

在吴鸯看来,艾生明对教学格外关注。“他经常跟我们讲,要更新教育理念,多关注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正是基于这些理念,吴鸯的英语课堂成了欢乐的海洋。

“英语一般都是主题教学,所以每次课前,我都会结合主题思考学生知道什么、想了解什么。”吴鸯将这种教学方法称为“靶心教学法”。她说,有了教学的针对性,就可以考虑用什么形式让学生对课堂更有兴趣。

以小组为单位的展示活动,是吴鸯在课堂上最常用,也是学生最喜欢的形式。“情景剧表演、主题海报设计、春节主题视频拍摄,都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吴鸯从中尝到了甜头,在她的引导下,学生都敢于开口说英语了,更敢于在课堂内外英语口语表达。

高一(1)班学生郑梦琪在读初中时就特别害怕上英语课。“吴老师的英语课不同,她更关注我们的兴趣点,不同的课堂形式让我们都喜欢上英语课。”郑梦琪微笑着说,她现在不仅对英语课堂充满期待,每次英语课也都积极答问、踊跃参与互动。

站在黎川二中高处远望,沉淀千年的黎川古城和悠悠黎滩河水,见证着黎川这个赣东小县的发展和变迁,也见证着黎川二中的教育发展。“我将锐意改革、守正创新,持续唤醒向上向善的力量,让黎川二中成为黎川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艾生明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