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劳动教育新样态

作者: 帅国恩 王贵堂

构建劳动教育新样态0

抚州市第二实验学校聚力“双减”减负增效、“五育并举”提质赋能,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初步形成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的劳动教育新样态。

校家联动,树立正确劳动观念

学校全路径推进劳动教育,发挥校方的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家长力量,协调社会各方支持,形成劳动育人合力,推动劳动教育实施。要求“校内的事情积极做、家里的事情主动做、校外的事情热心做”,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建立劳动教育机制,开展常态化劳动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参与劳动的习惯。校内秉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理念,实施班级精细化管理,让每名学生都能参与卫生打扫、垃圾分类、校园绿化等集体劳动中。

校外依托学校及家委会扎实推进以“家校一体,以劳育心”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坚持开展家务劳动打卡活动,提倡学生每月学会一项新的劳动技能,在家务劳动中体验生活、锻炼能力、增强责任感,让家庭成为劳动教育的第一站。同时,利用学雷锋活动日、志愿者日等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培养他们崇尚劳动、热心公益的品质。

场域赋能,打造多彩劳动阵地

为了让学生有更丰富的劳动体验,感受稼穑乐趣,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开辟了一块名为“竞耕园”的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拥有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爱心农场”。学校制定了专门的劳动实践基地管理办法,每班认领一块“自留地”,在躬耕之乐中感受劳动的魅力和价值,从而不断提升智能、增强体能、涵养德能,在劳动中感知和体验成长的快乐。

乘“双减”之风,将劳动教育与课后服务相结合。学校充分利用课后服务“5+2”时间,立足校内资源,借力校外资源,打破班级建制,开设了版画、陶艺、扎染、剪纸、结绳等社团,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功能教室,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为学生搭建多样化劳动场景,让学生在“做中学”“劳中悟”,内化劳动意识,外显劳动习惯,传承古今文明。

借力校外资源,学校大力开展学生研学旅行活动,拓展劳动教育空间。结合劳动教育设计丰富多彩的研学项目和课程,体验金工、木工、厨艺、茶艺等劳动项目,参与磨豆腐、打麻糍、雕版印刷等传统工艺制作,尝试家用器具的简单修理,学习模型制作、机器人搭建和编程等相关技术,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学生在研学基地中需进行内务整理,承担个人生活劳动,合作完成团队劳动任务,既有利于他们学习生活技能,又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科融合,形成强大教育合力

学校成立劳动与综合实践教研组,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助力教师上好每周1课时的劳动课。在此基础上,其他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本学科的隐性劳动教育元素,寻找契机,不断丰富和拓展劳动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劳动最伟大的价值观。

学校以“竞耕园”为依托,开展学科融合的主题实践活动。语文老师用好《邂逅节气之美》校园读本,指导学生观察作物生长,写观察日记;数学老师编写《数说“竞秀”》校园读本,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隐藏在“竞耕园”中的数学问题;英语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收获的蔬菜瓜果制作创意拼盘,并用英语进行解说;美术老师带领学生到基地现场写生等。

学校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诵读”“竞秀嘹亮·每周一歌”等活动平台,组织学生诵读劳动诗词,唱响劳动歌曲,使教学、活动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形成教育合力,劳动观念如春雨般渗入学生心田。

内容统整,开发“五色”劳动课程

学校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学生走进抚州市博物馆、城市规划馆、黎川老街等地,重温革命历史,聆听革命故事。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打卡抚州“红色地标”,用双脚丈量抚州,用双眼搜寻红色遗迹,实地感受临川的历史脉动。校内常态化开展观看红色电影、唱响红色歌曲、师生共讲党史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学校充分利用植树节等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每个班在校内都要认养一棵树。定期举行“变废为宝”创意制作等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巧妙改造为可再生利用的物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学校立足科技社团,让学生了解并体验科技小创意制作、VR、机器人设计、航空航海以及无人机等,在动手实践中体验高科技劳动形式、劳动业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借力抚州产业资源,组织学生走进抚州市现代农业园、生物产业园等,在耳闻目睹中感受科技的力量和劳动的魅力。

学校以“竞耕园”劳动实践基地为依托,组织学生种植各类蔬菜瓜果,学生在春风里、阳光下,浇水、施肥、除草、杀虫、搭架、剪枝……亲身体验种植全过程。开展蔬果义卖、蔬菜牌制作、美食加工等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体验丰收的喜悦,感受属于“小农夫”的幸福。结合学校“二十四节气”课程的实施,进行劳育的深度开发:小满节气开展“食苦记”实践活动,种苦菜、做苦菜、尝苦菜,解锁节气密码;立秋时分来一场“晒秋”大比拼,感受挥汗如雨的快乐;冬至节气拔萝卜、包饺子,给寒冬添一份温暖。跟着节气去劳动,不仅打破了各学科之间的壁垒,还让学生在综合劳动实践中领悟节气文化的内涵,提升劳动素养。

学校组织学生走进临川这片古老的土地,开展“寻找小巷里的临川老技艺”主题实践活动,走访非遗传承人及优秀手艺人,通过观摩欣赏和动手体验,构建别开生面的户外课堂,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充分发掘校内劳动资源的同时,学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聘请非遗传承人、优秀手艺人担任社团教师,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做好结绳、剪纸和制作临川菜梗等具有区域特色的劳动传承,赓续优秀文化传统,品味非遗之美,共享劳动之乐。

评价支持,创设多元评价方式

学校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一是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品质、观念、能力、习惯、劳动成果等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及评选“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的重要参考和依据。二是以活动促评价。设立“劳动宣传展示月”,分年级开展折衣服、系鞋带、钉纽扣、创意水果拼盘等劳动技能竞赛,评选“劳动小达人”,学生在趣味盎然的竞赛中提升能力。学校多次举办红色文化教育主题展、“清风廉韵”勤廉文化展等大型展览活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展览主题制作陶艺、剪纸、扎染、伞绘、版画等作品并布置展览,搭建了展示劳动风采的平台。三是以荣誉促劳动。在期末时,各班结合劳动清单及打卡情况评选“劳动之星”。学校组织团队对各班“竞耕园”的种植情况进行检查,从农作物长势、学生劳动参与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出“最美菜园”并予以表彰。◆(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第二实验学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