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每名师生和家长“看得见”
作者: 徐光明 曾宪瑛 陈艳伟
好校长和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
新余市渝水第七小学(以下简称“渝水七小”)党总支书记陈忠英给出的答案是:能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校长,就是好校长;能引领学生快乐、自主成长的教师,就是好教师。
仲夏时节,记者走进渝水七小,与师生、家长对话,听到的是陈忠英引领教师、学生、家长实现转变的一个又一个故事。对于这些转变,陈忠英说:“不论怎么变,育人的初心永不变,就是让每名师生和家长‘看得见’。”
教师:从“上课型”到“专家型”
渝水七小面向教师打造了两支“金牌”队伍,一支是“金牌党员”队伍,另一支是“金牌教师”队伍。作为学校的党总支书记,陈忠英牵头建立“吟诵名师工作室”,引领一批又一批师生和家长参与并爱上吟诵。近两年,学校开展80多次“党员讲党史故事”活动,28场各类校本培训更是助推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她不仅肯定大家,还‘推’着大家走。”这是教师艾丽香对陈忠英的评价。艾丽香坦言,曾经的她仅满足于上好每堂课,现在的她不仅爱上了阅读,坚持每周写一篇文章,而且成了吟诵爱好者。这种变化源于陈忠英经常性地给她推荐阅读书目,引领她吟诵。“陈忠英就像一束光照亮着我,使我成为一名‘追光者’。”渐渐地,艾丽香心中有了规划,就是要把国学的种子牢牢扎根在学生心中。
在教师李智文看来,陈忠英“‘推’着大家走”,就是推动每名教师从“上课型”向“专家型”转变。自2019年起,陈忠英在全校推行“六学”教学新模式,即导学、自学、对学、群学、展学、固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则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
每个“学”的环节都倒逼教师自我加压,上示范课、听课评课是每名教师的“家常便饭”,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陈忠英书记和大家一起听课评课,她的听课态度、评课方法和课堂设计等,对我有着很深的影响。”李智文开心地与记者分享。如今,她不仅对课堂教学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每年还要到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送教,指导当地的乡村小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数据显示,近5年来,共有陕西、河南等地的1100余名中小学教师到渝水七小参观学习。
学生:从“我倾听”到“一起玩”
“你喜欢上哪位老师的课?”
“喜欢上陈忠英书记的课。”
“喜欢上她的什么课?”
“喜欢上‘你的烦恼我倾听’。”
这是记者与六年级学生韦博樊的对话。
韦博樊告诉记者,从他入学开始,渝水七小就设立了意见箱,不论哪名学生对学校各项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都可以写在小纸条上塞进意见箱。
正是一张张小纸条,推动陈忠英开设以“你的烦恼我倾听”为主题的课。根据意见箱收集的学生的意见建议,她走进每一间教室,与学生面对面,倾听他们的心声。“陈书记特别和蔼,上完课之后,还会把她的联系方式告诉我们,我们随时都可以联系她。”韦博樊开心地说。
“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爱。”陈忠英认为,之所以学生对学校工作有不同的意见,原因是学校对学生的爱不够。为了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有更多机会倾听学生的心声,陈忠英常态化地开展了“与书记校长共进午餐”“参观书记校长办公室”等活动,一批又一批学生与陈忠英“零距离”接触。
每周的“知书阅礼”课,也是韦博樊期待的。“‘知书阅礼’课都是陈书记给我们上。”韦博樊说,通过上这门课,他爱上了古诗词,“我现在至少能背诵200首古诗词。”
陈忠英推崇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她与“吟诵名师工作室”的21名教师编写了一年级至六年级12册《知书阅礼》校本读物,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且全文注音、附注等,使之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诵读及理解记忆。如今,经典吟诵《十礼操》已成为渝水七小的大课间特色活动。
陈忠英介绍,学校利用课后服务开设游泳、武术、啦啦操、古诗文吟诵、茶艺、书法等100多个社团,让每名学生找到各自喜欢的社团,从而快乐成长。“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每名学生都‘看得见’。”她说。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穿行在渝水七小,记者注意到,“三馆一厅”(“新余红色文化馆”“新余抱石文化馆”“新余钢铁文化馆”“长征文化展厅”)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全部都没有门。“敞开式设计便于学生随时都可以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陈忠英介绍,如今,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成了学校上思政课、开展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近两年,在这里上的思政课达246节、开展红色故事演讲活动275场。
作为一所城区学校,渝水七小的空间利用可谓极致。所有楼栋的走廊,种植了藤类植物,形成了一条条翠绿的长廊,宛如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各楼栋连通的屋顶,菜园、花园、果园、中草药园四大生态园构建的绿色劳动基地,让记者情不自禁地惊叹。“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到绿色劳动基地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学生特别喜欢。”陈忠英说。
家长:从“局外人”到“局内人”
“我的微信好友中有200多名学生家长。”陈忠英的话语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学校的‘家长同盟军’。”陈忠英微笑着说。
翻开渝水七小的家委会资料,记者看到,学校建立了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每学期,学校组织召开3次家委会会议,各年级每月召开1次家委会会议,班级家委会会议根据各班情况不定期召开。
“学校的重大决策与大型活动都邀请家委会成员参与商议。”陈忠英介绍,每周一,家委会自主选派1名家长进校工作,列席学校行政会议,参与学校的工作决策,将校家协同育人落到实处。“学校自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至今,先后有200余名家长代表直接参与了学校决策,其中有85.6%的家长建议被学校采纳。”陈忠英感慨地说,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家长参与学校工作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也推动了学校实现由封闭走向开放,家长由“局外人”成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局内人”。
“我们现在有一支‘金牌家长’队伍。”陈忠英说,学校确定了“金牌家长”评选10条标准,通过家访的形式告知每名家长。“金牌家长”的评选由学生作主,每次评选都对应标准给出20道判断题,由学生无记名填写。
“心会跟着爱一起走。”这是家长李冬花的感慨。她经常参与家委会组织的相关活动,也与女儿一起加入了“100个家庭吟诵公益群”。“一次又一次陪伴,一次又一次吟诵,我发现自己对孩子不仅有爱心,也更有耐心了。”李冬花说。
陈忠英介绍,学校还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通家长服务热线,并把热线电话与电子邮箱公示在校门口,及时处理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家矛盾等方面的问题118个。
“我愿意在教育的沃土里耕耘不辍,谱写教育人生更美妙的乐章。”陈忠英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