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笛韵悠悠醉山乡
作者: 罗继远 王锋旗 王进冬
泰和县水槎乡地处边远山区,与兴国县接壤,距泰和县城50多公里。举目四望,青青翠竹,漫山遍野,村野里、小河边,这里一丛,那里一片,生机盎然。
泰和县水槎乡中心小学坐落在竹山脚下,该校的学生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书包里都插着一根竹笛。每当傍晚时分,散布在山坳里大大小小的村落便会响起悠扬的笛声。笛声此起彼伏,飞过树梢,越过山巅,飘向远方。
放学回家后练习吹笛子,是水槎乡中心小学学生必做的“家庭作业”。每当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坐在家门口或大树下的竹椅上,听着学生们吹奏的悠扬笛声,卸下整天的疲惫。
给山乡带来悠悠笛韵的是水槎乡中心小学音乐教师肖惠文,他是电影《音乐课》中的原型人物,2023年获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是江西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
让吹竹笛成为学校闪亮的名片
肖惠文生于1992年,在外公的熏陶下,从小学会吹笛子,初中时又到南昌拜竹笛演奏家为师学艺。2014年他从广东惠州学院毕业,2017年正式成为水槎乡中心小学教师。第一年他在水槎乡中心小学教数学,兼教2个班的音乐。第二年他来到了教学点,教学点条件非常艰苦,不但要自己煮饭,还要为学生热饭、烧开水。当时教学点只有2名教师,他们不但要教小学的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还要承担幼儿园的教学任务。教学之余,肖惠文常常给学生吹吹笛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019年秋季,为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将肖惠文调回水槎乡中心小学任专职音乐教师和乡村少年宫活动指导教师。肖惠文开始思考——山区的学生到底需要怎样的音乐课?他回忆自己从小爱上音乐的经历,决定从兴趣培养入手,把吹笛子引入音乐教学。他先从全校挑选38名学生成立竹笛队,每天训练吹气、换气、指法等基本功。为了提高学生对气息的掌控能力,他要求学生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跑步、做仰卧起坐等体能训练。经过一个假期的练习,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吹奏一些深受群众喜爱的红色经典歌曲,如《井冈山下种南瓜》《映山红》等。
竹笛队的训练成果引起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学校顺应这一趋势,着力打造“以竹立德、以竹启智、以竹育美”的校园文化,在全校普及竹笛教学,每周安排一节竹笛课。如今,肖惠文已培养竹笛队的学生60余人,全校学生都会吹竖笛;三年级以上的480名学生都会吹横笛;每人至少会吹一首拿手的曲子。六(1)班班主任廖书鹃自豪地介绍:“我们班51名学生,人人会吹,人人爱吹,早饭后吹,晚饭后吹,在家也吹,整个校园笛声悠扬,老师、家长可喜欢听了。在外打工的父母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吹笛子,老师就录制视频发到家长群。如果学校开展竹笛比赛,家长也希望学校能够提前通知他们前来观看。”
2022年,肖惠文与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邬成香、水槎乡中心小学学生联袂演出的《映山红》在“侨联四海 情满赣鄱”元宵晚会上向全球直播。学校竹笛队的学生连续两届参加全县中小学艺术节均获二等奖,肖惠文获教师才艺展示一等奖。水槎乡中心小学多次接受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记者采访。竹笛,成了水槎乡一张闪亮的名片。
让做竹笛成为学生的特色技能
竹笛课全面开设后,竹笛从哪儿来?买一根或一套优质的竹笛往往需要数百元甚至上千元。如果由家长承担此项费用,不是每个家庭都愿意,更何况大部分家长在外地务工;如果由学校购买,开支也难以承受。在肖惠文苦恼之际,一位会吹笛子的大爷告诉他,自己的笛子就是用水槎当地的苦竹做的。此话让肖惠文茅塞顿开,于是他开始翻阅资料,买来工具,学习制作竹笛。
2020年6月,肖惠文在网络上看到竹笛制作大师丁志刚的直播。暑假期间,肖惠文便前往“中国竹笛之乡”杭州,把自己在山区开展竹笛教学的经历告诉丁志刚,并邀请他前来指导竹笛制作。开学不久,丁志刚来到水槎乡中心小学,捐给学校114支竹笛和100多本教材,并和肖惠文一起前往大山深处寻找制作竹笛的材料。在乡政府、学校的大力支持和丁志刚的精心指导下,学校建成了竹笛制作室,五、六年级还开设了竹笛制作课。
在竹笛制作室,记者看到里面分门别类地摆放着成百上千根做笛子的竹材,有的尚未加工,有的已经打孔抛光,有的已经上漆,还有抛光机、打孔机等设备,墙上贴着制作竹笛的基本工序和流程:选竹材—烘烤—校直—测量内径—打孔—去皮—划定音线。肖惠文分期分批带领学生到这里学习制作竹笛,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参与。通过学习,学生先后制作了100多根可供平时训练用的竹笛。虽然学生自制的竹笛无法与专业人士制作的竹笛相媲美,但这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初步懂得竹笛制作的方法,亲身体验了制作竹笛的过程,受到了民族器乐文化的浸润。制竹笛,成了水槎乡中心小学学生的特色技能。
“一辈子能把一件事做好就够了”
水槎乡中心小学校长毛会顺向记者介绍:“肖惠文是吉安县人,从小在县城长大,家庭条件不错。他的爱人是吉安县一所农村中学的音乐教师。按规定,肖惠文在山区学校工作满五年后,可以参加考试,凭他的业绩和声誉,任何学校都会争着要他。但他热爱山区教育,从未提出工作调动的要求。他获得了许多荣誉,但从不炫耀,他说只想把教学生吹笛子这件事做好。”
记者问肖惠文:“你想不想调到离家更近、交通更便利的城区学校?”肖惠文坦诚地说:“我觉得水槎乡山好水好、环境优美,学生和家长都很淳朴,教师之间氛围和谐,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离家太远。我之前也想回县城,但思来想去,觉得意义不大,一是县城学校音乐教师多,大部分学校都有乐队;二是县城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更好,学生想学什么音乐特长可以报培训班。我觉得山区学校更能体现我的价值,学校给我建造竹笛制作室,乡政府拨款加乡贤捐款共20多万元,建了音乐教室,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学生喜欢、家长支持、群众认可。在这里我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并让它在一批批学生身上开花结果。我认为这是最有意义的事,一辈子能把一件事做好就够了。妻子与我的父母也理解、支持我的想法。”
“今后,我打算把竹笛拓展到其他乡村小学,水槎乡中心小学的学生到了初中以后,仍然坚持吹竹笛。在竹笛队的学生中,有的吹奏水平已经很高了,我鼓励他们大学毕业就回来接我的班。”肖惠文自信地说,“在学校竹笛队中,说不定以后有的会成为竹笛演奏家,有的会成为竹笛制作大师。”
一花引来百花开
学校开展竹笛特色教育以来,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泰和县教体局教育股干部李威曾在水槎乡中心小学工作,他欣喜地告诉记者:“这些吹竹笛的学生,他们足球也踢得好。”2022年,水槎乡中心小学参加全县中小学生五人制足球比赛,获小学女子组第一名、男子组第三名;2024年获小学男子组第一名、女子组第六名。近几年,学校办学绩效综合评估均位居全县农村小学前列,两个学年学业质量检测在全县农村小学名列第二。
邱舒琳是六(1)班的学生,学习吹笛子已有4年。邱舒琳以前胆小、性格内向,自从学习吹笛子以后,她开始组织其他小朋友一起到她家练习吹笛子。当学会新的曲子时,她十分乐意吹给她妈妈听,并且每晚都吹,全村人都喜欢听。如果有一天没听到笛声,她家附近的村民就会问她妈妈:“你家孩子今天怎么没吹笛子呀?”“春节期间去亲戚家做客,亲戚们要我女儿吹笛子,听完以后他们纷纷给压岁钱。现在,她的学习成绩从以前的每科70分提升到现在的90多分。”邱舒琳的妈妈胡佩兰高兴地告诉记者。
家长陈冬梅说:“我的孩子朱月如也是竹笛队的,从小性格内向,学会吹笛子以后开朗多了,不但每天在家吹,‘走亲戚’她也会带上竹笛去吹,外婆、舅舅、姨姨、大伯、叔叔都夸她吹得好。”每年7月,几个村联合举办大型庙会时,村民们就邀请朱月如参加,她有时笛子独奏,有时跟乐队伴奏。她吹得婉转动听,常常博得阵阵喝彩。
有的学生父母在外地打工,放学后他们常通过微信视频电话为父母吹竹笛。对于学生们的变化,家长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过去,水槎乡中心小学校园生活比较单调。如今,学校几百名住宿生,他们都有了共同的兴趣,经常在一起切磋笛子吹奏技巧。每天课余时间,竹林间、溪水旁、山石上,随处都是他们演奏的舞台。
悠悠笛声,唤醒了沉睡的山谷,激活了山间的溪流,陶醉了山民的心灵,山区小学焕发出了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