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体系 协同实践 成果可视
作者: 叶应徵
萍乡经开区光丰小学聚焦校名中的“光”字,以“让每一个生命闪闪发光”的办学理念打造“向光教育”,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协同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实现劳动教育成果可视化,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劳动素养,“向光劳动”成为学校的一张闪亮名片。
一、以育人理念为指引,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贯彻以劳育美、以劳为荣的课程理念,系统构建与实施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定让每名学生成为“劳动小能手”的课程目标,通过20余年的劳动教育探索,形成了“一核三维四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成为江西省首批劳动教育特色示范学校。“一核”是指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为核心;“三维”是指生产劳动、生活劳动、社会服务劳动三个维度;“四化”是指实施项目化劳动、构建校本化劳动平台、建立主题化体验基地、开展常态化家务劳动。
结合区情和校情实际,学校构建了四方面的劳动教育课程。一是劳动教育基础课程,落实每周1课时的劳动课堂教学;二是“五大园”劳动课程,在校园内建设近万平方米,集果蔬、花卉、草本植物种植于一体的“向光农场”,设计蔬菜园、百果园、本草园、花卉园、沙画园“五大园”课程,编写《向光劳动》校本读本,让学生在校园里亲近自然;三是社团劳动课程,组建扎染、科创等56个社团,深受学生喜爱;四是社会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深入社区、敬老院等地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学校获评第九批全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二、以校外平台为依托,协同推进劳动教育实践
学校注重与家庭、社会密切联系,加强交流,达成共识,协同推进劳动教育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提升劳动技能,实现全面发展。
一方面,常态化开展家务劳动。开展“我当家庭小主人”“21天劳动打卡”“评选家务小能手”“暖心小达人”等活动,倡导学生参与家庭劳动,让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帮助他们掌握劳动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懂得感恩和关爱他人。
另一方面,建立主题化体验基地。在校外建立劳动研学实践基地,茶园、稻田都有学生求知探索的身影。组织学生走进相关企业,了解培育技术,学习垃圾分类等知识。依托建立在农村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既了解工坊中最原始的体力劳动,也学习现代农业科技的大棚滴灌、智能耕作等知识,从而感受劳动的美好,珍惜劳动成果。
三、以科学评价为导向,实现劳动教育成果可视
构建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需要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创新劳动素养评价机制,科学使用评价结果,推动育人质量提升。
一是注重结合。学校坚持每月对学生的劳动行为、劳动表现、劳动品质等,以发放“向光币”的形式进行过程评价,并在期末作为结果评价的参考依据。学校以“校花”向日葵和其果实瓜子命名举办“校园播种节”“校园瓜子节”,将“向光币”作为“双节”的“通用货币”,让学生的劳动成果看得见。2023年11月8日,首届“校园瓜子节”上,劳动作品成果展、集市义卖、游戏竞赛三个区域热闹非凡,90个摊位上展示的劳动创意作品全部由学生亲手制作,展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彰显了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光”的追求。学校每年各举办一届的“校园播种节”“校园瓜子节”已成为学校“向光劳动”的品牌。在沉浸式劳动中,学生的劳动成果看得见、能兑现、可激励,给他们的学校生活留下美好印记。
二是数字赋能。以往,学校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评价多是通过肉眼观察,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容易出现偏差。为此,学校引入智课系统,设置系列评价指标,对劳动教育课进行科学评价。在安装有智课系统的教室上劳动教育课,依托智课系统的课堂画像,保证了劳动教育评价的实时性和客观性。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参与度和师生互动性等各方面进行可视化数据分析,了解劳动教育课堂的现状,进而思考如何改进和创新劳动教育课堂。
三是科学评价。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评价不以分数来给学生贴“爱劳动、会劳动”或“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标签,而是把评价结果放在学生的改变和成长上,强化学生劳动热情的激发和劳动自觉程度、劳动技能的提升,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阳光、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经开区光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