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水杉

高高的水杉0

在南昌县南新中学的校门口,有两排水杉像两列站岗的卫兵,直刺云霄。

熊春文不知道这些水杉是什么时候种下的,只记得自己在这里上学时就有了。

2000年,中专毕业的熊春文先在南新乡中心小学任教;2007年,他转入南新中学任教至今。

“校门口这些天天相见的水杉,是我生命的影子。”熊春文说,他愿意如这些高高的水杉,将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生命交织在一起,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扬起风帆驶向理想的彼岸。

坚守

南新中学地处鄱阳湖畔,是南昌县最边远的乡村学校之一。

“水杉直耸向云天,无心桃李花枝艳。敢为栋梁心志远,气势轩昂何惧寒。”望着校门口直刺云霄的水杉,熊春文坚定地说,他愿意做乡村教育里的一株“水杉”。

“南新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我理应回到家乡从教。”虽然乡村学校条件有限,也有很多次离开农村到城市发展的机会,但面对一双双清澈的眼眸,熊春文毅然选择坚守。“读书是农村孩子最好的出路,我愿意为乡村孩子们照亮前行的道路。”熊春文说。

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妻子邹雪英和熊春文是中专同学,从他决定回家乡任教开始,邹雪英就一直支持他。“或许在城里发展会有更好的前景,但我愿意和他一起在乡村学校坚守,哪怕日子平平淡淡。”如今,夫妻俩在南新中学搭班教学,熊春文教数学,邹雪英教物理。用熊春文的话说,夫妻俩信任度更高,这样更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熊春文担任了班主任,还是学校的办公室主任,除了教学任务外,事务性工作杂多。对此,邹雪英非常理解,总是默默地支持他。

“他几乎每天都泡在学校。”邹雪英说,在他俩任教的班上,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学生居多,在校住宿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三,所以熊春文无法顾家,更没时间管自己的孩子。

“每周日晚上,我们一起开车到学校,一直到周五晚上再一起回家。”熊春文说,在校期间,他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然后在校园里转一圈,再到学生宿舍走一走,提醒学生按时起床;每天晚上等所有学生睡下后,他还要到学生宿舍查寝。寒来暑往,在熊春文的眼里,学生就是自己的孩子。

“有时候,我的孩子和我开玩笑说,我的爸爸是别人的‘爸爸’。”在邹雪英看来,让熊春文没有后顾之忧,就是对他工作的最大支持。她记得,儿子上高三时,她每天都要回家陪伴儿子,但家里唯一的车需要给熊春文使用,她就每天换乘公交、地铁,单程到家都要超过2小时。

与这对坚守乡村教育24载的夫妻对话,二人提到最多的词是“坚守”和“支持”。“如果再让我做一次选择,我还会选择扎根在乡村。乡村的孩子需要我,我也离不开他们。”熊春文说,他会一直在乡村坚守下去,对每个孩子负责。

温暖

学生刘轩没想到,自己随口的一句话,熊春文却如此放在心上。

在刘轩的日记里,记录了这温暖的一幕。“临近期末,数不清的试卷、写不完的作业,同学们都背负着沉重的压力。熊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便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帮助同学们缓解压力。我就随口说,要不请大家吃火锅、吃蛋糕吧。没想到3天后的晚上,熊老师真的自掏腰包准备了火锅和蛋糕。全班同学先是目瞪口呆,转而喜笑颜开。那一晚,我们班热闹极了!”

对这次的“火锅宴”,刘紫妍称之为“最美好的回忆”。她记得,“火锅宴”当晚,教室里支起了3个装满美食的大铁锅,摆放着3个大蛋糕。“吃完火锅的第二天,就是我的生日,所以这一幕美好对我来说更加刻骨铭心。”刘紫妍开心地说。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所有学生都说,不论有什么困难或烦恼,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找熊春文。对此,熊春文说,当班主任很容易,但要当好班主任却很难。“每名学生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没有理由不爱学生、不用心对学生。”11年的班主任经历,让熊春文学会了“不厌其烦”。

“亲其师,信其道。”熊春文认为,只有关注、关心、关爱每名学生,听得进学生烦恼、解得开学生心结,才能走进学生心里,让学生信任你、信服你。

学生刘雨晴把熊春文称为“暖男”。她记得,有一年冬天,天气本就很冷,又遇她月考失利,心情低落到了极点。熊春文注意到她的异常,便轻轻地走到她的身边,低声询问:“怎么了?是不是因为月考没考好,所以心情不好?”她点了点头,但没说话。熊春文拍了拍她的肩膀说:“没关系,一次考试不能决定一切,重要的是要找到问题所在,并努力改变。”一句安慰让刘雨晴倍感温暖。她还记得,有次感冒,咳嗽不停,浑身难受。熊春文见状拿来感冒药让她服下,提醒她天气转凉要多穿衣服、多喝热水。“他就像我们的父亲,总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无条件地关心着我们。”刘雨晴说,这种关心让她感到很温暖,成为她前行道路上最坚实的力量。

龚玉俊爱笑、爱运动,跳绳、美术是他的爱好。有一次,他却差点当着熊春文的面哭了。“那次数学考试,是我考得最差的一次。”龚玉俊知道,没考好的原因,是自己在家偷偷玩手机,没做好考试准备。熊春文知道龚玉俊心里难受,便主动找他聊天。“熊老师没骂我,而是问我能否控制得住不玩手机。”一番推心置腹后,龚玉俊把手机带到学校,交由熊春文保管。“熊老师手把手地辅导我,帮助我调整学习方法;很快,我的学习成绩就提高了。”那次之后,阳光开朗的龚玉俊回来了,在学校操场上又见到他欢快跳绳的身影。

“熊老师特别懂我们。”龚玉俊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外出研学,考虑到有些学生会晕车,怕学生在车上无聊,熊春文就带着大家一起玩游戏。“玩游戏输了就要唱歌,不管我们唱得怎么样,熊老师都是笑着听、认真听。”龚玉俊说,那一刻,他感受到了快乐和幸福。

“相互成全,才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熊春文说,他喜欢在校园里和学生在一起的每个日子,他喜欢用心擦亮每颗星星,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闪闪发光。

创新

刚上初中时,刘紫妍对数学充满了恐惧和不安。“是熊老师用耐心和关爱,一点点打开我心中的那扇门。”在刘紫妍的眼里,每次当她在数学题海中迷失方向时,熊春文总会及时出现,引导她解开难题、找到答案。

有一次,熊春文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难题。刘紫妍知道,自己只能想出一种常规的解题方法。熊春文从她的眼神里,看出了她的心思。课余时间,熊春文为她讲解了一些难题的解题思路。不久后的数学考试,她的成绩突破了110分。“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数学带来的成就感。”刘紫妍感慨地说。

在刘轩看来,熊春文总有妙招帮助他们学习。针对学习后进生,熊春文组织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与他们自发结对,互相帮助,共同成长。“这样既可以帮助后进生解决学习问题,也可以让学习成绩突出的同学把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刘轩说。

学生李文艳评价熊春文的课堂“总是充满激情和活力”。因为他总能用生动有趣的实例,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带领他们一起思考、探索,又让他们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成长。“我们特别喜欢他的课堂,不仅引领着我们探索数学的奥秘,也在我们心中播下了求知与探索的种子。”李文艳由衷地说。

“数学很枯燥,只有课堂不枯燥,才能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熊春文说,根据20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他创新了“1+N”情境教学法。“1就是抓住学生的兴趣点,N就是营造不同课堂的兴奋点。”他详解说,为了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他将南昌县本地的澄碧湖美景、非遗剪纸等生活元素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谈起“1+N”情境教学法的由来,熊春文说,这源于一次他参加南昌县的公开课展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有关三角形的内容时,他引入折纸游戏,让每名学生跟随他一起折纸。“所有学生都动起来了,体验感特别好,互动也很活跃,课后听课的师生都为我点赞。”那次公开课后,他就一直琢磨如何让数学课堂生动起来。

一次又一次的课堂实践,一次又一次的教学竞赛,熊春文的教学能力不断攀升。2022年,熊春文成立“熊春文数学工作室”,引领着一批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同年,他获评“南昌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2023年,他又获评“江西省骨干教师”。

如果说南新中学校门口郁郁葱葱的水杉构成了这所乡村学校最亮丽的风景,不如说一位位像熊春文这样扎根乡村教育的教师是校园最深厚的文化景观。

蓝天为底,高高的水杉色彩更显斑斓。“有人曾问我,是什么让我愿意留在乡村学校任教?如果一定要给出答案的话,我想说是我自己留住了自己。我愿意继续扎根乡村学校,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其他教师。留在乡村,用奉献去点亮乡村孩子们的希望,值得!”熊春文抬头望着郁郁葱葱的水杉说。

以爱筑梦,共同生长

熊春文

在乡村教育“深耕细作”24年,教师职业于我而言,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岁月磨砺下的使命和对乡村孩子追逐梦想、拥抱未来的责任担当;更是一种亘古不变的期许,期待每个乡村孩子都能茁壮成长、终成栋梁。

“用心做教育,用爱为人师。”这是我教育生涯的灯塔。每当看到孩子因为解出一道难题而欢呼雀跃,或是因为心灵得到慰藉而破涕为笑,我都感到无比满足和幸福。我看见过无数求知若渴的眼神,倾听过无数次对梦想的呼唤,拥抱过暂时迷茫的幼小身躯……这一切都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我常常思考,无数次叩问内心,乡村教育的出路在哪?我想应是一批有大爱、大学问、大境界、大格局的“大先生”愿意扎根乡村教育。让我们心怀梦想,脚踏实地,不断探索适合乡村孩子成长的教育之路,让乡村教育的花朵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