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一瓦筑起乡村孩子的未来

作者: 曾鼎 邓钰

一砖一瓦筑起乡村孩子的未来0

夏日炎炎,记者一行从宜春市袁州区城区驱车近两小时,来到水江镇。这里毗邻萍乡市上栗县,高山环绕,风光秀丽。在离镇政府15分钟车程的小洞小学,记者见到了陈江山。

陈江山是袁州区水江镇小洞小学的校长,耕耘教坛40余年,获得的一系列荣誉见证着他一路的艰辛与收获:2015年被评为江西省优秀乡村教师,2023年获江西省“最美教师”称号,2024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在这些荣誉里,陈江山最珍惜的是“乡村教师”。40年来,他始终把学生和教师放在心上,从教书到管理,陈江山尽其所能,一砖一瓦,将小洞小学建设成了他心中的模样。

用心教学 用爱育人

宜春市袁州区水江镇小洞村是省级红色名村,这片被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土地,孕育着祖国未来的希望。陈江山在这里出生、长大。1984年毕业后,他满腔热忱投身于家乡的乡村教育事业。陈江山有一个坚定而执着的信念:让学生带着希望走出大山,成就更好的自己。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陈江山,深知农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陈江山注重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用心教学,用爱育人。作为校长的他还承担了一年级、二年级、四年级数学课与科学课的教学任务,每周至少要上14节课。考虑到农村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他通过观察和分析,结合每名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尽可能让每名学生上课都能跟得上、听得进、听得懂。四年级学生赖海香说:“陈老师上课很认真,数学课讲得很细致,我们听不明白的地方,他都会很耐心地反复讲。”

相比城里的学校,乡村学校音乐、美术、体育学科师资短缺。2017年,江西启动高校音体美专业师范生赴农村学校支教志愿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学校音体美学科教师不足的难题。陈江山希望乡村的学生也能够全面发展,在他的不断努力下,小洞小学被确定为江西省高校大学生音体美支教示范基地。看着校园内最新配备的音体美设施,陈江山骄傲地说:“现在每年都有一批音体美专业的大学生前来支教,我们开齐、开足了各类课程,给乡村学生播撒了艺术梦想的种子。”

“化缘”校长 点亮希望

小洞小学能有今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陈江山的不懈努力。陈江山担任小洞小学校长后,为了改善学校的各项条件,他一方面狠抓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四处奔走,多方筹资。

陈江山刚接手小洞小学时,学校办学条件非常艰苦,他回忆道:“当时学校连电都没有,四处都是泥巴路。”2008年,作为一所新建立的村办小学,小洞小学各方面条件还未完善,急需一笔资金来改善办学条件。为筹措资金,解决学校基础设施落后的难题,陈江山通过与水江镇麻衣庙庙委会、广州小洞同乡会联系,争取到35000元捐款,初步解决了学校无安全防盗门和用电问题。但是陈江山心里清楚,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些条件还远远不够。

为了给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只要是合法合规的受捐渠道,陈江山都会积极争取。因此,他有了一个“化缘校长”的外号。陈江山并不抵触“化缘”这个词,于他而言,这十分有意义,他希望每次奔波都能让小洞小学变得更好。陈江山说:“‘化缘’的过程并不容易,要磨破嘴皮子,主动争取。”

陈江山四处奔波求助,立项争资,一心为学校着想、为学生谋福利,他的行动感动了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人士古章北和刘帮华、广州小洞同乡会、小洞村委会、碧桂园集团、上海晴纺贸易有限公司等纷纷伸出援手,捐钱捐物,帮助学校添置广播设备、电脑、打印机、标准篮球架、视频监控设备,建好一栋教职工宿舍……学校从以往简陋的教室到如今现代化的教学楼,从坑坑洼洼的沙地到平整开阔的操场,从破旧的课桌椅到功能齐全的多媒体设备……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陈江山把小洞小学当成自己的家,他不仅是老师、校长,还是维修工、绿化工、保安。学校的水电出了问题,为了节省人工费,他拿起工具自学维修水电;学校里的一草一木,他带着年轻老师一起浇水、修剪;课余时间,他常在学校巡逻,守护师生安全。

小洞小学的快速发展和崭新面貌,倾注了陈江山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这些年来,他为了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为了师生的成长尽职尽责、呕心沥血,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普遍赞扬。

坚守初心 薪火相传

陈江山把平凡的事做了一遍又一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教育事业上散发着光与热。

小洞小学有学生120多人,教职工12人,其中3人是音体美支教教师。这所乡村学校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完善,更体现在教学质量的提高、师资力量的提升。陈江山不仅关注学生的发展,也注重年轻教师的培养。

每天早上,陈江山7点前赶到小洞小学开门让学生进校;接着,走一段路去买菜,解决在校教师一日三餐问题。小洞小学教学楼的后面是一栋新建的教职工宿舍,这也是用赞助基金建的。陈江山说:“我们这里女老师多,我想为她们创造好一点的生活条件,让她们不那么辛苦。”为了给乡村教师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小洞小学教职工宿舍里的每个房间都配备了电风扇、电视机以及基本的生活日用品,卫生间也配备热水器,大大改善了乡村教师的生活条件。

陈江山对年轻教师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在工作上则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他的办公桌与年轻教师挨在一起,便于课余时间他跟年轻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从备课、教学设计到批改作业,每一个环节他都悉心指导。他教导年轻教师:“不是要多严厉地要求学生,而是要用心去融化学生的心灵,要以心交心。”水江镇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易军说:“陈校长事事上心,在年轻教师培养方面倾尽全力,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任村小校长的17年间,陈江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陈江山不仅在教书育人上以身示范,还毫不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管理方法。近年来,有4名教师被调去其他村小任副校长。陈江山看着共事的“得力助手”离开,心里既骄傲又不舍,但他知道这就是乡村教师的使命——为乡村学生铺就通往知识的道路,让每名学生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陈江山用坚定的信念与无私的奉献,一砖一瓦筑起孩子们的未来。40年来,陈江山送走了400多名学生,其中有100多名学生考上了大学。看着一个个学生走出大山、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这就是他心里最大的满足。

鼓励学生追求梦想

陈江山

我要用心去教育,用爱去陪伴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鼓励他们追求梦想。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会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都爱上学习,并和家长密切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都能在呵护下茁壮成长。

当老师虽然辛苦,但也很幸福。我愿意在这条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