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小事里的教育之美

作者: 陈艳伟

实在小事里的教育之美0

吉安市吉州区文星学校,位于吉州区工业园,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023年9月,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周边居民不再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市区学校就读书,工业园区的务工人员也有了更经济、更便捷的教育选择。

文星学校校长刘蓉介绍,建校之初,撤并石溪头小学转入的学生有132人,他校自愿转入的学生有818人,共计950人。2024年秋季开学,在校生数量增至1302人。

一年过去,除了在校生人数增加,文星学校各项工作喜讯频传:游泳项目多次获得市级、区级第一名,获评吉州区游泳特色学校;获2024年江西省青少年模型项目锦标赛(航空航天模型)两个一等奖;获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区级选拔赛一等奖……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文星学校,聆听一件件关于学校、师生的点滴小事,折射出学校“做最亮的星”的办学理念和教育高质量发展之美。

日常点滴抓养成

记者在文星学校的校园里行走,发现校园干干净净,地面上看不到任何垃圾。

“我带你到教学楼看看。”跟随刘蓉走进教学楼,记者发现这里同样很干净,教室里都没有垃圾桶。

“其实,2023年秋季开学之初,学生乱扔垃圾的现象比较普遍。”对学校存在的问题,刘蓉并不回避。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一方面,学校开展养成教育,要求学生不乱扔垃圾;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自带垃圾袋到教室,有垃圾自行装入垃圾袋内,并安排教师督促执行。

“最初,学生都是自带垃圾袋。”刘蓉说,没过多久,学生的卫生习惯越来越好,校园内的垃圾也越来越少。渐渐地,学生就自发结成小组,轮流带垃圾袋。

在刘蓉看来,垃圾袋的减少,看似只是校园垃圾数量的减少,折射的则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学生宋智蓝告诉记者,为了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引导他们做品学兼优的好少年,学校开展了很多发现美、靠近美、成为美的活动。她以学校开展的“身边小雷锋”活动举例说,他们不仅人人争做“小雷锋”,还发现“身边小雷锋”并写进自己的作文里,字里行间表达着赞美之情。在她的作文《说说“身边的小雷锋”》里,宋智蓝这样写道:“数学课代表刘静怡经常帮助老师搬作业本,她总是乐于帮助同学,会把自己的做法、方法分享出来,从不藏着掖着,被她帮助过的同学都感觉很温暖,我也不例外。”

“读书节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学生张苏娴开心地与记者分享读书节活动。“要想在读书节赢得积分和奖品,就得平时按照老师的指引加强课外阅读。”张苏娴说,那一次,面对各种各样的课外阅读知识题,她都对答如流,不仅赢得了积分,还用积分兑换了不少学习用品。“我还被评为‘智慧之星’呢!”张苏娴的脸上满是自豪。

刘蓉介绍,学校对学生的日常行为都作了细化要求,不论是日常纪律还是卫生文明,或是校内外安全,都有详细规定,让每名学生都清楚行为要求,形成正确的规则意识。对应这些规则要求,学校不定期评选“文明之星”“智慧之星”“艺术之星”“健体之星”“劳动之星”“进步之星”等,推动学生的养成教育落细、落小、落实,也打造了优良的校风。

“每周反馈”促协同

“冬日的校园里,尽管天气寒冷,教室里依旧书声朗朗。本周班级卫生状况良好,同学们都非常自觉,桌椅摆放也较为整齐……希望家长一起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孩子的表述给予及时肯定。这样孩子在潜意识里就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榜样,陪伴孩子要‘用心’而不仅仅是‘用力’。”这是2023年12月31日,三(3)班班主任尹慧发在班级微信群里的“每周反馈”。

记者注意到,“每周反馈”的内容既有班级状况,也有学生作业情况,还有学科学习情况,对学生的进步点名表扬,对存在问题也直言不讳,同时对家长提出意见建议。

刘蓉坦言,学校处于城乡接合部,家长素质参差不齐。“通过良好的家校合作,才能让家长共同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她说,作为一所新建学校,年轻教师居多,为更好地促进与家长的有效沟通,赢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学校引导每名教师对各项工作进行“每日梳理”“每周反馈”。“这既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也能让家长一起跟进了解相关问题。”教师曾欣慧说。

“学校一直重视家庭教育,开启校家社共育的‘四扇门’。”刘蓉介绍,学校“开大门”,请家长进门入校,了解学校的管理和办学情况;教师“进家门”,开展“万师访万家”“万师润万心”活动,主动走进学生家庭,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引导家长“入学门”,参加学校开设的一系列家长学校活动;社会“守护门”,学校主动对接工业园管委会、派出所等相关部门或单位,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安全环境。“爱心企业在学校捐建了吉州区唯一的‘生命健康安全教育体验教室’,我们每周组织两个班级开展急救培训,四年级至八年级的学生都学会了海姆立克急救法,学校也成为吉州区青少年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刘蓉说。

教师在变,家长也在变。记者了解到,坚持一年的“每周反馈”,教师与家长沟通更顺畅了,家长从最初仅一半到校开家长会,发展成全部家长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主动走进学校、了解学校。

学校教师会“魔法”

在文星学校采访时,六年级学生彭继舜笑着与记者说:“我们学校的老师会‘魔法’,这里的课堂太有趣了!”

为何彭继舜会有如此感慨?他告诉记者,五年级以前他在安福县就读。2023年9月,文星学校投入使用,在吉州区工业园工作的父母便把他从安福县转学过来。

“每天都很新鲜、很深刻。”为了让记者了解他说的“新鲜”和“深刻”,彭继舜领着记者来到学校的月季花道。“这里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之一。”见记者狐疑,他说,这条月季花道从插枝到开花的全过程,都是我们在“课堂”中见证的。“老师还带领我们共读课外书,在读的过程中思考,学习作批注。”他说,他从最初几个字的简短批注,到现在已能从不同角度对段落进行赏析。

记者了解到,文星学校还定期举办数学节,在六年级举办讲题比赛,参赛学生自选题目、自己做课件,面向全年级学生介绍自己的解题思路,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都得到很大提升。

记者注意到,在文星学校每个班级的电子班牌上,滚动播放着阅读推荐者推荐书目的视频。刘蓉介绍,学校利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发节日课程,实现学科融合。“各学科开发的节日课程,都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搜集资料、主动探究,从而实现主动学习。”刘蓉说。

在文星学校采访,记者注意到,这所工业园区的学校虽然投用仅一年,但实实在在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教师正努力让教育回归“爱”的本质。刘蓉说,“做最亮的星”就是实实在在教书、实实在在育人,让每名学生实实在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