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六向度”文化提升路径促内涵发展

作者: 周林 李芸芳

打造“六向度”文化提升路径促内涵发展0

南昌市东湖区持续以内涵建设为抓手,通过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行动、综合改革攻坚行动、高素质教育建设行动等,打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组合拳”,凝心聚力共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同心圆。

2002年,东湖区开始推进实施“一校一品”工程;2017年,对标教育部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立足区域实际,提出打造“优质均衡特色卓越”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目标;2018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签订协议,确立以品质课程为支点,推动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的发展策略;2023年,南昌市教育局印发《南昌市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内涵建设实施标准和评价标准(试行)》,依托“两个标准”,结合区情,架构了以品质课程为主线,以内涵建设“两个标准”六项指标为支撑,以内涵建设N个典型案例、N个思维流程图为抓手的“1+6+N”内涵建设新模式。

东湖区重点抓校园文化这一关键指标,凝练出了一条推进区域文化提升的立体化“六向度”文化提升路径,上下左右前后协同发力,同步促进内涵建设全面提升。

一、立足本地文化,打通校园内涵建设的实施壁垒

东湖教育始终保持与新时代教育同频共振,围绕“东湖教育文化认同”提出了“情智共融、和谐共生”的教育主张,确定了东湖“融美教育”哲学定位,明晰了“融情融智树新人,美人美己共成长”的区域教育理念,“融美教育”成为东湖区域文化的巨大内生动力和最大价值追求。在东湖“融美教育”的价值统领下,区域各校凝练体现育人价值的校园文化,充分考虑校园周边宝贵的文化资源和历史传承元素,深入挖掘鲜明的本地文化元素,高品位培育丰富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如扬子洲镇的扬子洲学校,利用城郊地域特色,吸收扬子洲人“天道酬勤、福田心耕”的文化因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扬长教育”,开设富有地域特色的“扬长课程”,“扬长蕴德”校园文化浸润人心。

二、构建机制保障,共通校园内涵建设的行动阻碍

依托“两个标准”,结合区情实际,东湖区建立“政府部门专项支持+教育行政部门牵引+区域学校主动作为”多方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校园文化提升、教育质量提高等重点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安排专项经费保障校园文化提升改造;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提升区域校园文化提升改造方案,提出校园文化提升改造指导意见,对区域校园文化改造提升进行全面统筹、把舵;学校根据“两个标准”的指导建议,建立完善的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年度工作重要内容,制订校园文化建设年度工作计划,推进校园文化提升改造。在多方协同联动的合力下,东湖教育实现了校长、教师、学生、家社文化的多元自治。

三、创设瀑布式推进,连通校园内涵建设的发展闭环

东湖区构建了从区域布局到学生参与自上而下五层级的“文化链”。区域层面,从组建优质教育共同体、规范学校课程发展、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发挥榜样示范引领四方面构建区域文化提升整体框架;学校层面成立以校长为核心的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研制学校整体文化提升规划,建立与学校内涵发展相匹配的文化体系,打造彰显本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文化品牌;师生层面,师生文明礼貌的言行举止是学校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优秀教师、优秀学生也是学校打造具有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多层面的瀑布式推进,让校园文化提升有了载体,学校内涵发展有了实措。根据“两个标准”校园文化考核评估指标的要求,东湖区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年度考评内容,把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评的重要依据,围绕文化小组、过程建设、实施跟进、建设成果四个方面,对校园文化建设实施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述职评价、增值评价及满意度调查。

四、持续实践探索,促通校园内涵建设的稳步提升

东湖区始终坚持聚焦问题、积极实践,对照“两个标准”,结合工作实际,编制了25本《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内涵建设“两个标准”东湖实践系列丛书》,优质典型案例14篇。案例《上好“四课”,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诠释了学校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从校园、家园、菜园、社园四园出发,上好劳动“四课”,即校园必修课、家园生活课、菜园体验课、社会多元课,构建劳动课程体系,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聚焦校园文化建设的系列举措,使区域内校园文化全面提升,高水平师资不断涌现,区域内涵发展成效显著。教育优质均衡内涵建设“1+6+N”的东湖模式,推动区域内涵建设纵深发展,呈现了“校校有特色、校校是窗口”的一校一品风景线,设立了集团化交流、学区化交流、结对互助交流、托管帮扶交流、竞聘交流五套校长教师常态化交流轮岗机制。截至目前,区域内共有全国文明校园1所、省级文明校园7所、市级文明校园27所。2023年9月,第五届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品质课程研讨会在东湖成功举办,集全区教师智慧编撰的12本课程改革经验丛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区域内所有中小学(幼儿园)被评为全国品质课程示范校(园)。2024年1月,东湖区入选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2023年全区新增省学科带头人4名、骨干教师8名、省名师培养对象2名、名校长培养对象4名,以省、市学科带头人领衔的区名师工作室增至74个。区属学校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高层次人才评选数量进入省、市第一方阵,在全市教育系统内起到示范、标杆、引领作用。

基于“两个标准”的系列探索,有效促进了东湖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域各校提质增效,群众教育满意度逐年攀升。但对标先进地区,东湖区仍然在找差距、思举措,未来还将在以下方面持续探索:一是进一步厘清内涵建设的标准化与特色化的关系,在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优势发展、特色发展;二是进一步解读内涵建设“六个维度”的狭义与广义的含义,探寻学校基于地域及传承的“无形”文化、建立群众好口碑等“看不见”指标的实践突破;三是进一步明确内涵建设“两个标准”在不同基础与不同类型学校的实施定位,使其精准覆盖老城区学校、城乡插花地带、乡村学校并存的区域现实。

未来,东湖将继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系统性建设,在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完善政策支持和监管机制上作出完善规划,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向更高水平、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育体育局 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小学)

【本文系南昌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东湖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内涵建设全域试点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Y202307)的结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