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的改变都在关系中发生
作者: 叶存洪
关系,是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有学者认为,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人对了,世界就对了;关系好了,教育就好了,好教育就是好关系,好关系才有好教育。可以说,学校中所有的改变都是在关系中发生的。
干群关系。学校管理层与教职工的关系直接决定了学校各种关系的状态和质量,没有好的干群关系,彼此之间貌合神离,学校生态坏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何谈其他关系的正常发展?要保持良好的干群关系,一是需要干部先行。干部做出样子,率先垂范,通常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行胜于言”,干部冲锋在前,时时、事事、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自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职工就会受到感召,积极向美而行。二是有事摆在桌面上,不搞“桌面下”的小动作。事关教职工职称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评先等切身利益的事,都晒在桌面上,摊在大家面前,公开、公平、公正。三是有事多沟通。中医有说法“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所有的痛点都是阻塞造成的。干群之间通过正式、非正式的渠道多交流、多沟通,关系自然就顺畅了,很多时候其实就是几句话的事情。四是需要考虑教师的年代特征。90后、00后教师跟中老年教师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有校长说:“面对今天新入职的教师,我几十年的管理经验都清零了。”正如最近流传的一个“段子”:“60后教师说,领导就是打死我,我都不辞职;70后教师说,只要领导不打死我,我就不辞职;80后教师说,只要领导不打我,我就不辞职;90后教师说,只要领导骂我,我就辞职;00后教师说,只要看领导不顺眼,我就辞职。”虽然其中带着几分玩笑,但也说明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印记和特征。如果用老眼光看待新教师、用老办法来管理新生代教师,干群关系非但融洽不了,反而会状况频出。
师生关系。在学校关系中,最复杂、最微妙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恐怕难有好的教学成绩。第一,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教师、学生任何一方的存在。一方面,教离不开学,不能只注重教。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曾形象地说:“教可以比喻为出售商品,如果没有人来买,也就无所谓卖。假设没有人买商品,但商家却说卖了商品,我们会觉得商家很可笑。”另一方面,学也离不开教,一味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式的“以学代教”是不现实甚至有害的。有些内容教的效果确实比学生自己学要好,还有很多自己学无法达到、只有教才能达到的效果。教师不是中心,学生也不是中心,我们应该摒弃“二元对立思维”,教学应该是师生都在场的双边活动,应努力构建教与学都在场的课堂。第二,师生关系应该以“陪伴+对话”为纽带。没有这两根纽带的维系,师生关系很可能就会陷入松散乃至冷漠的境况。以陪伴而言,笔者认为理想的一个教育画面是:上午“大课间”、下课放学后,教师放下手头批改作业、备课等事情,尤其是要去除“非教学事务”的缠绕,去操场上跟学生一起玩半个小时,哪怕只有一刻钟;以对话而言,教育不只是正式讲授,还要有非正式的聊天。笔者认为理想的另一个教育画面是:班主任甚至任课教师每个学期跟班里的每个学生聊两轮,每人每次聊天20分钟,哪怕10分钟、5分钟。试试这两个做法,我敢肯定学生内心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现在很多教师“踩着铃声进教室,下课铃响就离开”,师生之间只有40或45分钟之内的知识授受,这是一种很冷漠的教育。“亲其师,信其道”,师生感情基础深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育空间就大了。
同事关系。同事一场是缘分,何况大家是为了一项伟大的事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集在一起的。培养人的事业尤其需要合作共事能力,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比如,布置作业是为了自己所教学科能教得好一些,就加大作业量,挤占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时间、空间;出于同样的考虑,“抢课”“占课”,把体育课、道德与法治课、自习课、班会课等课时拿来上自己任教学科的课,自己是出教学成绩了,但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被牺牲了,也会引起同事的不快。所以,教师需要在教研组、学科组、备课组、年级组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建立一个团队,如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成为“第一”(领衔人、举旗人),带领工作室成员共同成长;年轻教师目前还没有这个条件,那就加入一个团队,成为“之一”,借助团队的力量快速成长;千万不要游离于团队之外,做职场的流浪猫,成为“唯一”。
同学关系。衡量学校校风最为重要的是同伴关系,这方面尤其值得审视。现在的中小学课堂,学生的学习基本上都是“单干”,班级虽然都建有班委会,但课堂上班委会几乎是不起作用的,完全处在瘫痪状态;虽然公开课、比赛有几分钟的“小组合作学习”,但形式大于实质内容,“装样子”的成分更多。所以,中国学生有“同桌”无“同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父母、教师、同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在三个因素中,同伴之间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甚至渐渐地超出父母的影响。《教养的迷思》一书中说:“儿童的社会化并不是模仿大人,小孩子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大人,而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小孩。”孩童通常会将同辈的行为作为参考,尤其是那些在同龄群体中具有影响力和受欢迎的人,他们更容易受到同伴的行为和态度的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抗逆教室:让学习不再艰难》一书中更是把同伴之间的影响作用概括为四个方面:“友谊在促进学业成功中起着关键作用”“有朋友的学生在学校享受更多的乐趣”“有朋友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保护因素,使他们在学校免遭欺凌”“当青少年的家庭凝聚力较低时,友谊也能起到补偿作用”。上海市洵阳路小学把每年12月12日定为“好朋友日”,旨在通过这一活动增强学生的同伴意识和合作能力。要知道,学习不是彼此独白,而是相互倾听;学习不是单枪匹马,而是彼此激荡。让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会团结,在课堂团结中学会学习。
校家社关系。校家关系不是主辅关系,而是协同关系;家长不是上帝,而是伙伴。但是,现在个别家长有什么事情,不是冷静、理性、平和地沟通,而是动辄“投诉”“举报”“上访”(我无意于说不能这样,而是想说很多事情其实是可以沟通、协调解决的),甚至动粗辱骂教师、动手“打老师”。在“法、理、闹”中,首选“闹”。家长是教育的合伙人,而不是“对手”,更不是“敌手”,要维护学校和教师的威信,不能有意无意地当孩子面贬损教师。事事要赢教师,结果势必会输了孩子。要有同理心,遇事换位思考,与班主任积极沟通,能解决家校协同中的绝大部分问题;少部分问题实在难以解决,可以提到年级或者学校层面去解决。再看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的概念比较大,容易落空。如同天气预报“局地有雨”中的“局地”是哪?社会应清晰界定为社区,社区应为学生的课后托管、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提供服务,分担学校的一部分事务。如果一股脑全部都加之于学校,学校内涵大为超重,教师不堪重负,时间长了,也难以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叶存洪,二级教授,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西省教育学会小学校长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