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钓鱼式送礼”带给我们哪些警醒
作者: 张小军近日,“老师收取五粮液及高端化妆品”的视频受到关注。视频中,家长打电话给该老师,称礼物已放在小区门口的水果店,过来取即可。之后,教师取走了礼物。涉事老师所在学校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老师收受礼物一事属实。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已知晓此事,正在核查。
教师节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方便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回味师生、校家关系,共建校家社、共育良好教育生态,出现家长送礼、录音、录像、举报“一条龙”事件着实让人惊讶。阅读这个案例,每个教师、家长和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从中得到一些提醒。
带给教师的提醒
严禁收受学生、家长礼物礼金,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标准之一,没有可以破例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收受家长礼物,增加家长负担,带坏教育风气,破坏教育生态,同时也有损自身和行业形象。禁止教师收受家长礼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早有明确规定。现实中,不说主动索取、数额较大、频次较多这些情况,就是被动收受、价值不高、单次发生,甚至是在尚存争议的情况下,收礼教师也很少不被严肃处理。
热情后面往往超高期待,教师不要被家长的劝礼热情和劝礼花样所迷惑。教师的用心程度只是影响孩子学习的好坏的一个方面。但有的家长并不能理解这一点,总认为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教师没有用心,是因为自己在教师人情方面没有做到位。如果教师被家长的劝礼热情和劝礼花样所迷惑,很容易给自己“埋雷”。只有消除侥幸心理,保持高度定力,养成拒收学生家长礼物的高度自觉,不在校家互动中铤而走险,教师才能在职业道路上躲开“万一”、行稳致远。
不过也要看到,学生家长送礼的出发点是多种多样的,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拒收方法不当,同样也有问题。在讨论这个案例时,有疑似家长的网友留言,说孩子非常喜欢她的老师,在暑假就开始攒钱给老师买礼物,结果被老师拒收,心情非常糟糕;说特殊时期朋友间互赠礼物是一种传统,也是孩子需要学习的社交知识,教师“一刀切”不收礼物恐违背文化传统。指导教师如何拒收礼物,笔者曾经对所在学校老师作过这样的指导:拒收任何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礼物,对经济价值不大的礼物,也要做好解释、婉言谢绝工作;如果实在觉得“却之不恭”,那在收受的同时或之后,应采用折价补偿、等价回礼、上交充公等方式处理,避免落下“受制于人”“不解人情”的羁绊和口舌。这些方法可供老师们参考。
拒绝家长送礼,还是一个麻烦事。减少拒礼麻烦,最根本的方式是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问题学生”和有“问题家长”的孩子,不偏爱任何一个与自己有“礼尚往来”的学生和家长。
带给家长、社会的提醒
这个案例,不但引发了关于师德建设的讨论,也引发了关于校家关系的讨论。教师收受礼物虽然违规违纪,但如果是家长刻意制造的,同样有违背人性、伤人心的弊端,不可效仿。
很多家长从内心来说是尊敬老师的,是希望与教师建立良好关系的,“钓鱼式”举报很容易挑起教师对家长的提防心,妨碍正常的校家交往。现实也是,每逢重要节日,很多学校都要把禁止教师收受学生或家长礼物拿出来说事,有的校长还要守在校门口防止学生把礼物带进校园,有的教师看到家长就躲得远远的。此外,对举报家长而言,这也有“自损八百”的隐患。教育不应该是这“冷冰冰”的样子,校家关系更不该是这“血淋淋”的样子。
由此,家长要正确理解教师纪律。纪律是确保教师坚守初心的根本,关心教师就要维护教师尊严,不引诱教师干违法乱纪的事情。在日常交往中,注重精神感谢,不用物质感谢;即使克制不住情感要用物质感谢,也要尊重教师的选择,被拒绝不生气,有回礼欣然接受,被充公不怨人。从长远来看,在日常工作中,要体谅教师的苦衷,支持教师的工作。不因与教师有较多交往,而对学生有特殊期待;不因特殊期待没有得到满足,就否定教师的劳动。
有人分析认为,这个家长的举报动机,可能是对教师存在暗示送礼或多次收礼现象的怀恨报复,也可能是利用特殊节点制造特殊事件赚取流量,既违背公序良俗,也涉嫌违法。当地教育局还没有公布调查结果,事件发生的真实原因和事件的定性结果都还无从得知。
不过,当下正是流量经济蓬勃发展的阶段,教育也常常成为流量的重要关注点,有的家长也融入了流量经济大军。案例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存在这种偏好的家长以及每个自媒体人:教育本身应该成为喧嚣世界中的一方净土,教师本身就是非常纯粹的职业,无论如何都不该被无端干扰,擦边公序良俗,锚定利用教育、教师引流并不明智,也容易伤及自身;关注教育,就更要多一些社会责任、多一些大局思虑、多一些理法人情思辨,对教育释放出更大的善意与友好,不生发错误的目的,不使用错误的方法。◆(作者单位:四川省剑阁县金仙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