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带刺玫瑰”的美丽绽放
作者: 钟松莲夕阳如虹,映照着静谧的乡村,美丽的田园风光令人着迷。我站在村头,望着在远处嬉戏的孩子们,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回想起初来支教时,这些生性顽劣的孩子就是“带刺玫瑰”,让我倍感困扰和无所适从。如今,两年支教时光匆匆而过,这些“带刺玫瑰”在我的引导和见证下,逐渐完成了令人惊喜的美丽绽放。
初识你——锋芒尽显
那年九月,我迎来了支教生涯的第一个学期,也邂逅了那名以独特“光芒”悄然照亮我支教生涯的学生——振豪。
初见振豪,他给人感觉是充满活力、桀骜不驯,浑身散发着不可一世的“自信”。振豪父母离异且均远赴他乡务工,他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托付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的溺爱不经意间滋养了他的坏脾气,懒散与任性如同藤蔓般缠绕,让他成了一朵难以和别人相处的“带刺玫瑰”。振豪的学业同样一片荒芜,基础薄弱、作业敷衍,他甚至在课堂上公然挑衅老师。显然,这朵“带刺玫瑰”相当“扎手”。
我数次往返于校家之间,尝试着架起沟通的桥梁,希望通过苦口婆心的教导,引导振豪回归正轨。但振豪的爷爷奶奶毕竟年事已高且文化水平低,对教育孩子缺乏方法,只能由他继续任性而为。一时间,我茫然无措。
转折总在不经意间发生。那是一个冬日的夜晚,大雨敲打着窗棂,我在宿舍备课,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伴着焦急的话语传来:“老师,快去教室,振豪和数学老师发生冲突了!” 原来,晚自习课间,振豪在和同学玩游戏时,一时冲动,将一名同学的脸磕伤了。数学老师秉持公正原则,批评了振豪,并要求他负责照顾那名同学直至康复。而这却换来了他激烈的反抗,他丝毫不觉得自己有错,拒绝老师的要求。那一刻,我意识到不能再任由他我行我素,我必须拿出鲜明的立场和态度。我先平息数学老师的怒火,同时严厉地对振豪说:“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你伤害了同学已是既成事实。成长的道路上没有谁可以永远逃避责任,他必须学会在风雨中站立,为自己的行为买单!”振豪显然被我的态度和话语触动了,他低下了头,随后走向那名学生,带着歉意地说:“我先给你涂点药水,明天再带你去学校医务室看看。”这一刻,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温暖你——悄然蜕变
面对振豪这朵“带刺玫瑰”,我深知,他荒芜的心田仍渴望甘霖。我决心以爱心为纸、以行动为笔,书写一段关于成长与蝶变的温馨篇章。于是,我开启了与振豪在操场上的“偶遇”之旅。
记得第一次“偶遇”,彼时振豪正和朋友们追逐嬉戏。我故意放慢脚步,假装不经意走过他们身边,并望向他。当我们的目光交汇时,他一愣,脸上露出尴尬的表情,随即像兔子一样迅速转身扎进朋友中间。显然他还是不想和我有过多的交流。我暗自盘算着下一次接近他的策略。
我知道,虽然振豪成绩不好,但他对故事书很感兴趣,于是第二天我拿着一本有趣的故事书找到他:“这是老师很喜欢的一本书,里面的故事很精彩而且富有哲理。我知道你喜欢读故事书,我有很多这方面的书,刚好能满足你的需求。我希望你每次读书,不仅读故事情节,而且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收获。每次读完一本,老师想听听你的读后感,可以吗?”我微笑着把书递给他,他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同时有几分惊喜。我仿佛看到了他心中的防备之墙开始出现裂痕。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交流互动越来越多。我会在放学后陪他在操场上玩耍,听他讲班级趣事和自己的烦恼。我会耐心倾听他的每个想法,也会调侃他几句,逗得他哈哈大笑。我知道,我已成功地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
走进你——完美绽放
我总是细心捕捉振豪的每一处细微进步,并给予最真挚的鼓励,用和风细雨的方式纠正他的不良习惯。我还引导振豪更好地与老师、同学相处。渐渐地,振豪这个原本倔强与孤傲的孩子,开始融入班集体。我告诉他:“振豪,你本是夜空中最亮的星,只是暂时被云层遮掩了光芒。正如树木因修剪方能茁壮,你也将在磨砺与挑战中绽放你的光彩!”
我巧妙地编织了一张友谊的网,让几名热心的同学成为他的学习小伙伴,他们一同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时而争执不休,时而鼓掌共鸣,而我,则是最坚实的后盾,适时地为他们拨开迷雾,指引方向。课堂上,我给振豪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同学们一起见证他的成长与优秀。振豪的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其中有自信,更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不仅如此,课余时间,他积极和同伴参加劳动。在劳动中,他锻炼了实践能力,还懂得了责任与担当,体会到团结的力量。而我和同学们的鼓励,如同细雨滋润他心田,让他在不知不觉中茁壮成长。
转眼间,两年的支教生活悄然逝去,振豪也实现了蝶变,他被评为“进步之星”。那一刻,这朵“带刺玫瑰”终于绚烂绽放。我望着他渐渐浮现书生气的脸庞,想着他爷爷奶奶经常发来的感激话语,满是欣慰与自豪。振豪的改变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瑰宝,只要方法得当,他们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在教育的广袤田野上,我深深领悟到,教师的使命,在于深刻理解并尊重每名学生的成长需求,并以细腻的心思唤醒他们内心深处向上、向善的潜力。我们只有以最饱满的热情、最真诚的态度去面对每名学生,用心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激发他们的潜能,才能获得温暖而持久的教育力量。◆(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