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育融合”推进学校特色优质发展

作者: 彭金程 严迎迎

以“五育融合”推进学校特色优质发展0

高中教育,寄托着学子的梦想,承载着家庭的希望。高中教育如何办出特色?其中之特色应“特”在哪儿?萍乡市第三中学坚持“以德扬善、以智启真、以体强身、以美塑心、以劳砺行”,坚守“只有不同,没有不好”“只有可能,没有不能”的办学理念,以特色办学推动学校发展,加快育人方式转型,走出了一条特色优质发展之路,社会声誉与日俱增,群众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学校获评“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江西省文明校园”“江西省第三批普通高中特色学校”。

以德扬善,构建思政教育新格局

近年来,学校严格按照《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要求,积极探索构建德智体美劳相互融合的育人体系。坚持用系统观念整合课程资源,探索德育项目学习等途径,把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整体规划德育工作的目标,从落实课程要求和资源整合上发力,改革创新思政课程,科学规划德育内容,将通识教育、课程思政、日常思政融会贯通,努力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无处不在。推进德育教育主题项目化、项目活动化、活动生活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运用萍乡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秋收起义广场等,通过主题班会、徒步实践等多种形式,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爱党爱国、崇德向善,擦亮信仰底色。

以智启真,塑造教育教学新优势

学校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加强以国家课程为核心的学科选修课程建设,强化必修课程校本化、选修课程个性化的研究,以丰富的课程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创新学习空间、优化教学环节、再造教学流程、变革育人方式,建构新型教学范式。在“双减”背景下,以课堂提质增效为目标,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大单元学习等,推进启发、自主、互动、探究、活动等教学模式,创新作业形式,探索教育评价改革。各学科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书法大赛、英语演讲比赛、古诗文和名著背诵活动、生物模型制作比赛等学科素养竞赛活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激发学习潜能,实现教学减负、提质、增效。强化“引领带动”,深入实施“青蓝工程”,推进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提升工程、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工程等工作,学校现拥有正高级教师3人、省特级教师3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10余人、省市级骨干教师20余人。着力打造“三名工作室”,即名校长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名教师工作室,着力培养一批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教师整体水平提升,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以体强身,探索以体育人新模式

学校坚持把“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落到实处,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强身健体的习惯。学校通过体育课、大课间等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综合课程常态化”,促进学校特色体育课程改革,有30余名教师主持省市级课题32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超过300人次。由体育学科教研组主持开展项目式课程设计,开设国防教育、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韵律操、跑操、花样跳绳、长跑、跨栏十大特色亮点课程,同步开设体育舞蹈、武术、围棋、象棋、跳远、跳高、铅球、心理健康等20门校本选修课程,构建校本特色选修课程群,既解决了体育课程学习游离于核心课程之外的问题,也体现了内容聚焦大概念的新课标理念。着力做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学生在各级各类体育竞赛中成绩突出。在2024年江西省校园足球中学生十一制足球锦标赛中,学校女子足球队夺冠。一大批优秀学生获得国家一、二级运动员资格,输送大量竞技体育潜力大的优秀学子进入高校。学校优秀毕业生陈晨在2021年亚锦赛、世界体博杯WSSA自由式轮滑赛等多个赛事夺冠。2023届高三学生刘金雨入选2022年国青U18男篮队、2023年国青U19男篮队,于2022年代表中国征战伊朗,获得亚洲U18男篮锦标赛第三名。学校先后获评“全国体卫工作先进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特色学校”“全国首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以美塑心,实施向美而行新行动

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兼顾个别”的原则,重点通过美术、音乐等课程实施美育,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严格按要求开齐开足美育课程,积极开展课后服务,对学生进行艺术特色社团辅导,鼓励每名学生在音乐、美术等方面学习掌握一项技能。配齐用好专业教师,音乐、美术教师均为专业技能扎实、业务水平高的专职教师。学校建立体育类和艺术类学生社团 30 个,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如音乐社团把音乐欣赏、乐理知识、乐器弹奏、民歌合唱等内容引入课堂。构建学生展示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唱支红歌给党听”“五月鲜花艺术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艺术活动。美育活动的开展,使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得以个性绽放。创建花园式学校,将美育教育日常化、环境化,为学生学习生活创造良好条件。组织学生参加美化校园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做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的时代新人。

以劳砺行,探索劳动育人新路径

学校秉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从生活劳动、专业劳动和公益劳动三个维度,创设“四个一”的劳动教育体系,即每周一节劳动实践课、每周布置一项劳动作业、每月开展一次有意义的劳动实践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劳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建设劳动实践教育场地,让学生在校园里开展种植、护植等劳动实践,掌握基础的劳动技能,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将劳动教育日常普及化、家常生活化,每周给学生安排适量家庭劳动作业,如炒菜、洗碗、扫地、拖地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力求全体学生掌握基本生活劳动技能。组织学生参与公益劳动,参与公共区域保洁、帮助孤寡老人等公益劳动,参与文明城市和文明校园创建的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学生牢固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