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心用情 玉茗花开
作者: 王锋旗 瑛子 黄新宇
2022年7月1日,在抚州市“模范党支部”“红旗党支部”汇报现场,只见一名中年男子,他面带微笑地走到台上,以浑厚的声音、翔实的素材、自信的汇报,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他以中小学校“模范党支部”评审汇报大会第一名的成绩,经过五轮选拔,最终站在了授牌大会的舞台。他就是抚州市临川区第十三小学(以下简称“临川十三小”)党支部书记、校长徐文根。
徐文根1988年师范毕业,199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乡村学校到城区学校,从普通老师到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35年来,他挥洒着青春和汗水,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被师生亲切地称为“一心为民好支书”。
在采访中,徐文根笑着说:“我这一辈子和学校就是一对‘老伙计’,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学校管好、把学生教好、把老师带好。”
办好三所高质量学校
“徐校长每天7:00左右到学校。下午放学,他巡查完每个教室后,才离开学校。”临川十三小副校长陈荣花说。
临川十三小是徐文根工作的第三所学校。
记者见到徐文根时,他正冒着酷暑,汗流浃背地带领几个副校长在清理学校的装修垃圾,准备以崭新的校容校貌迎接新学年开学。
徐文根告诉记者,他从东乡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临川区太阳镇中心小学(现属抚州市东临新区管辖)工作。在这所农村学校,他一待就是 21年。
这期间,看到学校条件简陋、设施落后,徐文根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
他多方奔走,先后为太阳镇中心小学争取到各种项目资金320万元,新增和改造危房面积达17896 平方米,中心小学本部先后建成了综合教学楼、“中石化”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面积达 3600 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由1800平方米增至 13100平方米,占地面积由不足6000平方米扩大到27000平方米。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生也从几百人增加到3000多人,学校连续8年被评为临川区目标考评先进单位,成为全区窗口学校、示范校。
2010年,徐文根来到临川区河东中心小学(现在的临川区第十六小学)担任党支部书记、校长。
这是一所城乡接合部的农村小学。刚到时,河东中心小学只有一栋教学楼、一个不到400平方米的操场。他在想,这所学校怎么办?如果不易地搬迁,那肯定是没有发展空间的。他的想法得到上级部门同意之后,说干就干,从2012年启动到2015年投入使用,仅仅用了3年时间,河东中心小学实现了整体搬迁。临川区第十六小学连续6年被评为临川区目标考评先进单位,由一所落后的农村小学升格为城区小学。
由于城区的快速发展,2016年学生入学人数急剧增长,徐文根又临危受命创建临川十三小。“从接到任务那天开始,他从规划到筹建,再到学校文化打造,无一不亲力亲为、尽心尽职。”临川十三小副校长傅雅萍补充说,“那时我也是从其他学校调过来,刚开始基本准时上下班,但经常看到徐校长还在工地上忙这忙那的,觉得自己应该像徐校长一样,为学校多做些事。”
陈荣花掰着手指讲起了徐文根与临川十三小的故事。从2016年8月成立以来,在较短的时间里,临川十三小就成了当地一所知名的高标准、现代化学校。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其中国家级荣誉3项、省级荣誉13项、市区级荣誉37项,学校工作经验被中央电视台报道3次。
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记者来到学校综合楼一楼,“追寻临川梦 传承采茶戏”的标语跃入眼帘,只见墙壁上满满都是“临川四梦”的戏曲文化因素,一张张照片记录着学生徜徉在戏曲文化中的收获与成长。
临川是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故里,抚州采茶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文根介绍,为了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他希望学生从小与戏曲结缘,把抚州采茶戏一直传承下去,传承好优秀的临川文化,所以学校一直大力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这也是学校打造的特色品牌。
为了让“戏曲进校园”真正落到实处,临川十三小投入100多万元在校内装备戏曲训练专用教室、活动表演等场所;投入专项资金打造具有“戏曲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长廊,有汤显祖雕塑、戏曲特色宣传展板和戏曲名家介绍区等。此外,学校还组织各班级精心布置以戏曲艺术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展示区。
徐文根说:“我们依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分阶段让他们了解戏曲、走进戏曲、热爱戏曲。比如要求一年级学生初步了解临川采茶戏,感受采茶戏的旋律;二年级学生初步了解戏曲的基础知识,认识戏曲伴奏乐器;三年级学生通过诵读唱词和模仿角色及唱腔,充分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
秉承学以致用的原则,学校每年五月份都会开展为期一周的戏曲节,邀请学生家长来校观看戏曲、感受戏曲文化,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享受戏曲带来的快乐,尽情沉醉在戏曲文化当中。
玉茗花开,赏客自来。2018年9月29日,临川十三小迎来了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茶香中国”首届全国采茶戏会演戏曲进校园活动。此项活动吸引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网等国内主流媒体争先报道。
“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徐文根说。
学生熊某三岁时父母离异,平时生活就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2021年,爷爷去世之后,他变得更加孤僻、自卑、敏感,整天闷闷不乐。
徐文根在了解到熊某的情况之后,主动找他聊天谈心,在生活中资助他,在学习上给他帮助,在心理上给他关爱。在徐文根的倾心关爱下,熊某多次被评为学校的“五好少年”。
“徐校长带领我们老师倾尽全力关爱留守儿童,并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教务主任左安华说。
2021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
临川十三小是江西省家校合作试点学校,徐文根一直认为,教育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需要家庭的联动与协助。
一名学生家长高兴地说:“学校举办家庭读书会竞赛,我们家长觉得特别有意义,既促进了孩子读书,也鞭策家长自己要学习,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为了让这项工程顺利开展,学校选择通过阅读的方式,促进家校关系融洽,努力形成减负共识。
“自家庭读书会开展以来,学生家长和学校联动明显多起来了,一起教育学生,致力培养出有作为、对社会有贡献的时代新人。”徐文根自信地说。
除此之外,学校还开设足球、篮球等社团,课后服务丰富多彩,尽量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带出一批好老师
金玥是从农村学校通过选调考到临川十三小的一名年轻语文老师。
“第一次和徐校长的相遇还是在北京。”她微笑着向记者说,“那天在北京的一个培训班上,我听到一位中年男子在台上分享他自己的成长故事,我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我们临川的‘名校长’徐文根。”
像金玥这种冲着徐文根“名校长”的魅力来到临川十三小的老师有不少,他们在徐文根的示范引领下,成长进步明显。
徐文根坚持,学校是船,那教师就是保证船能顺利行驶的水,而他身为掌舵人,就要思考怎样让船驶进更为广阔的海洋,带领他们欣赏更多沿途的美丽风景。“所以在师资力量这一方面,我们对骨干教师有所优待,但更多的是培养经验还不是特别丰富的老师。”
为了让更多的老师成长,临川十三小坚持党建领航、思政铸魂,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徐文根利用自己是省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和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优势,强化老师们的日常交流,引导他们充分发表学术见解。
徐文根十分重视和关心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徐校长会在自己的新媒体平台账号上,定期发布一些主题,便于老师们学习交流,并时不时冒泡和老师们一起讨论,这样既让老师们在思考中进步,也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临川十三小徐贞老师说。
徐文根经常听青年教师上课,只要他在教室听老师上课,就会完全“沉”进去,与外界暂时“隔绝”。
只要有空,徐文根就和青年教师一起研究讨论教育教学问题,指导青年教师研课、磨课,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在他的示范引领下,徐贞等6名教师加入了党组织,并被评为市、区骨干老师。”学校党建干事郑波波说,“学校党支部在此基础上,打造了‘1+2+X’党员名师工作室模式,成立了4个党员名师工作室,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提升。”
党员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刘丹,从教二十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她所带的2017级3班追梦中队,被评为“江西省优秀少先队集体”,自己也先后被评为临川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
在党员名师的带领下,学校7名教师分别被评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
记者来到徐文根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各种荣誉证书,桌上铺满了练习书法的纸张,书柜里摆满了各种书籍。
“与师生交流是我每天的必修课,闲暇之时我爱看书、写字、打篮球、摄影。”采访中,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工作之余,徐文根勤于总结,共有40多篇文章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并独著《文心育苗》一书,书中内容都是他30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经验。他还获得江西省优秀中小学校长、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新时代赣鄱先锋等多项荣誉。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仍需开拓。“我将一如既往,怀揣着对党的忠诚,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挚爱情怀,将社会的期盼、家长的嘱托、孩子的未来,牢记于心,砥砺前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徐文根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