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孩子摆脱网络游戏瘾

作者: 舒曼

这是一个被智能手机裹挟的年代,随时可见盯着手机屏幕的人,有大人,也有小孩。智能手机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身体的一种延伸。

网络游戏有多可怕?写到这里,眼前不断闪现一些新闻报道的画面:一名父亲看到儿子正在专心玩手机游戏,盛怒之下,父亲把手机从高楼的窗户扔下去,孩子也跟随手机纵身一跃。孩子就这样走了,留给家人无尽的悲痛和悔恨。游戏把这个家庭都毁了。

尽管这是极端个案,但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已成为网络时代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有不少家长说,我们每天为了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和孩子斗智斗勇。孩子平时看起来很听话,成绩也不错,但就是离不开网络游戏。一位家长说:“每次上网课,做完作业,都需要用手机打卡。稍不留神,孩子就打开了游戏,一玩就是半个小时。我把手机要回来很难,强行要回来,孩子就和我们干仗。每次看到他那沉浸的样子,心里就来气,叫他吃饭也听不见,一副痴迷的样子,让我有些害怕,看得出他已经迷恋上网络游戏了。”

如何帮助孩子减少对网络游戏的依赖,需要家长积极反思。我想说的是,孩子迷恋网络游戏只是一个症状,而真正问题与家庭关系是否和谐、孩子自控力的强弱、孩子是否有业余爱好、家庭氛围的好坏以及孩子的性格等多种因素有关。

在学校和家庭的严密监管下,为什么网络游戏仍能如此吸引孩子,网络游戏有何高明之处?下面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一下网络游戏的特征。

网络游戏以感官刺激诱发孩子对“快乐”上瘾。许多父母用尽各种方法,仍无法把孩子从网络游戏世界拉回来,最后不得不承认,网络游戏的力量太强大。网络游戏之所以有吸引力,是以光、声即时互动、及时奖赏全方位的感官享受,不断刺激感官,人的身体产生一种如醉如痴、如梦如幻的感官体验,即时涌起的快感,让人产生欲罢不能的兴奋感。更可怕的是,大脑对快乐感受有一种适应效应。就像有的人抽烟,一开始是一天一根,后来是一天一包,甚至一次连抽两根才有感觉。玩游戏也一样,一开始是娱乐放松的心态,慢慢地就欲罢不能。更为严重的是,由网络游戏所带来的其他负面影响,如因浪费时间影响学习,在学习上缺乏成就感后更会到网络游戏里寻求安慰或补偿。在亲子关系冲突中,不良的家庭氛围也推动孩子网络游戏成瘾,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网络游戏能满足孩子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欲望。在现实世界里,有两种极端状况的孩子容易着迷网络游戏:一是父母对孩子过分关注,二是父母对孩子缺乏应有的照顾。所以,管教过于严格或父母疏于教育的孩子更容易迷恋网络游戏。前者是因为孩子无法拥有自主的生活,总感觉背后有几双眼睛在监督着自己;后者缺乏爱、陪伴及有效的教育。在网络游戏中,那种自由自在的感受和完全自由的心理空间,可以极大地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此外,父母的学习期待让孩子常有挫败感,而在网络游戏里那种冲冲杀杀的刺激,满足了孩子宣泄情绪的欲望。

网络游戏对自控力差的孩子来说是精神上的毒品。网络游戏总是以各种方式引诱孩子。比如,有人说网络游戏可以训练孩子的手动能力,合作游戏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快速反应能力、训练观察力和想象力等。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对网络游戏也有这样的认知,从而一开始就放松了对孩子玩网络游戏的管控。随着游戏级别的提高,孩子慢慢地痴迷于虚幻世界,忘记现实世界的精彩。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与家人、同伴的互动,可以提升沟通交流的机会;阅读可以拓宽视野,促进精神世界的发育。

网络游戏通过不断设置目标,激发虚幻的成就感。比如某款游戏,据说有上亿人在玩,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就是根据设置不同的级别段位,每个段位设置目标,而孩子只要花时间就可以达到。这是极为诱人的设置,特别符合人性的特点。在没有达到之前,欲罢不能,达到某个段位又会激发玩家向新的段位进发,这样不断升级。网络游戏利用人性的弱点,可花钱购买装备,为此有的孩子不惜一切代价,从而酿成了许多家庭悲剧。

网络游戏就像婴儿奶嘴的安慰剂,在感官快乐中获得虚幻的满足。随着心理年龄不断退化,孩子失去基本思考及情绪管理的能力,和家人常常产生冲突,对学习越发提不起兴趣,形成了一个死扣。

网络游戏入门设置较简单,基本是零基础轻松掌握。不需要任何复杂的操作,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进入游戏世界。相比之下,有些网络课程的设计要复杂得多。假如入门很难,就会激发孩子的焦虑感,导致很多人放弃。初次尝试的感受会成为一种情绪记忆,就像吸烟,吸第一口的感受是呛人难闻,还是烟雾缭绕的自豪感,会影响一个人一生对烟的感受。网络游戏里设置的及时反馈和奖赏功能非常符合孩子及时满足的心理。杀个小兵就能获得经验值,通个关马上就获得奖励,这种快速的反馈系统非常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而在现实学习中,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得到反馈,而且大多是批评和指责。

网络游戏里让人成瘾的设计,就是让人欲罢不能。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有未完成的任务,就会带来紧张和焦虑感。纾解紧张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完成它。就像看电视连续剧一样,每集结束时都会让我们心心念念,一直惦记着。有的孩子上课没精神,因为脑海里全是模拟游戏的场景。在网络游戏中不断弹出的一些刺激画面,会引诱孩子。于是,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对孩子来说,网络游戏只会使大脑更加迟钝,情感更为贫乏,精神上无法得到有效发育。

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现实的世界里享受精彩的人生。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接纳孩子玩游戏的天性。在孩子眼中,一切都是游戏,家长要顺势利导,运用心理学的强化理论帮孩子戒除游戏瘾。比如几岁的孩子并不知道贪吃蛇是学习还是娱乐,如果孩子每玩一次,你就严厉要求并训斥:“你怎么这么笨,这都不会!”以后孩子就只有痛苦的记忆,见到这个游戏就反感。以后教他,他也学不会,因为他内心是对抗的。相反,如果学习能变成游戏,父母偶尔适当限制孩子学习,就像限制玩游戏一样,孩子就会想方设法地学习,因为学习太有乐趣了。

彻底离开游戏,在这个网络时代似乎是不可能的。家长能做的就是让孩子处于主动的觉知状态。就像品酒师,一直在感受酒的滋味,所以不太可能会上瘾。同理,家长应该和孩子讨论游戏的功能和意义,而不是一味地拒绝。请大家记住,越控制越失序。

其次,家长要承担管教的责任。有些家长痛心疾首,称“不良网络游戏给个人带来毁灭,给家庭带来灾难,给社会带来危害”。当我们把责任推给网络游戏时,其实也向孩子示范了一种不愿承担责任的态度。事实上,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孩子负责。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大人们聚餐畅聊或忙于工作,就直接把手机丢给孩子。

再次,要让孩子过有趣的生活。父母首先要有趣,孩子才会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要放下手机,陪伴孩子玩耍、运动和学会幽默。若在现实世界里得到情感的滋养,孩子自然会和游戏保持恰当距离。家长在管理孩子玩游戏时,不要粗暴控制,否则不但达不成想要的目标,甚至可能酿成悲剧。这就像一个人的情绪,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但要多多关注和赞赏正面情绪,不断拓展正面情绪的空间,那负面情绪自然就会减少。情同此理,父母要协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过得有情有趣,还要有成就感,使他的心灵世界得到滋养。

说起来很容易,但要做到真的很难;正因为难,所以更加考验家长的智慧、耐心和勇气。总之,对待生活要有昂扬的斗志,对待孩子要有温暖的爱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享受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乐趣。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作者简介:舒曼,心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注册督导师,华东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江西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