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改变命运但不能陷入偏执
作者: 胡欣红一
对15次参加高考的“钉子户”唐尚珺,公众的态度十分复杂,既有人为他的坚持梦想点赞,也有人认为他已经陷入“偏执”。
1989年出生的唐尚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上思县一个偏远山村长大,村子距离镇上有20多公里。2016年,记录唐尚珺连续多年参加高考的30分钟纪录片《高十》在广西广播电视台播出,唐尚珺的经历进入公众视野。
起初,绝大多数人都对唐尚珺怀有同情和敬佩。作为一个生长在偏远山村的孩子,读书无疑是改变命运的最有效途径。高中阶段的学习十分辛苦,高考复读更是压力巨大,读“高四”是万般无奈之下的选择,“高十”基本上只是传说罢了。一开始考得不好,只有三四百分的唐尚珺,能一直坚持高考复读并不断获得更好成绩,2016年取得625分的高分,这样的坚守确实不容易,值得点赞。
但是,“高十”之后依然坚持复读的唐尚珺,目标从“至少上个二本”升级为考清华大学,多少有些陷入偏执了。考上名校固然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事,但能不能圆梦却不是单靠坚持就能实现的。通常情况下,个体的成绩是天赋、努力程度、心理素质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连续考了十来次,是不是具备考上顶尖名校的潜力,自己应该有个基本认知。
更何况,同龄人早就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比别人晚个三五年或许还没有太大影响,晚了十年左右还不甘心,就业年龄限制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现实问题。后来,他相继被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广西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都没有“见好就收”,惋惜之余,难免有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完成自己的第15次高考后,唐尚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考上“清北”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应该不会再复读了,将考虑读师范或者以后从事教育工作。为此,他填报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其中,华中师范大学他填报了物理和化学两个专业,还选择了不服从调剂。之所以这样填报,一方面他以为自己的分数能被录取,“比较稳”;另一方面其他专业不是师范类,觉得不适合自己。
然而,正当他“退而求其次”准备去上大学时,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玩笑:超广西理工类一本线119分的他竟然被高校退档了。一时之间,不少网友纷纷发出“你退了高校十几次,这次高校也退一下你”“没有任性的资本,却任性了这么多年”“浪费了自己的机会,挤占了别人的名额,终于遭报应了”之类的戏谑调侃。广西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本科第一批第二次征集志愿时,唐尚珺提前填好了三个志愿,但最终没有提交,放弃了这次补录。
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对唐尚珺为上清华大学连续高考15次感到不解,有人质疑他为拿奖金而做职业考生。围绕他的争议还包括高考高分奖励、复读政策、唯分数论的教育理念等。
唐尚珺的选择究竟对不对,当然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不管是否认同唐尚珺的选择,但有一点必须指出,他之前被录取,都是靠自己努力、凭实力得来的,无论读或不读,都是他自己的选择。或者说,他的个人选择问题和高校录取方式常常被混为一谈,这本来是两个层面的事。
即便唐尚珺真的是自己“害”了自己,那也是个体的选择,只要不违法违规,就没什么好指责的。即便他的梦想可能有些幼稚、偏执乃至无意义,但人生之路本来就没什么“指南”,成败得失只有若干年后回过头来才能作出结论,而此中滋味终究也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每个人都有梦想,其实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执念,唐尚珺的人生故事可能只是有些极端而已。对他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心平气和地探讨,不应该横加指责、大加挞伐。
三
唐尚珺固然只是个例,但他的高考复读之路对很多学子却不无借鉴意义。在高考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下,每年都有不少学子觉得考得不够理想而选择复读,其中也不乏因为不甘心而复读好几年的。
高考复读有利也有弊,需要考生综合考量。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也常常遇到心有不甘的学生在高考后咨询要不要继续复读的事。通常情况下,有没有学习潜力和良好心态是我的评判标准。简而言之,对原先没怎么努力和心态较好的学生,我会支持他再奋战一年。反之,已经很努力依然没考好的,复读一年,恐怕也不会有明显提升。倘若是因心态不好而发挥失常者,复读会带来更重的压力,很可能继续遭遇滑铁卢。
尤其是像唐尚珺一样一心冲名校的考生,更应该慎重考虑。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殊为不易。现在的学生,只要能力稍强者,基本上都要继续深造,何必一味在高考复读上继续“卷”呢?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当下,选择的余地这么大,何必非在一棵树上吊死?高考确实是人生的重要经历,但把人生美好的15年耗在这上面,划算吗?
四
遭遇被退档和放弃补录之后,心情不佳的唐尚珺暂时选择了“退网”,没有过多回应外界的质疑。在与记者的对话中,他也认识到因执念太深让自己深陷“泥潭”,进退两难,并明确表示不希望出现下一个唐尚珺。“有时候躺在宿舍里,看着床板,我会有一种后怕的感觉,怎么这么多年还在学校宿舍里,像做了一个很长的梦。”对今后的打算,唐尚珺也十分纠结:回家务农,但十几年复读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再战一年,但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挑战性很大。何去何从?希望他早日走出困顿与迷茫,做出自己的抉择。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但不能陷入偏执。破除执念,天宽地阔,人生才能走出窄道。在个体认知突破和社会多元选择前提下,下一个唐尚珺才不会出现。希望他的深刻教训,能让考生们多一些理性和思考。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