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无私奉献 书写教育传奇

作者: 吴小街 陈贤荣

诠释无私奉献 书写教育传奇0

45个春秋,45年坚守,陈增文以高尚的人格、高贵的师德,为几代乡村孩子铺就了追逐梦想的康庄大道,彰显了一名乡村教师对为师之道的坚韧守望和对教育事业的全心奉献。

每天早上6点,陈增文第一个到学校,打扫卫生后,家长陆续将学生送来。8点左右,老师们来校,陈增文便骑摩托车,赶往集镇采买师生一天吃的菜。为了买到品优价廉的菜,他经常多跑十多里路到县城,风雨无阻;回来后帮忙洗菜、弄饭、烧菜;自己的课程基本安排在下午。放学后,师生们全部回家,他最后一个离校。寒暑假期间,他也天天到杨溪小学,白天巡逻,晚上守宿,不计报酬。退休后,他返聘回校,继续全心奉献。

40多年来,陈增文天天如此,乐此不疲。他用一辈子的坚守,书写入党时的初心。他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中国好人”“江西好人”“2017年度鹰潭十大爱心人物”“鹰潭市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获得第二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提名奖,并光荣当选江西省政协委员。2023年度江西省中小学“最美教师”名单公布,陈增文榜上有名。

一颗初心,笃行教书育人

1978年,陈增文高中毕业。当时村里唯一的小学老师——一名上海知青落实政策返乡回城了。陈增文有些踌躇,自己学习成绩还不错,考大学很有希望。然而,当他随村支书一同来到教室,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睛,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就这样,陈增文毅然放弃高考,当上了民办教师。

说是学校,其实就是一个教学点。四十来个孩子分成一至三年级,大家挤在一间“教室”上课。“教室”是一个破仓库,漏风漏雨。后来,他索性把课桌凳搬到自己家,从此,家就是校,校就是家。课桌凳“缺胳膊少腿”,陈增文丢下农活,做起了木匠,自己修课桌板凳。

1985年夏天,时任杨溪乡党委书记专程到他家,力推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委婉地拒绝了。

本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初心,在这样艰苦的教学条件下,他执教3个年级6个科目的复式班,教学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

松涧村地处边远山区,经济相对落后,一些家长想让孩子辍学,尽早赚钱。陈增文急了,不厌其烦地奔波在这些辍学孩子的家中。他家底薄,负担重,当时民办教师工资也低,爱人经常半开玩笑半奚落他:“教一年的书,不如我喂一头猪!”为了留住学生,他常常是自垫学费,宁愿苦自己。1997年教学点撤并入村完小后,松涧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年年都是百分之百。

一个信念,造就招生“传奇”

2004年,陈增文担任校长时,杨溪小学学生数不足两百人。在短短的六七年时间,杨溪小学学生数却增长到五百多人,出现“排队入学”现象,创造了当地农村学校学生数激增的“奇迹”。

“种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陈增文坚信,只要学校环境好,教学质量高,家长们自然会把孩子送来。

一路走来,其中甘苦只有陈增文知道。雨雪天送学生回家;母亲去世时才请几天假;垫钱建学校;妻子遇车祸,等课上完了才赶去医院……用真情感召人,让制度管理人。一桩桩,一件件,细细想来,他无怨无悔。

兄弟学校的校长常问他:“同一个老师,在我的学校工作不认真,为什么到了杨溪小学就完全变了?”也有人问他:“你该得的荣誉都得了,还那么拼命干,究竟图什么?”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信念,就像一座无形的灯塔,为陈增文和他的教师团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并凝聚成一股磅礴力量。陈增文身先士卒,老师们全身心投入教学中,在全县农村完小中,学校的教学成绩始终保持前列。

一种精神,树立崇高威望

2014年上半年,学校扩建校园,需要征用村民陈香葱的果园地。四亩地的果园,长满了碗口粗的果树。村干部几次做工作,她就是不买账。陈增文亲自上门,没想到陈香葱又是请坐又是倒水。陈增文开口没说上几句,陈香葱就果断地说:“陈校长你别说了,冲着你的为人,我不用与家人商量,不管补偿多少钱,我都同意征去扩建学校。”

是什么让陈增文在村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就是他身上的那股“傻子”精神:只管付出,不计回报。

2013年5月,学校的老厕所管道堵塞,粪便涌上地面,整个校园臭气熏天。陈增文请来几个清污师傅,师傅勘察后发现,必须钻入厕所中间的通道,用铁耙将堵塞物掏出来,才能彻底疏通,于是收拾工具转身就走。陈增文急了,星期六一大早,他便来到学校,戴上头盔、口罩,穿上连体雨衣裤,“全副武装”跳入粪坑,忍着恶臭,钻进通道,用铁耙一耙一耙将堵塞物掏了出来,用了整整一上午,终于将通道疏通。

2016年5月17日上午,由于炊事员失误,学校厨房的液化气灶橡皮管被点燃,引发厨房火灾。陈增文闻声跑过来,一看厨房内浓烟滚滚,立刻意识到厨房内有液化气罐。他一面让炊事员跑开,一面冲着教学楼大声喊道:“师生赶紧进教室,快躲到桌子底下。”谁知,一名老师在慌乱中弄反了意思,将学生全部组织到厨房不远的操场集合。危情紧迫,陈增文来不及细想,转身冲进厨房,不知哪来的力量,两只手拎起两个正呼呼喷着火舌的气罐,一个箭步冲出门,将气罐扔向厨房侧面的深沟,保护了师生的安全。

陈增文以校为家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学校的每名老师。学校操场以前是泥巴地,坑坑洼洼。为了节省资金,2015年国庆长假,陈增文带着锄头、铁锹来到操场,自己动手将操场填平,准备铺水泥地。老师们知道后,纷纷加入。整整一个长假,许多老师手上磨出了水泡,但没有一个人退出。

一粒种子, 传承奉献基因

岁月无情,教育有爱。

快退休了,陈增文常常独自站在杨溪小学的操场上,看着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神情凝重;看着一群群可爱的孩子们,心生忧虑。

退休前四五年,陈增文常常对笔者说:“现在我考虑更多的是退休以后,国家花了这么多钱建设好的杨溪小学,该怎么办?”朴素的话语,深沉的情怀。

陈增文深知,一支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办好老百姓家门口学校的生力军。在陈增文身边工作过的老师们同样有一股子“傻劲”,与陈增文一样把老师当亲人、把学生当亲人。

杨菲老师说:“到了杨溪小学,我才知道陈校长名不虚传;离开后,真舍不得。”

江西省“最美乡村教师”陈玲珍说:“我之所以心甘情愿留下来,直至退休,陈增文校长就是榜样。”

青年教师左云鹏几年前夫妻俩都在杨溪小学任教,孩子小,留在县城读幼儿园;后来小儿子出生,家庭负担更重了。2021年,他夫妻俩本来都有机会调进县城城区学校,但是,左云鹏决心扎根山区,毕生奉献乡村教育。为了照顾家庭,他妻子调入余江区第五小学。左云鹏自己心中有数,明眼人也知道,他的成长历程有陈增文校长厚实的影子一路伴随。

这么多年,陈增文在培养后续接力力量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2020年,临近寒假,余江区教体局局长金明光冒着小雪来到杨溪小学,他希望陈增文退休后能发挥余热,把青年教师们扶上马,再送一程。

陈增文的妻子在南昌带两个小外孙,在鹰潭工作的儿子、儿媳整天忙得团团转。正好2020年孙子出生,本来夫妻俩商量好了,陈增文一卸任,立马回归爷爷角色。没等金明光多说,他当即表示同意留下,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2021年10月,陈增文正式退休,他至今依然默默奉献在杨溪小学这方热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