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助力高校思政教育

作者: 詹建英 刘剑斌

校园文化助力高校思政教育0

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学校精神、价值内涵等在内的独特文化形态,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将校园文化融入课程思政

提高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以校园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既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也有效提升了课程思政的功效。

将校园文化融入课程思政,要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作用。一方面,高校要开设专门的校园文化课程供学生选修,于日常教学中实现校园文化育人功效;另一方面,高校要将校园文化融入所有的课程教学中,不仅在思政课中融入校园文化,在专业课程及其他公共课程中也要融入校园文化,将校园文化作为全校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实现所有课程都蕴含校园文化,从而构建融入校园文化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作为扎根江西红土地的高校,东华理工大学面向一年级本科生增设了《红色文化》必修课程,还开设了核军工文化必修课程,为青年学子成长成才提供“核”动力。

二、重视文化育人队伍的培养

思政育人,核心是人,面向的对象是人,工作的开展也依赖于人。校园文化助力高校思政教育,离不开包括教师在内的育人队伍的培养。一方面,高校应营造“人人都是文化育人主体”的氛围。校园文化育人的参与者,应是高校所有人,即每个人都是校园文化育人的主力,人人都应争做校园文化育人先锋。思政育人的队伍,不仅仅是接触学生较多的辅导员、班主任,也包括负责课堂教学的所有教师;不仅是教学岗的教师,也包含接触学生校园生活的所有人员。另一方面,育人者先育己。高校应针对全校教职员工定期开展培训,特别是将校园文化如何融入思政教育作为定期的重点培训内容,全方位多角度提升育人队伍的素质与水平。东华理工大学在教职员工新入职时,会将校史纳入培训内容。学校还定期举办辅导员专业素质能力培训,提升这支队伍的思政育人水平。

三、塑造学校的先进典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的时代楷模。对于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高校而言,面向青年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更离不开挖掘塑造学校的先进典型。先进典型,可以是学校发展过程中涌现的杰出师生代表,也可以是能对学校甚至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人与事,属于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有的放矢挖掘塑造面向大学生的先进典型,是校园文化助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路径之一。

一切有利于思政育人的人与事,都应积极纳入校园文化之中。一方面,校园内一切正能量的人与事都具有育人功效,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学校内的先进典型,包括先进人物及其事迹,都应凝练为高校独特的文化元素,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引领作用,并将其融入思政育人体系。东华理工大学的宋金如、周义朋、李荣同、汤彬等师德楷模,形成了榜样示范引领的“东华理工现象”。这些先进典型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传承“艰苦奋斗   为国奉献”的东华理工大学优良传统的楷模,也是学校开展文化育人的榜样力量。另一方面,校园文化要吸纳一切先进的校外文化资源。东华理工大学不仅将优秀校友作为校史资料纳入校园文化,还将校外的先进人物典型也纳入校园文化育人素材。比如,致力于教书育人的张桂梅、普通家庭走出的高校航天科学家桂海潮等,他们的事迹都是思政育人元素,可以成为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可以邀请这些先进典型人物走进校园,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激励青年学子向上向善。

四、构建校园文化育人的舆论场

构建校园文化育人舆论场,即将具有思政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传播好,通过平台载体进行多方位的宣扬推介,使校园文化入耳入脑入心,起到文化育人作用。首先,充分发挥学校的官方宣传平台作用,如利用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宣传平台,进行校园文化的定期输出与传播;在校园网、校园广播中开辟校园文化栏目,并及时更新内容。东华理工大学在校园网开辟“新时代赣鄱先锋”“模范教师风采”宣传专栏,集中展示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教职员工的先进事迹,激励全体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其次,利用好校园内其他面向青年大学生的平台,如校园文化讲坛、校史馆等。东华理工大学打造的“核新讲坛”,在邀请众多专家学者到校讲学的同时,还邀请退休教师进行校史的讲述,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校,激励他们向先辈学习,传播学校文化。学校新建成的校史陈列馆(核军工文化传承基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在新生入学时,学校组织新生及其家长参观,充分发挥了校史育人作用。再次,充分利用好校外平台,积极展示高校形象,提升高校的美誉度。为了提高校园文化思政育人的说服力,学校在校外平台上开通官方微博、短视频账号的同时,还积极凝练校园文化特质,吸引官方主流媒体对校园文化进行宣传报道,最大限度地助力校园文化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