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乡学校联合体:“联体”更“连心”
作者: 甘甜
江西瑞金被称为“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从瑞金到北京,这条红色道路艰难而伟大。红色,是瑞金的底色,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一次性投入22.41亿元,建设21所城乡学校,新增学位26600个,可全面满足‘十四五’期间适龄儿童就学需求。”“新建的学校都配套建设了报告厅、地下停车场、足篮球场。”“孩子们在新的学校就读,同学更多了,学习更有劲了,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金秋时节,记者与瑞金市委教体党工委书记、市教体局局长钟粮山面对面,对话近几年瑞金教育的改革发展,讲不完的新变化,说不完的新鲜事。
始终把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民生
记者:钟局长,近几年,瑞金教育面貌焕然一新,有很多可喜的变化,请您简要介绍瑞金教育的发展情况。
钟粮山:一直以来,瑞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紧紧围绕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全面推进瑞金教育的改革深化、内涵提升和质量提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1年、2022年,瑞金市连续两年获评全省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优秀”等次;瑞金市教体局先后获得全省“五型”政府建设先进集体、赣州市“八大行动”先进集体、赣州市教育工作综合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一是教育经费大投入。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确保公共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实现“三个增长”,近3年教育预算平均每年15亿元。按月足额发放教师工资、艰苦边远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乡村教师乡镇工作补贴;规范实施并优先发放公办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全口径纳入公积金缴存基数。从2022年开始,教师人均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21820元,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
二是改革取得新突破。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清零,压减率100%。59家证照齐全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均纳入收费资金流程监管。开展“作业+体教融合+兴趣社团”的课后服务模式,全市共计70835名中小学生、4451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积极探索城乡学校联合体建设,推进教师任教学科专业化,深化体教融合、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和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学校发生大变化。一次性投入22.41亿元实施21所城乡学校建设项目。目前,已有18所学校投入使用,新增学位20090个,剩余3所学校将于2023年年底建成。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新增校园占地面积64.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6.75万平方米,新增学位26600个,可全面满足“十四五”期间适龄儿童就学需求。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建设,2019—2022年,投入资金10605.14万元,改扩建黄柏中心小学等24所学校,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日益改善。“瑞金市实施 21 所城乡学校建设项目,解决‘大校额大班额和入园难、入园贵’问题”被评为赣州市“我为群众办实事”二十佳典型事例。
连续两年把城乡学校联合体建设作为教育10件大事之一
记者:钟局长,您上任后,连续两年将城乡学校联合体建设作为瑞金教育10件大事之一,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钟粮山: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热切期盼,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如何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农村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与城区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成了摆在我们面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深入的调研和论证,2022年,瑞金市提出了探索建设城乡学校联合体的思路,并作为当年瑞金教育10件大事之一,以“1+1+N”模式,即以1所牵头学校(城区优质学校)+1所主体学校(农村初中或农村乡镇中心小学)+N所成员学校(乡镇辖区其他校)成立城乡学校发展联合体,充分发挥城区学校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文化建设、课程改革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优势,建立起特色鲜明、资源优质、品牌响亮的教育集团。
2022年,我们探索城乡学校联合体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城乡学校联合体联合开展各类帮扶活动256次,落实帮扶资金100余万元,盘活了全市教育资源,促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经验做法在《江西改革工作简讯》刊发。在此基础上,2023年,我们再次把深化城乡学校联合体建设作为瑞金教育10件大事之一,进一步推进教师合理流动、教研深度融合、干部统一安排,深化优质资源共享。
探索“共建共赢共享共融共通共评”模式
记者:钟局长,城乡学校联合体组建后,你们采取什么模式推进联合体建设?
钟粮山:结合瑞金教育的实际,我们组建了35个城乡学校联合体,覆盖176所乡村学校,探索“共建共赢共享共融共通共评”模式,逐步构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体系。
一是党建工作共建。以组织共建、党员共管、活动共办、人才共育、资源共享为主抓手,由城乡学校联合体的牵头学校选派优秀党务工作者作为党建指导员,每月至少开展1次座谈交流、指导党建工作,每学年至少联合开展1次“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和志愿服务。
二是学校管理共赢。城乡学校联合体通过互派行政干部交流、互相参与学校管理、大型活动联办等形式,在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师培养、教学研究、文化建设、特色培育等方面对农村学校进行帮扶,推进农村学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整体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三是教育资源共享。合理配置学校教育资源,在校园建设、办学设施、网络平台、校园文化等方面,推进优势互补,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富余设施设备互相调剂,实现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利用。
四是教学研究共融。在城乡学校联合体框架下,成立学校学科教研联合体,制定联合教研计划,开展线上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名师工作室、教材解读、示范课、评课、讲座、座谈、同课异构、教学竞赛、专递课堂等活动,并由牵头学校派出教学骨干担任帮扶学校学科教研员,充分发挥牵头学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是教师队伍共通。积极探索“进城跟岗学习、下乡支教”的教师交流机制,牵头学校派出教学骨干教师到帮扶学校支教,担任帮扶学校学科教研员;帮扶学校和成员学校新入职教师安排到牵头学校跟岗学习。积极开展牵头学校教师与帮扶学校、成员学校教师之间的师徒结对,城乡学校联合体内富余学科教师相互交流调剂,进一步优化教师组合。
六是工作绩效共评。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每学年以城乡学校联合体为单位,实施城乡学校联合体评估工作。由瑞金市教体局每学年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城乡学校联合体和优秀个人,推动城乡学校联合体工作长效开展。
多举措优化教育资源
记者:钟局长,讲到城乡学校联合体建设,瑞金市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上有什么好办法?
钟粮山:我们通过优化农村教学网点布局和办好农村中心校等方式,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2021年以来,全市优化调整50所小规模学校,缩减教学班200个,节约师资250余名,1803名学生分流到其他学校享受相对质量较高的教育。2022年以来,瑞金市财政累计统筹资金100多万元,用于改善农村教育网点调整接收学校的教室、寝室、食堂等条件,改造农村中心学校的功能场所。
我们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捐资助教工作,进一步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一方面,发起“我为母校(学校)建球场”活动倡议。发动社会贤达、校友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资助学,改善学校运动设施。活动开展以来,共收到捐款近2000万元,为乡村学校建成标准化运动场75个。另一方面,成立瑞金教育发展促进会。为促进瑞金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筹集更多资金奖教奖学、扶危济困、改善办学条件,2022年4月,成立瑞金市教育发展促进会,为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搭建捐资助学平台。促进会成立以来,共募集资金200余万元,先后资助学生300余名、帮助10余所乡村偏远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广泛开展爱心走访活动,受益师生4000多人。
推动教师队伍量质齐升
记者: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推进城乡学校联合体建设过程中,瑞金市如何破解校际、城乡师资不均的现实难题?
钟粮山:一是抓实对口帮扶。创新城乡学校联合体牵头学校教师与帮扶学校教师之间对口帮扶机制,实施“进城跟岗学习、下乡轮岗走教”教师交流学习,为乡村学校师资“换血”;通过建设名师工作室,开展互联网+教研和多级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乡村师资“造血”。2022年以来,牵头学校88名教师参与下乡支教走教交流,78名乡村新教师在牵头学校跟岗学习,并将317名乡村教师吸纳到城区学校名师工作室,一批农村学校的青年教师得到快速成长。
二是建立后备队伍。实施校级后备干部培养工程,近两年,公开选拔177名校(园)长后备干部,任用103人到学校管理岗位,为教育发展储备了优秀的管理人才。
三是推进专业发展。对近五年招聘的音体美、心理健康、思政、信息技术等学科的814名教师进行专业化认定,既充分发挥了专任教师的专长,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四是树立榜样标杆。2022年,开展首届“新时代红都好老师”评选活动,评选出10名“新时代红都好老师”,其中6名为农村教师;大力宣传10名“新时代红都好老师”感人事迹,引起强烈反响,从“被感动”到“见行动”,形成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做好教育“结合”文章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请问瑞金如何将城乡学校联合体建设与教育整体发展结合起来推进?
钟粮山:一是创新德育模式。充分利用瑞金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深入实施“讲好红都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万千百十工程,持续深入抓好思政教育、红色歌曲传唱、红色研学实践等工作,开展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学校创建,抓好培根铸魂工作。目前,瑞金市有省级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1所、市级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3所。在赣州市率先推行全员导师制,为瑞金市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配备导师,通过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成长上向导,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二是深化体教融合。在瑞金市学校积极开展以团体项目为主的“1+1+1”体育运动,每天锻炼1小时得到进一步保证,校园足球、篮球等团体运动项目在乡村学校得到进一步普及。通过体育教师专业化认定、开展体育教师足篮球技能过关、组织学生足篮球技能测试等措施,瑞金市中小学生都参与到足篮球运动中,足篮球技能测试合格率达90%以上。目前,瑞金市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2所、“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1所、“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2所、“江西省体育项目传统学校”5所。
三是抓实家校共育。首创全国县级“让爱回家·红都家校共育”平台,开设“教子有方”“家教锦囊”等专栏,定期推送家校共育新理念、新知识、新经验,宣传亲子教育案例,量化考核家长学习成效,让农村家长也能享受更加便捷、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截至2023年10月底,参与线上学习人数达93万人次,取得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三个阶段合格家长证人数达28943人。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开设红都家教微视频、红都家教微课堂、红都家校小课堂等栏目,拍摄60条家校共育短视频在“瑞金教体”抖音号上推送。培养50名金牌讲师,开展130余场家长现场培训,培训家长1.2万余人。
四是真情关爱学生。近年来,瑞金市全面加强留守儿童、学困生、孤儿、单亲家庭学生、残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心理异常学生的关心关爱工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特殊群体学生关心关爱工作的通知》,明确特殊群体关爱对象、关爱措施及具体要求,全市各学校建立并完善了特殊群体学生台账及帮扶机制,开展全员导师制,积极开展各种社团文体、结对帮扶、爱心捐赠、志愿服务、送教上门等活动,使特殊群体学生在学习上受帮扶、精神上受鼓舞、生活上受关爱,助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