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长舞台上 学生齐绽放
作者: 陈艳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每名教师只有成为最纯净的那滴水,才能做学生心中最真、最纯、最美的好老师。”
“在‘学校大星空’里,每个孩子、每名教师、每位家长都是其中的一颗星,学校教育就是点亮星光的教育,让每个生命都闪光。”
“教师要有甘当基石的胸襟、水滴石穿的毅力,用对学生最真的爱,才能实现‘点石成金’。”
…………
金秋时节,走进萍乡经开区的一所所学校,每位校长结合“一校一品”建设,诠释着各自的办学理念。在一座座校园,记者听到的、看到的是“五育”与校本课程、习惯养成、社会实践等深度融合,校园里、舞台上、实践基地里,到处都有学生的身影,人人参与、百花齐放的教育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作业博物馆里探宝
步入翠湖小学,一栋栋红墙楼房在蓝天白云、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耀眼。
虽然建校只有两年多时间,但在与执行校长施云斌的对话里,记者却听出了学校的不少道道来。
“我们一起到学校的作业博物馆看看。”听施云斌说到作业博物馆,记者顿感惊讶。“作业是教育教学中的关键一环,优秀的作业设计承载着教育者对教育教学的专业理解,蕴含着对儿童的爱与责任;优秀的作业成果反映了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与探索,更是其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施云斌认为,“双减”及“五项管理”政策的落实,需要教育者找准作业的本质,从作业中感受学生世界。
“让学生被看见、被倾听、被肯定,是我们建设作业博物馆的初衷。”记者和施云斌一路走、一路看,来到学校A3栋的四楼,作业博物馆就设在这里。走进作业博物馆,记者看到,4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各类作业琳琅满目,有书画、手绘作品,也有版画、编织作品,还有学科作业等。
施云斌介绍,在翠湖小学,已经实现了“一班一品”,也就是不同的班级建设不同的社团。“学校精心打造了春锣社团、编织社团、雕刻社团、青花社团、京剧社团、彩带龙社团、毽子社团、剪纸社团等多个传统文化特色社团,让教育成为真正的育人活动,让孩子在幸福快乐中成长。”她说,学校还相继开设了电脑编程、电子百拼、剪纸、棋类、跳绳、田径等课程,既丰富学生的文化活动,也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说,实现了‘双减’减而不简、变负为富。”施云斌表达出这一观点。
在作业博物馆进门的拐角处,一幅版画拓印作品《秦始皇兵马俑》吸引记者驻足。这幅作品以青铜色、铜绿色、水墨色为主色调,各式表情的兵马俑仿佛带人穿越到了秦朝。“这是我们班同学的集体作品。”四(1)班学生饶承智介绍,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兵马俑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代表的文化符号,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以,他们选择版画拓印的方式进行创作,让每名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艺术素养都得到提升。
一件件课后服务作业充满了童真,又不失童趣,散发着阳光的气息。“进入作业博物馆的作品都是从学生的优秀作业、作品中遴选出来的,目前已经有89件被博物馆永久珍藏。”施云斌介绍,这些被作业博物馆珍藏的作业、作品,都相应地会给学生颁发唯一编号的收藏证书。“这有利于增强学生作业的成就感,从而让学生把写作业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她微笑着说。
在学校春锣社团,记者见到正在辅导其他学生唱春锣的六(5)班学生谢谨玥。萍乡春锣是运用萍乡方言、兼有说唱的一种民间曲艺,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谢谨玥很喜欢萍乡春锣,所以就报名参加了春锣社团。由于她不会讲萍乡话,最初学唱春锣时常常口齿不清。为此,她苦练萍乡话,让自己唱得越来越好,如今还成了社团里的“小师傅”。“我觉得自从加入春锣社团之后,自己越来越自信了。”她告诉记者,她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唱春锣的音频作品,能作为优秀作业被收藏在学校的作业博物馆。
在翠湖小学采访,记者发现,其实展示学生成长的平台不止作业博物馆,还有每年都举办的翠湖小学艺术节、“金话筒”主持人大赛、才艺大赛等,都可以让学生展示自我、挑战自我。“让每个孩子获得最好的成长,度过最美好的童年,是我们每名教师的共同心声和最大追求。”施云斌说。
“小星星”颗颗都闪光
如果在3年前,初一学生郑子悦怎么也不敢想,自己的绘画作品会以一种特定形式留在了陪伴自己成长的小学。
那是2020年元旦前夕,郑子悦就读的大星小学向全校学生征集“星空里的梦”主题书画展作品。200多名学生,递交了300多幅书画作品。从小喜欢绘画的郑子悦,就递交了10余幅类型不同但特色鲜明的绘画作品。
“咦,这是谁画的?画得这么好!”郑子悦的作品展出后,顿时吸引众多师生观看。面对师生们的夸赞,她露出了羞涩的笑容。“你就是郑子悦呀,你画得可真好,长大了肯定能当一名画家。”现场观展的教师不经意间的赞美,在郑子悦的心里埋下了理想的种子。
那次书画展后,郑子悦所画的“星娃”被选为学校的吉祥物,印制在学校用于评价学生成长的“小星星存折”上。
如今,虽然已是一名中学生,但她依然喜欢画画。当有人问她为什么那么喜欢画画时,她总会充满自信地回答:“是小学老师的话激励着我。我要画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长大后成为一名画家。”
说起“星娃”,得从大星小学2020年开始开设的“小星星课程”说起。校长邬娇娜介绍,大星小学的校名里包含了“星”字,所以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建设等都聚焦“星教育”。“每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每名教师都拥有点亮星空的智慧,学校是让每颗星星都熠熠生辉的璀璨星空,让每个生命都闪光是学校教育的使命担当。”邬娇娜这样阐释“星教育”。
走进大星小学,记者注意到,校园处处都能感受到“星教育”氛围。站在教学楼文化走廊,抬头可见顶部是一片星空;沿着走廊行走,橱窗展示着各种“星”文化,校训“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八个大字光彩夺目。
邬娇娜告诉记者,学校构建了立体多元的课程实施与学习方式,通过“星光课堂”“星灿节日”“星动社团”“星空环境”“星际之旅”“星梦舞台”等途径,打造并实施“小星星课程”。“大星小学的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开始,就每人一本‘小星星存折’。”她说,这本小小的存折,见证并记录着每名学生的成长。
记者随手打开一本“小星星存折”,“存折”里面设有“启明星”“智多星”“乐动星”“闪亮星”“未来星”等五种星别,分别对应德智体美劳,学生只要达到相应标准,即可获得对应星卡。按照奖励设置,每名学生在每学期只要获得三种星卡,即可申报参评全校“闪亮星少年”,并颁发星章表彰。
二年级学生刘逸楚,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特别可爱。但是,一年级的时候,他给老师留下的印象却是“上课爱讲话”“作业潦草”。面对这样的学生怎么办?教师钟希霖认真观察刘逸楚后发现,其实他特别聪明,并非完全不守纪律。只要刘逸楚有了一点小进步,钟希霖就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表扬他。久而久之,刘逸楚不仅写字速度快了,作业也工整了许多,学习成绩也提高得很快,还获得了“乐动星”和“未来星”星卡。
“星之所向,点亮梦想,我们要做新时代的希望……”校园广播里传出大星小学校歌《星向未来》,优美的旋律在校园上空久久回荡。
“小石头”里有大名堂
“石”是硖石小学校名中的字,也是学校的特色。
在硖石小学高处俯瞰,学校办公楼、教学楼、运动场遥相呼应,组成一个“石”字形。漫步在硖石小学校园,金石会议中心、小石头体育俱乐部、雨花石广播站、白石美术间,还有一块块小石头制作的班牌,处处彰显着“石”文化。
在硖石小学,入学伊始,一年级都会布置一道实践作业,由家长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捡拾各种石头,然后用画笔在石头上作画,画出心里最美的图案。
这一传统源于2018年硖石小学打造“石”文化。为了让每名学生了解“石”文化,感受“石”文化,学校不仅将与“石”相关的成语、名句印发给学生,还号召全校学生共同设计学校的吉祥物。在那次的征集活动中,如今已是中学生的苏以欣设计的“欣欣”脱颖而出。端详苏以欣设计的吉祥物,只见充满活力的“欣欣”手捧着一块冒着绿芽的石头,寓意为每名硖石小学的学生勤奋向上、朝气蓬勃,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坚如磐石 自强不息’是硖石小学的校训。”校长刘浪介绍,这是希望全校师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坚如磐石,始终不放弃,坚定地追逐目标。“我们把‘欣欣’吉祥物图案融入制作成了金银铜3色雨花章,作为激励学生成长的载体。”他说,学校建立了系统的“五育”评价体系,当学生达到积分标准,即可获得对应的雨花章。
谈起学生的成长,副校长林超对一堂主题为“我们一样,我们不一样”的班会课记忆犹新。提前一周把主题给学生布置后,每名学生都会仔细观察周围的同学,有哪些一样,又有哪些不一样。班会课上,在身体、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的一样和不一样,都成了学生们的表达题材。每个班的班主任都会引导学生,当发现有同学不一样时,我们“该怎么办”“可以做什么”“能做什么”,从而共同聚焦“如何对待不一样”。
那次班会课之后,林超发现,学生互帮互助的情景在学校时常出现。之后,学校因势利导,开通了“红领巾区域”“星星加油站”等学生自主活动。学生上学时忘了戴红领巾,可以到“红领巾区域”借,洗干净后自觉归还;学生捡到财物,可以放置在“星星加油站”,由学生自己“失物招领”。一个个活动,引导着学生们养成好习惯,健康快乐成长。
在硖石小学,要说学生们都喜欢的地方,自然少不了“雨花石广播站”。从2019年开播至今,每周五从不间断,从广播的内容到主持节目,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广播站以讲与石头相关的故事为主。每当有老师和学生过生日,或教师节等特别的日子,都会有学生点歌送祝福。”林超说,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校园广播站,却锻炼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如果说硖石小学的“石”文化令人耳目一新,那战山小学的红色文化则令人肃然起敬。
走进这所只有180多名学生的村小,学生漆新柔便立刻迎上来介绍,“我们学校的目标是把每名学生培养得像战士般勇敢、像青山般坚韧。”跟随她的脚步,记者看到,“邱少云班”“黄继光班”等一块块红色大字的班牌耀眼夺目。“我们很多同学都会讲红色故事,我还在区里举办的红色朗诵比赛中拿过一等奖呢。”漆新柔自豪地说。
漫步在台洲小学的校园,你会看到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那就是学生们的劳动实践园——葡萄园。揭膜、育鲜、埋肥、铺地、剪枝等环节,学生都全程参与。不论是花期还是果期,六年级的罗一轩都喜欢走进葡萄园,望着绿意盎然的葡萄园,他感觉自己就像一颗种子,扎根、发芽、生长。其实,以前的罗一轩是学校出了名的“捣蛋王”,学习成绩差,也不爱劳动。学校党支部专职副书记文冬梅了解这一情况后,便仔细观察他。后来,文冬梅发现,罗一轩喜欢和学生们打乒乓球“当王”。“打球有打球的规则,这说明他很讲规矩。”于是,课间或课后服务时间,文冬梅就经常和罗一轩打乒乓球,引导他不仅打乒乓球要“当王”,更要在学习、劳动等各方面“当王”。渐渐地,罗一轩不仅爱打球,爱往葡萄园跑,学习成绩也提高很快。
在萍乡经开区的一座座校园里,记者听到了一个个围绕“五育并举”给学生“搭台”,让学生齐绽放的故事;更看到一张张学生身在其中,实现自我价值而更加自信的动人笑脸。“新时代赋予了‘五育’新的内涵。我们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紧密对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模式,把每名学生都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萍乡经开区教育局局长聂志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