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履不停 长歌未央
作者: 王锋旗 王进冬
提起宜春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宜春实小”),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宜春实小1918年建校,是一所百年老校。记者走进学校,只见韩愈雕像矗立在学校建筑物之间,围绕雕像刻着一圈“时光印记”时间轴,清楚地标示着这所百年老校走过的痕迹。“宜春实小从1918年建校到2018年,恰好100年。那年,我任职校长。”宜春实小党总支书记京洪笑着向记者讲述。
宜春实小曾创造了多项好成绩: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道尔顿制,20世纪50年代成立“金日成班”,20世纪70年代开始招收初中生,20世纪80年代开展第二课堂改革,20世纪90年代参加全国华罗庚金杯赛,到21世纪的课程改革等。
正是因为有名气,社会各界也对学校给予了更多关注。2018年,京洪正式任职宜春实小校长。这位宜春市首届名师、省特级教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与百年名校“邂逅”,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百年名校焕新颜
作为学校的书记,要用心用情办好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要为学校长远发展着想。这是京洪常挂在嘴边的三句话。
“我1989年师范毕业,在村小教了两年书之后,就一直待在宜春实小,在这里差不多一辈子了。”京洪平静地说。
“硬件不硬、软件不软”是之前很多人对宜春实小的印象。近年来,宜春实小的硬件建设已经明显落后,这也让有些老师产生了离开的念头,还有些老师“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
“宜春实小有着辉煌的历史,但老旧的校区使学校发展受到严重阻碍。2018年学校迎来了发展机遇——原址改扩建。京洪面对各种困难,积极主动争取多方支持,每走一步都很艰难、沉重。特别是拆除校园内的4栋宿舍楼,她顶着很大的压力。”学校工会主席漆红燕动情地说。
漆红燕继续介绍,因为这4栋宿舍楼住的大部分是退休教职工,有的家庭条件比较困难,有的在校外没有房子。一方面是自己以前的老同事,一方面是学校发展需要拆迁,京洪进退两难,不得已上门,每家每户做思想工作。这些老同事们非常理解学校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多数二话不说爽快答应了。正因如此,京洪书记心里更觉得对不起这些老同事。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她都亲自登门去看望这些搬迁的老同事,看看他们安置得怎样、过得好不好,看看还有什么困难学校能帮忙解决的,只有这样她才安心。
邹新民是原住在校内的退休老师,他哽咽着说:“因为我在校外没有房子,京洪书记就想办法帮我争取到一套过渡房。那还是过年前两天,得知我要搬家人手不够,她就组织党员教师帮我,这事我一辈子都记得。”
4栋宿舍楼顺利拆除之后,京洪又开始规划校园建设,跑项目、争取资金。
“学校在改扩建过程中,京洪书记对学校的装修特别认真。我清楚地记得,有次因为涉及墙面瓷砖的问题,我们两个人盘算了一天,对瓷砖的形状、色彩、如何切割、如何贴得既美观又省钱,都一一考虑到了。连装修师傅都说,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校领导,学校装修精细得像家里一样。”漆红燕笑着说。
京洪克服重重困难,分三期5年时间完成在学校原址上的改扩建工作,校园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是的,通过5年的努力,积极争取上级和社会各界支持,改造了校园环境,重构了校园文化;同时又改革了学校的管理模式,换思想、换头脑,多举措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京洪说。
在学校党总支的统筹安排下,宜春实小全体教师废寝忘食、加班加点,5年时间让学校“焕新颜”。学校为各办公室配备新电脑,教室安装了护眼灯,操场的人工草坪完成铺设,功能齐全的学术报告厅可容纳近700人,近30多个功能室供学生开展社团活动……一个个“硬核”成果,让百年老校更加名副其实,让师生得以诗意栖居。
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
“我一直在思考,面对这样一所文化底蕴深厚、教育成果突出的百年老校,在新时代要如何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在经历了一系列思考和讨论后,我们确立了‘宜如春、实日新’的核心教育理念。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为引领,精心打造红色、古色、绿色文化体系,将学校百年历史和书香校园相融合,让学生在内涵深厚的校园文化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京洪说。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置身宜春实小,只见各种长廊、亭园、楼梯、景观墙、广场将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处处展现,深刻融入学校师生的精神血脉中。
学校副校长饶德洪指着红色文化长廊向记者介绍:“我们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育时代新人。”
京洪提出:“我们要坚决筑牢党建‘压舱石’。”为打造党建品牌,宜春实小党总支创新推进“三三工程”:抓班子、强龙头,实施“堡垒工程”;抓党员、强党性,实施“先锋工程”;抓务实、强服务,实施“志愿工程”,让党组织成为学校全局工作的领导核心,助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在京洪的领导下,宜春实小党总支连续多年获得宜春市、袁州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六动学党史”“书香党建别样红”工作案例获宜春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的肯定;宜春市组织系统和教育系统先后两次现场观摩学校党建特色工作。
走进宜春实小的“秋实园”,这里充满丰收的喜悦,树上各种水果更是羡煞旁人。只见铺在地面的每块汀步石上都镌刻着不同的诗词,主题墙和连廊上也刻着诗词歌赋。
京洪自豪地说:“我们‘秋实园’处处有文化,处处有诗意,学生在这里接受无声教育。你看,里面还有一口古井。”记者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只见一口古井跃入眼帘,古井旁边还镌刻着1968届校友梁长生写的《记忆中的实小老井》,读着令人不由想起韩愈的诗句“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诗词百花园》(共三册)是京洪带领实小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一个缩影。学校原教务处主任邹冬华说:“为了打造特色的校本课程,京洪书记和我基本上没有双休日,三天两头跑印刷厂校对、排版。大概花了三年时间,我们才编写出这套《诗词百花园》。这对展现办学特色、提升文化内涵、学习传统文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2022年江西少年诗词大会上,来自宜春实小的学生林茜茜获得全省季军。
五年级(3)班学生徐江明高兴地告诉记者:“我们都非常喜欢到‘秋实园’来,这里是诗词的王国、学习的乐园,带给我们许多的童年欢乐。”
带领师生走向快乐幸福
京洪自1991年来到宜春实小直到今天,一直耕耘在教学一线,专业基础非常扎实。
京洪仍然记得,2004年她向时任校长提议,想推行在外学习到的“快乐作文”的教学理念,用以解决学生害怕写作文的难题,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当时校长同意她先在自己所教的班级试行,如果效果好的话,再以点带面全校铺开。就这样,“快乐作文”成为宜春实小的一个教学特色。
“每次京洪书记讲课,都是座无虚席。虽然我教数学,但我还是喜欢听她上语文课。”邓瑞娟老师说。
在京洪的带动下,宜春实小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自主开发了许多利于学生成长的校本课程,让学生练就了扎实的“童子功”,学生综合素质高、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升入中学后深受老师的喜爱。
京洪非常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读经典、诵经典、书经典”就是她创建书香校园的实践成果——“经典伴我成长”校本课程系列,学校还获得了全国经典诵读示范学校的称号。
京洪还注重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功能。每个学期京洪都会邀请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来学校为家长开展讲座,面对面交流,为家长提供学习平台。不定期邀请家长、社区志愿者、各行业人士来到学校的幸福课堂讲课,对学生进行安全、健康、艺术等方面的教育。
治校之道,首重队伍;队伍建设,关键在人。
为激发教师内驱力,宜春实小评选百名校级名师、开设名师课堂、实施青蓝工程,还制定了《教师工作量核定办法》《年级管理考核办法》。“这些办法实施后出现了罕见的现象:老师主动申请增加课时、主动申报学校岗位,年级组你追我赶、奋勇争先。”京洪补充道。
周乐蒙是宜春实小的大队辅导员。她清楚地记得,有次,她要代表宜春市参加全省的党务技能大赛,因为压力大、任务重想放弃,京洪发现她的这种想法之后,不断安慰她,为她鼓劲,帮她一字一词修改文稿至凌晨,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她如何提高讲述效果……“如果不是京书记这样鼓励和帮助我,我可能不会站在决赛的舞台上。我当时想,如果不去参赛,永远都对不起京书记。”说到动情之处,周乐蒙眼中闪烁着泪光。
一枝独放不是春,京洪深知这个道理。“为推进市、区政府‘老校带新校、新校成名校’的办学思路,宜春实小先后与多所城区新学校联合办学,为城区新学校输送优秀教师、特色课程等优质资源,还经常到农村兄弟学校送教、交流。”宜春市袁州区教体局党委委员钟平军说。
如今,宜春实小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江西人民满意十大品牌小学、江西省素质教育示范校、江西省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江西省文明校园、江西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等荣誉。
“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地朝着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前行,用激情与挚爱,为每名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护航,在广袤的教育原野上探寻属于百年老校的别样辉煌!”京洪铿锵有力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