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落实、再落实
作者: 叶仁荪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第二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的开局之年,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将迎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我围绕“落实、落实、再落实”这个主题,谈两点意见。
一、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抓落实
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把抓落实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既是重要的政治要求,也是科学的工作方法,为我们深入理解抓落实的重要意义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书记易炼红同志发表的《关于抓工作落实的调研与思考》一文,从高标准、高质量把习近平总书记“作示范、勇争先”的殷殷嘱托落实到推动江西改革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工作落实的重要指示精神的高度,对我省工作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我们更好推动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强调全省教育系统要特别重视抓落实,主要是基于以下四方面考虑。
一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已经明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多次深入各级各类学校考察调研,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会议等审议教育改革方案,鲜明提出“九个坚持”,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我们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纲领。
二是教育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颁布实施,明确“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部署。出台“教育现代化2035”,编制教育“十四五”规划,谋划了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路径。我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江西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教育强省建设、办人民更加满意的教育。我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也已经编制完成。全国、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更加清晰。
三是教育的“四梁八柱”基本筑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逐步构建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立体框架。比如,围绕坚决落实党的全面领导要求,建立健全了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修订了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出台了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文件,不断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又如,围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从教育方针、教师队伍到投入保障,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特殊教育,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到“双一流”建设,作出一系列立足大局、着眼长远、务实管用的制度性安排。再如,聚焦教育评价改革、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双减”、中小学“五项管理”等专项工作,推出系列政策举措。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全面施工、精致装修”的阶段。
四是教育工作落实落细还任重道远。虽然教育发展的方向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四梁八柱”也已基本筑牢,但我们在推动工作落实落细方面还存在差距。中央一些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文件要求很清楚,但在有些地方、部门和学校,贯彻落实得却不太好。这说明,不重视抓落实、不善于抓落实仍是我们工作的短板,需要引起高度的警醒和反思。
党中央对抓落实问题高度重视,每年对基层工作进行督查、检查、考核的时候,都要对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情况进行考察,而且非常看重末端检验,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成熟经验。我们要认真对标中央的做法,把抓落实作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落实、落实、再落实。
二、怎样才能抓好落实
(一)要提高站位抓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落实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领导干部党性和政绩观的重要标志。如果连本职工作都没做好,不担当不作为,把党组织交给的“责任田”撂荒了甚至弄丢了,那就根本谈不上“两个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掷地有声、引人深思。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份文件,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落实效果有差距,甚至有天壤之别。问题出在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站位不同。同一项工作,如果当成事业、作为精品来做,会是什么情况?如果作为交差的任务,想侥幸混过去,结果又会怎么样?站位不同,起点就不同,效果也大相径庭。我们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知大势、明方向、抓落实,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际成效,作为衡量是否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标尺,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全省教育系统落地生根。
第一,要从政治高度看教育、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我们要从“后继有人”这个政治高度来看教育,不能就教育看教育、谈教育,而要做到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要深刻认识到,我们落实的每一项中央部署的教育工作,都涉及接班人的培养。如果我们能够坚持这样去看教育、抓落实,就会有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好的成效,就不可能出现跑偏、变形、走样的问题。比如说“双减”,如果仅仅是要把作业减下来,把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掉,这个不难。但是简单压减之后,如果学生得不到成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落空了。要始终把“双减”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看待,深刻认识到压减负担是手段不是目的,根本目的还是要坚守教育主阵地,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只有这个目标达成了,才能说做好了“双减”工作。
第二,要从站稳人民立场的高度看教育、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善于从民生上抓教育,既要全力以赴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把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做大做好,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待,又要想方设法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的差距,有效应对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要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这里有两个问题我们要注意,一是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人民”,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不是少数人、少数群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抓落实的过程中要注重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二是要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决不能把教育当成资本运作的工具,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这方面我们的立场一定要坚定不移,否则,教育行业就成不了“教育事业”。
第三,要从维护教育整体形象的高度看教育、抓落实。前面我们讲到,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就是因为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极端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每一个有关教育的话题,都可能引发舆论热议甚至争论,教育工作中一点点问题都有可能被无限放大、掀起“惊涛骇浪”。为什么?因为在百姓心中,教育是殿堂,教师是人师。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必须要有更高的追求、更严的自律、更好的形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对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是天经地义的,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民族负责。我们要切实维护好教育的整体形象,时时处处事事都注意维护好学校的形象、教师的形象、学生的形象,不能只看局部利益、小团体利益。不要以为个人或学校出了问题,只影响个人或学校,实际上影响的是全市、全省。
(二)要找准方位抓落实
抓工作落实,一个重要前提是要知形、明势。不仅要把握大势、顺应大势,还要从大变局、大环境、大趋势中找准方位,明确定位,积极抢位,驾驭好大势,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要找准时代发展方位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的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这样的大变局会给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从大变局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位呢?我想,我们要从时代发展的大方位中找准教育发展的方位,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要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找准教育发展的方向,坚持“四个面向”“四为服务”,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要从党和国家大局中找准教育发展的方略,突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扛起人才工作重任,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方位找对,才能顺势而为。最近,我们在省委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重点打好人才自主培养、海外引进、产教融合、机制创新“四张牌”,就是立足时代发展方位、服务全省人才战略的具体行动。
第二,要认清教育发展环境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1月1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内外环境同样发生着深刻变化。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用“五个深刻认识和把握”,对教育发展环境作了精准分析。面对这样的环境,教育该怎么办?就是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谋教育、尊重规律办教育。既要与时俱进、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积极应变,同时,又不能因为内外环境变化大,就违背教育规律去做事,还是要尊重规律、把握大势、理性应对,不断提高我们办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要立足省情教情实际抓落实。江西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在统筹把握“两个大局”、深入分析内外环境和阶段特征的基础上,作出了江西发展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优势叠加的红利释放期、动能升级的转型关键期的重大判断,提出要“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让人民更加满意”。这就要求我们在抓工作落实方面,既要追求“高质量”,又要争取“跨越式”;既要强调效率,又要兼顾公平;既要扩大绩效产出,又要正视省情实际解决投入不足问题;既要着眼长远谋发展,又要立足当下攻难关。面对这一系列现实问题,我们要坚定信心,知重负重,以“闻鸡起舞”的姿态前行,用“答题交卷”的状态实干,在管理机制创新上做文章,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2021年,在省委书记易炼红、省长叶建春的高位推动、亲自调度下,省里出台了完善高校管理机制的两个文件。我们一定要把文件研读好,用好用足各项政策举措,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不能辜负省委省政府的信任和期待。
第四,要锚定一流发展坐标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作示范、勇争先”,既是对江西工作的高标定位,也是赋予江西的时代课题,是全方位、全覆盖、立体式的。省委强调,要始终把“作示范、勇争先”作为总目标、总方向、总要求,对标最高、聚焦最好、锚定最优,瞄准一流的“坐标系”、拿出一流的“硬举措”、创造一流的“好成效”。从省级层面来讲,在谋划教育发展目标定位时,要力争在加快革命老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不断提高在全国的位势。各地各校在实施“十四五”规划的进程中,也要选好“参照物”,勇于“跳起来摘桃子”。2022年1月21日,我们召开工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邀请本科高校的领导联学,强调要科学定位、分类管理、强化特色、争创一流,力争使每一所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争创一流,就是要将“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要求,落实落细到全省每一所高校。
(三)要突出重点抓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什么时候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判断准确,党和人民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党和人民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为我们抓住主要矛盾、推动中心工作指明了方向。教育工作点多、面广、线长,情况复杂,任务繁重,同时,我们资源有限、人手又紧,必须突出重点,集中力量、集中攻关,统筹兼顾、弹好钢琴。如何突出教育工作的重点?关键是要做到“四个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