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核心素养贴地而行的学校劳动教育

作者: 高国宴

[摘 要]劳动是一种手段,育人才是目标,真正的学校劳动教育需要围绕核心素养贴地而行。本文从在丰富多样的体验中转变劳动观念、在亲历亲为的实践劳动中掌握劳动能力、在团队劳动分享与体验中培养劳动习惯和品质、在新时代榜样学习中厚植劳动精神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厚植劳动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为学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很多学校闻风而动,积极行动起来,因地制宜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但从开展的总体效果来看,很多学校的劳动教育虽然结合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要求,围绕十大任务群展开,但形式化、表演化、简单化、功利化等现象十分明显,学科融合性、实效性、育人功能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把学生的劳动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劳动,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需要厚植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实,劳动是一种手段,育人才是目标,对于每一个人来讲,劳动没有一刻离开自己,真正的学校劳动教育需要围绕核心素养贴地而行。

学校实施劳动教育,一定要克服“为劳动而劳动”的片面认知思想,而是要充分考虑地域特点、学校实际、教师特长、学生构成等因素,因地制宜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真正能够在经历动手实践体验中感受劳动的艰辛,享受劳动的喜悦,在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坚持贴地而行的思想和举措,根植以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为核心的劳动素养。

一、在丰富多样的体验中转变劳动观念

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对于很多人,特别是学生而言,要让他们爱上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当下,很多家长对孩子教育理想的引导,大多以上大学为唯一目标,始终灌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狭隘思想观念。如孩子读书学习不认真或偷懒时,很多家长经常用语言诱导教育孩子:再不好好读书,长大了就没有出息,只能做门卫、做保安,到工地搬砖,到饭店端盘子、洗锅做饭……正是这样的语言诱导,导致很多孩子从小就鄙视劳动。特别是对涉及体力劳动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更是充满了排斥感。

另外,很多家长的劳动观念仍然停留在相对狭隘的意识里,本着对孩子未来负责的态度,一心扑在孩子身上,总想着让孩子“少吃苦”“不吃苦”,为此,很多家庭对本该孩子做的事情,特别是劳动,往往越俎代庖,过分的溺爱不仅让孩子们的劳动观念发生了偏向,更让他们从小就与劳动教育渐行渐远。如学校值日工作、简单的家务劳动等,这些本该让孩子们亲历亲为的劳动,很多学校或家长在“唯成绩论”思想的指导下,眼中只有孩子的学习成绩,都会有意识地进行调整,甚至不让学生参与。久而久之,学生的劳动观念就会发生变化,对于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更是敬而远之了。

因此,要落实好劳动教育,让劳动成为育人的重要手段之一,让每个孩子通过劳动教育成人、成才、成事,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新时代接班人,除了社会、家长、学校管理者从根本上转变劳动观念,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外,学校劳动教育必须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体验方能转变学生的劳动观念。

当然,劳动观念并不是单单通过抽象的说教就能转变的,而是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的。只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切的感受,从思想上真正有所触动,在行动上真正有所实践,才能更好地转变观念,让他们养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意识,感受到不同职业劳动者的辛苦与快乐,正确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懂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作为青少年劳动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年段、年龄、认知等特点,结合域情、校情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开展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体验中正确构建劳动的价值观。比如,邀请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走进学校,开展“劳动最美”的宣讲活动,切实认识不同行业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对社会、对国家做出的重要贡献;借助研学旅行,走进农场、庄园、田间地头等地实地参观、实践体验,实地感受劳动与科技结合创造美好生活的多彩画面,转变对劳动的传统认知观念;参与学校农田、躬耕园活动,从认领、整地、选种、规划、种植、育苗、除草、浇水、施肥、搭架、采摘、品尝、展览、义卖、理财、感悟等项目化实践体验,让学生切实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借助学校值日、值周等日常生活劳动,以及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懂得尊重劳动成果,珍视劳动成果的道理等。学生唯有真正参与实践体验中去,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借助活动育人,才会逐步转变劳动观念,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在亲历亲为的实践劳动中掌握劳动技能

劳动技能是指顺利完成与个体年龄及生理特点相适宜的劳动任务所需的胜任力,是个体的劳动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在劳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

当下,学生的劳动能力普遍低下,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人们对劳动教育认识的片面性,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作祟,在很多人的意识里, 只有从事远离体力劳动的工作才是光鲜、体面的。因此,从学生时代开始,不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会在“考名牌大学至上”的狭隘人生观、就业观里逃离劳动,导致他们从小就在潜意识里远离体力劳动,劳动能力自然就无法培养和形成。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也是造成青少年劳动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孩子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家长的溺爱和越俎代庖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了很多孩子的日常生活常态。不让孩子参与整理自己的房间、清洁家里的卫生、洗衣做饭等家务劳动,不让孩子参与田间劳作、简单的各类维修等服务性劳动,不让参加环境整治、学校躬耕园劳动等公益性劳动。甚至连学校的值日、清理校园环境等日常校园劳动都鲜有学生的身影。正是这些人为的因素,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远离劳动,甚至脱离劳动,劳动能力的培养自然就无从谈起。

其实,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能正确使用常用的劳动工具,在亲历亲为的劳动实践中增强体力,提高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既是学生成长中必备的技能,也是学生今后在社会中自我良好发展必备的劳动素养。因此,学校劳动教育,就必须通过搭建各种平台,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历亲为的实践劳动中掌握劳动能力。

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主要集中在班务劳动、家务劳动、校务劳动,以及其他实践活动中。因此,学校要结合劳动课程内容,结合相关的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让他们在亲力亲为中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如班务劳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逐步提升他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的能力,并把这种技能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家务劳动中,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常用的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和维护的技能,具备一定的实操能力,能够应对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校务劳动中,主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或设施设备,借助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着重掌握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简单的农业生产劳动必备的能力,并能够积极走出去,把这种素养在社会中充分运用或发挥。当然,学校还要积极与家庭、社会携手,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共同提供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现代服务业劳动等能力培养的活动或场所,让学生在亲历亲为的实践中,更多地厚植劳动素养,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做好技能储备。

只有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去,学中做,做中学,才能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更好地服务自己,服务他人。

三、在团队劳动分享与体验中培养劳动习惯和品质

好习惯陪伴一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既是确保自身和他人安全的需要,又是成人、成才、成事的必备素养。对于学生而言,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既是德育课堂,也是师生回归自然、亲近生活、生命成长、夯实未来的崇新乐园。厚植劳动习惯和品质,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具有安全劳动、规范劳动、有始有终劳动等习惯,养成自觉自愿、认真负责、诚 实守信、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珍惜劳动成果等品质。

说实话,劳动无时无刻不存在,可以说,劳动是伴随人一生的。但是,对于劳动习惯和品质,很多老师、家长和学生都是经常性忽略的,即便参与的一些劳动,更多的都是“为劳动而劳动”,劳动结束后,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总结,更谈不上关注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培养。正是培养意识的欠缺,再加上其他外在的因素影响,学生的劳动意识不强,习惯培养,品质形成自然大打折扣了。因此,学生劳动习惯的形成,劳动品质的培养,仅靠单纯的理论说教是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的,而是要采取多样化的形式,特别是团队劳动分享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形成。

学校是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和品质的主阵地,一定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贯通各年级,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充分挖掘资源,让师生理解劳动创造价值,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比如,低中年段,由于学生的自我认知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他们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培养除了老师、家长的正确说教引导外,一定要引导他们在团队实践和分享中去厚植。特别是低年段的学生,更要如此。例如,最常见的值日工作,由于年纪小,很多学校开学时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家长包办,往往看到的场景是家长在教室内整理桌椅,清洁地面和墙壁,而孩子们则在一旁玩耍嬉戏,很少参与。在这种境遇里,学生没有亲身体验,更无法分享劳动的感受,要培养劳动习惯和品质就无从谈起了。我所在的学校一年级学生入校后,前两周,我们会安排家长到校和学生一起做值日,要求家长协助老师,给学生教会做值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从第三周开始,学生便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自己做值日,然后借助班队会、课前三分钟等,让孩子们分享劳动的感受,并对劳动中表现良好的同学给予及时的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长期组织劳动总结和分享,就会逐步引导他们明白劳动的意义,懂得尊重劳动成果,养成自觉劳动的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由此推广,在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劳动素养培养的实践活动中,只要及时评价、分享,让他们在分享中不断进行思想的碰撞,认识的交流,感悟的转换,学生就会从内心厚植起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到了高年段或中学,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劳动素养,能够通过自身的劳动或团队合作劳动,较好地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从劳动体验中收获喜悦和成就感。这时候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培养,不再依靠简单的劳动分享和交流,而是更多地借助体验,在获得感、成就感的驱使下,激发起他们主动参与劳动的内驱力,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比如,当学生参加完田园体验,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当学生用自己掌握的劳动技能为家人、集体做出一定的贡献后;当学生参与公益劳动或志愿者服务后……老师一定要抓住时机,利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劳动的喜悦,让他们劳动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浸润自己,影响他人,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注重习惯和品质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是育人过程中实现“五育”并举中不可或缺的工作。

四、在新时代榜样学习中厚植劳动精神

好日子和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厚植劳动精神,让学生从小养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明确劳动的重大意义并自觉的践行劳动精神,对于民族的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的劳动精神,是指在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在劳动实践中秉持的关于劳动的信念信仰和人格特质。由此可见,劳动精神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伴随着学生的劳动实践过程,逐步内化并最终形成的良好特质。因此,对于新时代学生的劳动精神培养,就必须改变传统说教的做法,要让他们与时代接轨,结合新时代榜样的力量,厚植学生的劳动精神。

当下,“双减”、“五育”并举等精神的贯彻落实,对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因地制宜,不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行动上都要对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高度重视。一方面,学校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相关的劳动课程,让学生在实际的参与和体验中,真切感受“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内涵与意义,从思想上根植劳动精神。另一方面,学校还要整合资源,科学、合理利用周边的资源,通过联合共建、研学旅行、实践体验、参观学习、榜样引领、观摩聆听、实景模拟等多样化的形式,不断触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通过真实的场景体验,在所见所闻所感中,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感知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培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最终自觉形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当然,在具体的实施中,学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认知等特点,有针对性开展相关的活动。比如,很多学校在中低年级开展的“田园课程”,通过学生的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真实体验,结合田园日常管理、采摘收获、义卖、理财等项目化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内涵,从而达成劳动精神培养的目的。到了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特别是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学校可以结合相关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结合新时代榜样学习,让他们在真实的场景中真切的体验、感悟、反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培养起劳动精神。

总之,劳动教育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劳动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在实际的操作中,一定要贴地而行,在“真”上做谋划,在“实”上见真效,切实本着为学生、对民族、对国家的未来负责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贴地而行,真抓真做,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育时代新人,培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