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视角下的小学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 祁丽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加强小学教师队伍的高素质、专业化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本文以促进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为目的,采取文献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首先明确了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应具备崇高的师德和道德素养、让人敬仰的学识和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学执业专业化水平以及较强的专业要求的教学创新能力。其次明确我国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学校重视不足、教师的学识和素质欠佳、职业培训不到位、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最后基于问题导向提出如下建议:师德教育为底线,强化对教师的职业设计的引导力;搭建矩阵式培训平台,拓展小学教师的创新力;多维度评价,释放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内在能动力。

[关键词]学校视角;小学教师队伍;高素质专业化;研究

新时代下我国的小学教育事业遵循党和政府制定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各类德才兼备的教师不断涌现,推动了我国小学教师队伍高素质和专业化建设的发展,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发挥了引擎的积极作用。但是,目前在有些小学还存在许多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师,其包括师德以及教学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需要进行提升,才能在我国小学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中真正能够履行教师职业资格,为孩子的学习发展起到引路人和启蒙者的作用。

一、学校视角下小学教师队伍高素质和专业化建设的内涵

在下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过程中,国家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基础教育的执行者之一的小学教师应当具备时代要求的相应的高素质。所谓高素质,主要是指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应当具备崇高的师德和道德素养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高度重视教师的师德,人们常说的教师在做人上是“为人师表”,其核心意思是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等道德素养要高于社会上的大众群体并且能够成为人们道德遵循的标杆。试想一下,己身不正,焉能正人?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多个历史阶段,我国均把教师的道德素养作为教师执业的首先要求和作为人民教师最起码应当具备的师德。尤其是在小学教育中,由于孩子往往在心中把老师的话看的比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任何人的言语都重要,并且也会以此作为衡量评价外围事物的基准线。因此,就这一基于小学生心理发育状况的特质而言,教师的道德素养将会影响到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小学教师的高素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有崇高的师德。

(二)应当具备让人敬仰的学识和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为人师表的最起码的要求之外,还应当拥有令人敬仰的学识和出类拔萃的教学能力。比如孔子作为一个大教育家,其本身具备六艺,其教学能力也是千古以来的教学楷模。就小学教育而言,作为小学教师的学识也是孩子评判教师教学质量高下的标准之一。根据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如果老师的学识在孩子心目中还不如自己的家长,那么,孩子就会对这名老师所教的课程产生厌倦或者反感心理,甚至会造成偏科现象。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当今时代,孩子能够通过互联网搜集到其所需要的信息,这对小学教师的学识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本文所指的基于学校视角下的高素质的也包括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互联网时代所具备的学识和能力的综合。

(三)应当具备较高的教学执业专业化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小学教育已经与传统模式下的教育方式方法大为不同。在对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方面,不论是党的教育目标还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都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要的指挥者和教育实施者而言,专业化水平高和业务素质强的教师是提升小学教育质量的极为关键的因素。古今中外的教育事业均高度重视教师的业务素质问题,很难想象一个业务素质低下的老师能够教育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就以我国近代史人才辈出的局面来说,在清朝末年至五四运动之际能够出现批量的高质量的人才的局面,除了时势造英雄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与我国近代出现的杰出教师有关联。例如,杰出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其本身就是清朝末年的状元,加之自身的造诣,使之成为为我国近代培养出来众多一流人才的大教育学家。这就说明,教师自身的执业水平对人才成长和培养的重要性。

(四)应当具备较强的专业要求的教学创新能力

基于学校视野下的小学教师的高素质的队伍建设,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突出对教师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高素质要求的关键性约束要件之一。在我国当前的教学体制下,小学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如果因循守旧,那么只能说明其能够完成自身教学岗位责任下的教学任务,但是,是否能够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是否能够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教育,则是另外一个层面。在此还是以蔡元培先生为例,其在北京大学任校长期间提出兼容并包的教育创新和革新。教师具备创新精神并不是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必须具备基于创新意识的教学实践能力。党在下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中提出了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构想和远景,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出更多的适合民族复兴的各类人才,其中基础教育环节更是极为关键性的一个环节。这就是说,我国基于学校视野下小学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的基点就是要求高素质的教师人才的培养应当符合时代的要求。

二、基于学校视角下我国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某些小学不重视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和专业化建设

我国在小学教育重点师资对建设由于教改的逐步推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最明显的现象是许多小学的教学质量有了质的进步。但是,在有些小学中存在着的不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情况时有发生,具体的表现有几点,一是有些学校的管理当局只重视教学任务的工作成效,而不关心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的素质提升问题;二是在对教师的考核中缺少可执行的素质层面的可行性考核;三是有些小学在工作规划中不重视对教师素质和专业化层面的考量,只是在工作规划中将小学生的升学情况作为重点教学项目的规划;四是对提升小学教师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层面的职业总体设计的引导。以上这些现象均会在教学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当本着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和对孩子负责的目的,我们应当高度关注这一不正常的现象。

(二)某些小学教师的学识和素质不适应教学工作的履职要求

目前,在有些小学中的教师长期不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甚至有些教师在师德方面存在着缺少正能量的情况。基础教育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可以这样说,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是孩子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必须夯筑坚实的基础,如果教师的素质较差,师德缺失,那么将会影响孩子的未来成长。有一个真实的发生在小学地理课堂的实例,一名地理教师向学生讲美洲之所以叫美洲,是因为这个大洲很美丽,所以叫美洲;还有一名地理教师竟然不知道莫斯科是俄罗斯的首都。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此素质低下的教师长期在小学执教下去,怎能不误人子弟?怎能让孩子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素质?因此,基于学校视角下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

(三)某些小学缺少或者没有建立素质提升层面的培训机制

据有关权威媒体披露,在我国每年有73%的小学教师未曾参加学校组织的或者自己主动参加的培训和学习。这些教师大部分的时间是备课、讲课,除了没有参加过素质层面的提升培训之外更不曾参加过教学经验的交流。一般的教学培训是针对当下的和将来的教学需要进行的,但是,目前这些目标均为能够达到。这种局面造成的后果就是在小学课程教学中闭门造车,教学质量在原地打转,形象地讲就是眼盯着课本,心系着升学率。长此以往,不仅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自身素质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减值”效应。这种情况就是西方教育学界定义的“业务素质折旧现象”,到最后如果这种模式一成不变的话,最后在这些教师素质层面只剩下存在于对教学课本的“净残值”,也就是说在教学中,由于自身教学素质的弱化,最终只会教授教材中的知识。

(四)男女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影响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在我国的许多小学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学队伍建设中,存在着师资力量的男女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女教师占有极大的比例。这种情况的存在,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此外还会对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一般来说,人的自身素质提升的另一个效果较好的渠道就是借鉴别人的经验,向别人学习。常规上从男女性别的心理因素分析,女教师比较侧重于按部就班,按照有关规章制度进行教学,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而男教师比较侧重于教学创新,执行有关教学规定的特点是粗线条的。如果小学教师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那么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具备创新精神,缺少创新精神的教师不是高素质的教师,这种状况是令人担忧的。

三、基于学校视角我国小学教师队伍高素质和专业化建设的探索

(一)以师德教育为底线,强化对教师的职业设计的引导力

面对目前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学校以师德教育为基线,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小学教师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这是提升小学教师专业化和素质的最为根本的途径。学校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应当时刻把握对教师的师德教育。

师德教育有着基本的遵循,也就是教师的从业道德规范。学校应当引导小学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自身性格特点设计出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在每个职业发展阶段,小学教师应当始终遵循崇高的师德,自身的专业素质应当达到什么程度才能最终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同时,为了推进建设高素质和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进程,建议在考核政策中需要去除没有实际意义的考核,将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设计的执行情况纳入考核。在制定考核政策时,应当考虑考核政策的可行性,在避免一刀切的指标考核的同时,引入具有人文主义的、符合每个教师自身情况特点的弹性考核措施。对于教师职业生涯设计工作的执行情况的考核进行软性约束的同时,也需要对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落地实施过程中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提升进行硬性的约束,实行“软考核、硬约束”相互和谐统一的创新型考核,以提升小学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水平。

(二)搭建矩阵式培训平台,拓展小学教师的创新力

在当前的小学教师队伍的创新力培训中,培训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是基于学校视角下的高素质和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这项工作难度较大,并且涉及的层面也较为复杂。为此,学校当下应逐一细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须开展的工作,然后制定出相应措施,搭建成为矩阵式的软硬件培训和沟通交流平台,认真执行创新力提升的各项工作步骤,并且经常筛检培训的不足和经验总结,使培训工作真正发挥实效。

小学教师的创新力的培养离不开培训学习,而培训工作也需要搭建硬件环境进行现场培训。在小学教育层面,除了对小学教师进行创新力培训之外,还需要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其他小学创新教学工作开展的较好的现场,并组织创新研讨,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学校不断拓宽培训渠道,搭建矩阵式培训平台,为小学教师蓄满教育教学创新的动能。

(三)多维度评价,释放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内在能动性

小学教师的教学专业不同,其付出的心血也不相同,如果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考核,就会使专业难度较大的执业教师失去了专业发展的源动力。建议在制定考核政策时根据教学专业的难易程度设置相应的参数/系数,然后制定出明显的考核项目,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进行科学的考核。

根据有关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小学对教师的考核政策多是一成不变或者在短期内不变。这虽然有利于考核工作的稳步开展,但是由于欠缺灵活性从而会造成由于考核制度死板而使部分小学教师的利益受损。例如,有些教学专业在制定考核政策时可能相对较为容易,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某些特定因素的发生导致该项专业课程的教学变得较为复杂,这样,从事该专业的教师就会以较小的考核参数而从事较为复杂的课程的教学。基于这种情况,学校目前的考核政策在多维度考核的同时,应当适时增加灵活性,从而让多劳者能够多得。

我国目前的小学教师工资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其付出的劳动量和小学教育的重要程度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匹配现象。因此,提高小学教师的工资收入已经成为目前需要为打破男女教师比例失调现象的必要措施。鉴于我国存在的地区财政发展的不平衡现状,地方政府部门应当基于当地的财政现状以及当地的社会消费状况做出适度的调整,并且工资收入的调整应当是随着物价水平的通货膨胀情况进行不断地调整的。这样就会使那些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人员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小学教学工作中,从而使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专业化建设辅之相应的物质基础,逐步推动我国小学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和专业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建设一支高素质和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既是党和国家的期许,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为了切实实现基于学校视角的小学高素质专业化队伍的建设目标,小学应当从教师考核政策和对教师队伍的职业生涯设计引导以及提升小学教师的素质、专业培训入手,并且解决教师性别比例失调现象,逐步解决制约队伍建设的各种不足,为实现我国的小学教育事业在新时期获得长足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07).

[2]李瑾瑜.“好教师”需要“好培训”[J].人民教育,2014(22).

[3]李瑾瑜.抓住关键环节细化实施策略[N].中国教育报,2011-09-16(05).

[4]李瑾瑜.“好教师”需要“好培训”[J].人民教育,2014(22).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