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地域文化资源的育人方式变革

作者: 朱振娟 李峰华

[摘 要]基于育人方式变革的“溇港课程场”的开发与实施是以时代为基,依托太湖溇港地域文化,以学生为本,在广阔的“溇港课程场”中,课程内容被结构化、整合化,以大单元、主题化、项目式等综合实践活动为支点,把优秀的太湖溇港地域文化请进课堂,建在校园,融入生活,基于实践,撬动传统育人方式,促进育人方式的深度变革。

[关键词]育人方式变革;实践活动;溇港课程场;开发;实施

变革育人方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扬帆起航的一项重大举措。学科实践作为变革育人方式的标志,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无缝衔接起来,在参与学科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由地运用学科知识,重构知识的实践系统,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突出知识的实践意义、学生的个人价值,最终回应,实现培养学生具有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

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地处太湖溇港腹地,学校紧邻的吴溇,是著名的南太湖三十六条溇七十二条港的分界地。“溇港文化”是学校十多年来深耕的学校品牌,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如何洞见并珍视充盈于生活中的“溇港文化”,以大单元、主题式、项目、跨化等综合实践活动为支点,结构化地整合和呈现课程内容,撬动传统育人方式,促进育人方式的深度变革,自觉开发、构建“溇港课程场”,发挥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在学生心田烙下深刻的家乡印记,是我们每一个七小人肩负的重大责任。

一、基于育人方式变革的“溇港课程场”开发与实施的背景分析

溇港,是太湖流域的一个地域单元,连通太湖与“漾”“荡”的水道被称为“溇”“港”。溇港地区有足够的水分、肥沃的土地,特别适合耕种,盛产水稻、小麦和油菜,养蚕业发达,水产丰富。千百年来,当地百姓安居一隅,勤于耕种,尊儒重教,民风淳朴,勇于拼搏。由此可见,“溇港文化”是指溇港人民在溇港地区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出来的物质、精神等所有事物的总和。

学校对太湖溇港文化的深度研究已有十多年,在这样独特的背景下,学校的课题研究、课程基地和学校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都是紧紧围绕“溇港文化”深入展开,极具特色,成果丰硕,既是学校对“溇港文化”丰富内涵研究的传承和坚持,又使我们在这十多年的研究中积淀了一定的经验,学校特色建设初具成效,深入人心。

溇港课程场是一个依托溇港文化开展实践育人活动的场所,但它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具有物理空间意义的地方。溇港课程场是一个关系网络。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国家,作为一个个实体空间,是溇港课程场的载体与媒介,即基于人类实践生成的各种关系的场所,这些场所,不仅会聚合多元教育价值,还会统一释放教育力量。溇港课程场是现实和历史的;静态和动态的;有形和无形的。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合作,相互补充,释放共同教育的力量,塑造个人的健康成长。溇港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在时代的车轮下,有些成为历史的产物。如果不了解溇港文化的历史变迁,你就无法真正理解溇港文化的精神特质,特别是在现代,溇港地区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资源已经或正在流失。通过“溇港课程场”的开发实施,可以用丰富的手段让学生亲身实践,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文化,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有这样的发展需求,我们教师更要变革育人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依托溇港文化课程场的开发实施,开展一系列有趣、有味、有效的实践活动,以“登山式”持续呈现和推进以主题、任务、单元、项目等方式进行的学科知识,开展差异化教学,倒逼着学生必须去亲身经历、体验探究,在通往形成核心素养的必要路径上努力攀爬,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作用,真正发挥实践育人、以文化人的深远意义。

二、基于育人方式变革的“溇港课程场”开发与实施的必要性

“溇港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珍贵而独具特色,千百年来,它融通灵动,孕育了一方文化,造就了一方社会。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对地域乡土文化的研究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史学界、文学界等,对特色地域文化进行了广泛、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和宣传,如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关东文化、蒙古草原文化、蜀文化、巴文化、闽文化……形成的局面百花盛开、繁荣兴盛。但以上地域文化的包容量大、区域广,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很难去展开研究,对它们的研究目前一般存在科研、高校等单位各自选题、分散研究的现状,且很多研究成果更多为理论层面上的,以文化人的教育价值不突出,对教育一线的指导作用不全面、不系统。

国内外,对基础教育体系建设下改革育人方式的研究不少。特别是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提倡教师在课堂上开展主题式、项目化等综合教学活动,基于学习项目应将学科知识抽象到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现实生活中,追溯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延伸能力,形成核心素养,这里更强调要以学科实践为依托转变育人方式。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课程场理论认为,课程场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空间,不是一个简单的存在,而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人员、内容、场所等可能来自四面八方,由于处于不同的关系网络中,所以有不同的课程场。不同的课程场又有不同的内涵和存在方式。在学校教育中,课程场是一个由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师学生、教学情境、个人经验等组成的复杂特殊的关系网络。它的存在模式是从静态到动态,从有形到无形,从文本到个人经验。在考察了农村学校的历史人类学后,司洪昌指出:“传统上,教育教学研究往往集中在课堂和课程等正规教育场域,忽视了学校的场域之内,值得挖掘的非正规教育空间还有很多,这往往比课堂和课程对儿童的人格和人格成长更具有社会意义。”他所说的学校中的“非正式教育空间”实际上是学校日常生活中的“课程场”,类似于学校课程场,从载体和性质来看,还有诸如家庭、社区、区域、国家等课程场。

以上都给予了“基于育人方式变革的‘溇港课程场’开发与实施”以启示和借鉴。但他们的育人方式变革还是过多地依赖课堂教学,它们有着很多的共性,全国其他学校都能这样去模仿,这样去做,缺少了个性。而我校基于育人方式变革的“溇港课程场”的开发与实施就极具个性,因为它是基于溇港文化背景产生的,而溇港文化是极具个性的地域文化。在开发中,充分利用这个“人无我有”地域优势,打通“课程场”壁垒,引导学生走入广阔的溇港区域文化,去经历,去参与,去探究,去体验,去感悟,驱动学习、育人方式的深层变革,在学生心田烙下深刻的“溇港印记”,撒下“扶智”的种子。

三、基于育人方式变革的“溇港课程场”开发与实施的思考

基于育人方式变革的“溇港课程场”的开发与实施,把溇港文化请进课堂,建在校园,融入生活,建设跨越时空、空间的溇港课程场,教师和学生体验实践,并深入了解溇港的历史变化,溇港的地域特征和风土人情,溇港地区独特的环境对民风民俗的影响等,挖掘其教育价值,促动育人方式深度变革,构建较为完整的溇港文化课程场。培养和孵化基于育人方式变革的“溇港课程场”的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经验和成果,让溇港文化扎根生命,溇港文化精神代代相传。

(一)改革学习方式聚焦核心素养发展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课程需要建立和改革,以适应其教育方式、育人方式。在实践育人层面,要勇于创新、改革,不断加强课程、劳动体验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巨大育人功能。突出学科思维、变革学习方式,加强学习、思考、行动的一致,提倡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实践活动,特别是勇于进行跨学科实践,身心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知识的过程,优化实践育人实施模式和路径,使知识以实践为基础,积极探索新学习环境和育人方式的深度变革。

加强“溇港文化”的研究内容与学生的经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科内知识的整合,注重关联,探索大单元学习,积极开展基于“溇港文化”的跨学科主题式、项目化等实践性学习活动,让学习真实发生,掌控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在真实的“溇港课程场”中利用知识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索“溇港文化”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根据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聚焦核心素养的发展,加强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注重必要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明智的人。

(二)强化学科实践推进育人方式变革

学科实践作为一种学科学习方式,是实现实践学习方式与学科特质深度耦合,依托学科知识和学科问题,培养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认为,强化学科实践能真正推进育人方式变革,新时代的学科实践强调学科思维方法与探究活动结合的契合性,解决现有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没有目标的“虚假探究”,缺乏严谨性与学科典型性的“为了探究而探究”等肤浅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新时代的学科实践将学习视为“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和实践”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在学科实践中不断获取、理解和应用学科的概念、思想和工具来解决现实情况中的复杂问题,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强调学科的实践性,学生学科知识的构建和创造,使学科知识富有个人意义,另一方面,新时代的学科实践摆脱以往探究学习的千篇一律,在与学科有效整合的过程中吸收学科知识,体现出学科独特的学习风格,又整合学生的心理过程和操作技能,从学科的角度重新审视现实世界,用学科思维思考解决问题,用学科语言表达经验感受,进一步发展、创生学科的理念、思维和价值观,最后揭示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深度促进育人方式的变革。

“溇港课程场”地开发与实施,能够聚焦“溇港文化”资源、课程、校本研究的合适融合点,以学科实践作为一个新的创造点和连接点,探索可以与之深入整合的主题、项目和任务等,突出结构化的课程内容,构建沉浸式、一站式“溇港课程场”系统,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参与某一特定学科的实践过程,运用和重构知识的情境特征,实现知识的现实意义,揭示知识的个人价值,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推动以学科实践为标志的育人方式变革,创新、优化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学科教育三位一体的育人方式,真正落实全学科高品质育人要求。

(三)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创新时代人才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三个问题明确地提出了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教书和育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建设者、接班人。新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既有国际视野,也有远大抱负,既有正直和能力,又有创新和奋进精神。坚持以文化人,增强文化自信,是学校必须履行的职责之一。

文化自信是一个时代的主题。文化自信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流时,将不同的文化转化为其内在的思维模式、逻辑形式和情感精神的过程。这是一个人在社会交流中的一种明显的价值吸引力。这一过程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研究的过程和对成果的追求。文化信心是鼓励学生不断奋斗的无限力量,是培养新时代民族复兴责任的方法论,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有利于学校开展育人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文化育人的实际效果。

溇港文化是历史的产物,不了解溇港的变迁,就不能真正领会溇港文化精神。溇港课程场,让学生、老师时时浸润在溇港文化中,他们把溇港文化的熏陶视为享受,表现出非凡的主动性,欣然接受溇港文化的辐射、滋养、浸润,并将溇港文化引入课堂校园、课程,他们是溇港文化最直接的代表者、传承者和传播者。溇港课程场,坚定文化自信,把培养爱家乡、爱祖国,能担当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溇港娃作为育人目标,坚持让师生以建设者的姿态,登上实践探索的舞台,在开发悦纳溇港文化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赋能中,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必要的性格和关键的能力。作为向家乡输送人才的基地,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与积淀,溇港文化已是我校发展的根基和灵魂,新时代,我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加强校园溇港课程场建设,探索文化育人新途径,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外在客观要求,更是我校办学立校的内在必然选择。

在实践中变革育人方式,不仅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落实“培养怎样的人”这一基本任务的关键措施和必要路径,更是对“如何培养人”这一基本问题的具体回答。夯实学校育人基座,绘制学校育人蓝图,建立学校育人方式都得到了更直观的定位和更精准的导航。

我们立足溇港文化,“二次创业”式回顾、梳理溇港文化,以学生为本,构建开放的、多元的、立体的沉浸式、一站式“溇港课程场”,让优秀的溇港文化走进课堂,建在校园,融入生活,课程内容结构化、综合化,以大单元、主题化、项目式、跨学科等综合实践活动为支点,释放教育力量。学生在广阔的“溇港课程场”中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和实践,撬动传统育人方式,促进育人方式深度变革,使广泛的优秀地域文化成为学校育人的载体,在溇港娃生活、生命中播撒“文化”的种子,扎根生长、吐露育人芳华,引领每个学生对自己、对未来负责。

参考文献:

[1]于泽元,马祝敏.义务教育新课标的精神内核与实践逻辑[J].教师教育学报,2022(5).

[2]刘远杰.场域概念的教育学建构[J].教育学报,2018(12).

[3]李文平,孟青.重塑生活实践场域: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路径探寻[J].中小学管理,2022(8).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