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文化”视域下的中学生养成教育

作者: 邱伟伟

[摘 要]养成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习惯。养成教育关涉的内容很多,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基于责任文化视域探究如何开展初中学生养成教育。教师要探究“责任文化”的内涵,基于育人目标探索学业责任、管理责任、社会责任等的内涵。在拓展教学途径方面,要基于学生的成长需求,设计班本课程,让学生升华责任情感;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提升责任能力;安排家校联动,让学生调适责任行为。在建构教育机制方面,要聚焦学生的心理特点,建构参与机制让学生形成担当意识,建构评价价值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建构支持机制,搭建实践平台。

[关键词]责任文化;养成教育;初中班主任

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成功的人格。养成教育关涉的内容很多,促使学生提升责任意识,让他们成长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人,这也是养成教育的重点之一。因此,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思考如何基于责任文化开展养成教育。责任文化指对学生进行以“责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包括责任意识教育、责任情感教育、责任能力教育和责任行为教育等,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通过探究责任文化的内涵、拓展教学途径、建构教育机制这一系列活动,教师能更好地研究如何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将他们培养成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指向育人目标,探索中学生“责任文化”的内涵

(一)学业责任,懂得主动学习

“责任文化”内涵丰富,教师要结合育人目标,挖掘学业责任、管理责任、社会责任这三大责任的内涵。学业责任指的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认识到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老师或家长,而是为了自己能提升综合素质。这样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方法。

学业责任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初中学习中要学习哪些学科,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学习重点分别是什么。要让学生定时完成各个学科的作业,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自主践行知识建构。二是要让学生提升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在完成课本学习内容的同时,自主参加课外拓展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三是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谁而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辩论活动。如有一名学生表示自己努力学习是为了让父母高兴。但是也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为了父母,而是自己将来想当医生,他认为要好好学习,未来才能胜任自己的岗位。这两名学生的观点发生了分歧,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参与辩论,看看谁的目光更长远,谁的选择是对自己、家庭和社会负责。通过辩论,学生认识到学习不是为了老师和家长,而是为了自己,自己未来如果要加入建设祖国的行列中,那么就要认真学好文化知识。通过一系列探索和分析活动,学生明确了学业责任包括什么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挖掘“责任文化”的内涵,明确学业责任指的是什么。

(二)管理责任,厚植价值观念

管理责任也是“责任文化”视域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员,要加入班集体的管理和建设中。通过组织自主管理活动,学生能提升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这样能起到厚植价值观念的教育效果。

管理责任的培养要从处理班级事务开始,教师可以让学生互动讨论,说说管理班级需要哪些不同的岗位,每个岗位的具体工作是什么,要承担什么责任。安排学生自主竞选班级管理工作,这样能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逐步提升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自主管理班级的同时提升团队意识,可以让他们讨论,说说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什么,思考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为班集体做出贡献,这样的付出是不是值得的。如有一名学生表示,承担班级管理工作虽然很累,但是能维护班级秩序,调解同伴之间的关系,让班级更和谐。该学生认为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而且该学生表示未来还会继续加入管理工作中。这样能让学生逐步理解什么是管理责任,并明确自己应该承担什么管理责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逐步加入班级自主管理工作中,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明确自己的责任是什么。这样他们能提升价值观念,逐步懂得为班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社会责任,参加公益活动

社会责任指的是要让学生融入社会生活中,认识到自己也是社会的一员,要尽自己的责任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做出自己的贡献。由于初中学生社会经验可能不够丰富,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机会,组织他们融入社会公益活动中,让他们奉献自己的力量。

有不少公益活动都能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到环境保护活动中,让他们自觉思考如何改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让他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如,学生可以在小区居委会的组织下,参加社区卫生清扫工作,为美化小区环境做出贡献。在公益活动中,学生还可以向小区居民介绍垃圾分类的要点,让居民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又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慈善类的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学校或小区中有哪些弱势群体,如残疾人、孤寡老人等,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公益支持。如,可以安排学生为孤寡老人打扫房间,购买食物,陪伴他们谈心等,用自己的爱心温暖老人的心。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更好地关注社会生活,并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主动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发展情况,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服务社会,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基于成长需求,拓展中学生“责任文化”的途径

(一)班本课程,升华责任情感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有想要展现自己能力的心理需求。教师在养成教育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拓展设计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教育途径。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面临的责任各不相同,故此,教师要结合他们的特点,设置班本课程,用更适合学生的课程内容帮助他们升华责任情感。

在设计班本课程时,教师首先要分析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是否具有责任感,对班级工作是否充满积极情感。如有的班级,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十分强烈,那么,教师便可以放手让他们自主管理。而有的班级,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则教师要循序渐进,先引导他们从管理作业、管理值日生工作等小事做起,逐步增强责任感。其次,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情况,设计解决方案。如有的学生认为管理班级是教师和班干部的工作,和自己无关,则可以组织班会活动,让学生展开辩论,说说普通同学是否也应该加入班级自主管理工作中。最后,再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并引导他们反思自我,说说自己的启迪,起到升华情感的效果。通过分析班级问题、找到针对性解决方法、展开实践工作这几个环节。教师能更好地构筑班本课程,引导学生升华责任情感。这样便解决了工作方式单一的问题,能拓展工作途径。

(二)小组合作,提升责任能力

初中生一般都比较活泼好动,且对互动交流有一定的兴趣。结合他们的这个特点,教师可以将知识灌输型教学拓展为小组合作模式。这样能让学生通过参与合作活动,明确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在此过程中提升责任能力。

在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责任时,教师要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组织学生参加小组实践活动。在“多彩的职业”小组合作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先了解一下社会上有哪些职业,这些职业的工作内容是什么,思考它们能为社会发展做出什么贡献。此后,再鼓励学生参加到角色扮演活动中,演绎各种职业的工作情况,模拟各种突发事件,说说一个负责任的人应该如何解决问题。最后,再让学生写一份计划书,说说自己将来要担任什么职业,该如何融入建设国家的行列中。如有一名学生表示自己将来想当一名医生,并不是因为医生工资高、受人尊重,而是因为医生能救死扶伤,为社会做贡献。他希望自己将来能通过治病救人的方式造福他人,为社会发展尽自己的力。小组合作模式本身就能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通过此类活动,学生能互动交流,更深入地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家校联动,调适责任行为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有部分学生会出现和父母争吵打闹等问题。教师要解决此问题,不能仅仅靠课堂灌输,而要拓展教学途径,建立起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纽带,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家庭生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考虑到不少学生不愿意参加家务劳动,且对父母不够尊重。教师可以拓展教学途径,安排家校联动的“让家变样”主题活动。在学校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反思自己,说说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让他们思考该如何改进。此外,再用微信联系家长,让他们配合学校展开活动,让孩子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中。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清扫房屋、调整房屋摆设;可以和孩子一起烹饪,制作家宴。在活动过后,再回到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家庭”的理解是否更透彻,能否适当调整自己的言行。如有一名学生表示自己以前总是认为父母对自己好是应该的,但是现在他明白,爱是相互的,自己也要给家人相处一份爱。他表示以后应该更尊重家人,同时也要适当参加家务劳动。通过家校联动的活动,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应该在家庭生活中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样他们便能在实际生活中调适自己的言行,端正行为。

三、聚焦心理特点,建构中学生“责任文化”的机制

(一)参与机制,形成担当自觉

在建构中学生“责任文化”时,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设置参与机制、评价机制和支持机制,更好地建设责任文化。参与机制指的是要构筑学校、家庭、社会多元结合的参与机制,让学生主动承担起各种责任,提升他们的积极性。

在学校生活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自主讨论班级管理有哪些不同的岗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并自觉参与到各种活动中。例如,在早自修期间,有不少学生参与积极性不够,喜欢在同学学习的时候说话。针对此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商讨添加“早自修纪律管理员”的职位,自觉参与到早自修的管理工作中。在家庭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关心家人,了解家庭存在什么烦恼,思考自己能否帮助家人解决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则要鼓励学生分小组行动,自觉参与到各种社区活动和志愿者服务中,试着将自己的关爱献给他人。如有一名学生表示在社区的墙面上有不少小广告,影响了社区环境。该学生建议和同伴一起清理墙面上的“牛皮癣”。这样便构筑起了多元化的参与机制,提升了学生的自觉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自主地参加各种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样能激发他们的自觉性,让他们提升参与意愿。

(二)评价机制,营造良性循环

评价机制指的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展开反思和评价,说说自己和同伴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责任心。这样能让班级管理工作形成良性循环,有助于构筑良好的班级责任文化。

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多种评价中。如在一学期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围绕班干部的工作情况展开评价。首先由各个班干部述职,并进行自评,说说自己的工作内容是什么,是否完成了工作计划,对于下一学期的工作有什么打算,让他们为自己打分。然后由其他同学一起为该班干部评分,说说他存在什么问题。如有一名劳动委员,虽然在监督他人劳动的过程中,做得比较好,但是自己却很少参加劳动。因此同学认为该班干部不能做到以身作则,认为其没有尽到劳动委员的责任。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否赞同同学的说法,后续该如何改进,调整自己的言行。如该劳动委员表示自己以后一定会加入班级劳动,而不是将自己的工作都推给他人。他希望自己以后能更好地成为“爱劳动”的模范榜样,为美化班级环境做出贡献。在建立班级评价机制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拓展开来,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也积极展开自评和他评。这样能进一步起到激励作用,让学生自我监督,提升责任意识。

(三)支持机制,搭建实践平台

支持机制指的是教师要尝试得到校领导、家长和社会各种组织的支持,为学生搭建全方位的实践平台,让他们能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承担责任。

校领导要给学生提供各种校内外实践的机会。在校内,可以通过文化活动、劳动实践这两个方面,放手让学生参与到自主管理中。学校可以让学生主动承担起校园广播台、黑板报等方面的工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力,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在劳动实践上则可以开辟校园劳动包干区,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家庭生活方面,要尝试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让家长鼓励孩子参与到家庭问题的决策中。如可以给孩子讲述家庭经济问题,让孩子说说如何节约消费,渡过难关。在社会生活方面,教师要联系社区居委会,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例如在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到社区活动的现场布置中,让学生通过制作花灯、编写灯谜等方式,展现自己的创造力。还可以让学生设计安排一些节日节目,展示给社区居民,为社区文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教师要具有协调、整合的能力,要尽可能地得到各方面的支持,集中各种力量,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促进他们提升和发展。

养成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鲜土壤。建设责任文化能提升学生的责任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这样以责任文化引领学生养成,以责任文化奠定学校优质发展之基,更好地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俊浩.践行“三全”德育模式 切实提高德育实效[J].基础教育参考,2019 (22).

[2]罗明开.基于区域整体推进的中小学书法教育与养成教育的融合[J].师道,2023 (5).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