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育·互惠·立范:高中生德育新样态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徐辉章

[摘 要]以“自育·互惠·立范”为核心的德育新样态是在多年的初中班级育人教育实践历程中逐步萌芽、发展、完善和最终形成的,其与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自我教育理念和孔子见贤思齐教育观念是一脉相承的。“自育”即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潜能;“互惠”即通过品格教育,着力构建“成长共同体”;“立范”即注重规则意识的培养和榜样激励,以榜样效应聚力立德树人。“自育”是基础,“互惠”是关键,“立范”是归旨,三者共同支撑起了完整的班级育人体系,这种班级育人新样态将会在实践中发挥出强大的育人效应,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班级育人;“自育”;“互惠”;“立范”;德育新样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逐渐形成,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通过教师指引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充分激发其心智成长的内驱力,来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更好适应高中学习生活。[2]

通过以往的班务管理实践和凝练总结,形成了一套以“自育·互惠·立范”为核心的系统化的班级育人教育管理体系,作为一种班级德育新样态,其历经多年班级管理实践的检验。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60余年的班级育人实践和以“自育·互惠·立范”为核心的育人理念展开阐述。

一、班级育人的理论依据和教育实践

班级育人是一种以班级为基本单位,旨在全面促进学生个体成长与全面发展,以及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文化的教育实践活动。其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并结合具体的教育情境,形成一系列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育人理念与方法。因此,班级育人有着丰富的教育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一)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理论

马卡连柯强调集体是教育的基础,集体的力量可以影响和塑造个体。他认为,通过合理的组织和管理,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他们在集体中学会尊重他人、合作共事、承担社会责任。在实践层面而言,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实施责任分工、开展集体荣誉教育都是比较好的班级管理措施。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教育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能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他认为,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在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具体教育实践如:1.设计自主学习环节。鼓励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进行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推行同伴互助与反思。组织小组讨论、互评作业、同伴辅导等活动,促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批判性思考,并进行自我反思。3.实施品德教育项目。组织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承担责任,从而提升道德素养和公民意识。

(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学生自治理论

陶行知倡导“教育改造论”,强调教育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主张“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他提倡学生自治,认为民主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主体性。具体可行的教育实践如:1.课程与生活相融合。开展实践性、探究性学习,如田野调查、社区服务、职业体验等,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习得知识与技能。2.营造民主班级氛围。鼓励学生参与班级决策,如制定班级公约、讨论班级事务,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3.支持学生社团与兴趣小组。提供平台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建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锻炼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从情感关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层面而言,情感环境对个体成长至关重要,营造班级育人的良好氛围,形成良好的情感关系有助于学生建立安全感、归属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笔者在班级育人实践上,从严格管理促进学生发展到促成学生自学、自理、自治、自律,再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最后到明确提出“自育·互惠·立范”育人主张,其实践是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教育家育人思想结合自身教育实际的多年实践的总结、凝练和思考升华,既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依据,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形成了以“自育·互惠·立范”为核心的班级育人和德育新样态。笔者在育人的过程中,不但注重集体的力量,更重视习惯的培养、潜能的激发、品德的力量,强调个人成长和集体进步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促进学生个体成长和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统一。

二、以“自育·互惠·立范”为核心的德育新样态实践

(一)“自育”: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潜能

“自育”即自我教育。自我教育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以及17世纪至18世纪的夸美纽斯、卢梭等思想家对自我教育思想的探索,后经过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系统论述成为系统化的教育思想。这里的自我教育理念与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教育观念一脉相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教育实践基础。[3]

进入新时代,面对全球教育和科技、人才方面日益激烈的竞争,高中教育作为上承义务教育、下启高等教育的关键阶段,在培养优秀的高级知识分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终身成长的人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再优秀的教育者和再好的教育成长环境,都只是学生成长的外因,教育只有通过激发学生自我成长、发展内驱力,让自我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成为学生终生成长的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正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曾说:“教育即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既是教育的最终旨归,也是其源头和出发点。在当今的教育界,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已成为共识,然而知易行难。自我教育是以学生自我为对象的教育行为,强调自我监督、自我反思以及自我认知的校正、自我要求的提升、自我意志的强化,其为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提供了方法支持和理论依据。

对于高中生而言,其自我教育的实现,还需要触发其内在的动力机制——自尊,有了自尊,才能源源不断生发出学生自我教育的精神动力。高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阶段,他们更加关注自己能力、形象,他们需要通过探索和尝试来找到自己的价值,外界正向的引导和积极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充分利用高中生自尊心方面的积极因素,指导学生通过情感世界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约束水平,如此,方能实现方向坚定、行动自觉,实现自省、自立、自强,成为各个方面都有所成长的真正的人。

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笔者主要通过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构建理想教育系列“治班课程”来开展。“治班课程”融合了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会活动、班级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家校共育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整体设计与实施引领学生立自育之志,做自立之人。

(二)“互惠”:着力构建“成长共同体”

如果说“自育”主要是学生以自我为对象进行的教育行为,侧重个人成长层面,那么“互惠”则侧重在德育的场域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互相进步,进而构建“成长共同体”和“育人共同体”。

课堂教学场境中的互惠,这是互惠最多也最普遍的表现场境。在笔者提出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中,“议论”就是一种典型的互惠学习。在师生互相的交流、切磋过程中,各种观念、思想互相融合、碰撞,从而互相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与关系,进而构建一种富于开放性、成长力的课堂,实现师生的互利共进。

学习者自我心智结构中的互惠。笔者认为,这个层面的互惠主要指向于自身内在的情感或德智关系即“人己互惠”,这也是笔者所管理的班级中所呈现出的一种共同追求和核心价值取向。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学生的“德”和“智”亦可以互惠互利,互相转化。一方面,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另一方面,优良的成绩又可以激发学生的信心、动力,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与发展。

德育活动中的互惠。在班级育人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设计、谋划和准备,并为更多学生创造和提供共同生活的空间和机会,进而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得到更全方位的锻炼和提升,在头脑风暴中提升理性水平,弥补学校教育在这一层面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多个教育参与主体之间的互惠。这里的互惠主要是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家长之间的互惠。这些互惠的主体互相促进,进而形成一个“互惠共同体”。以教师这一主体为例,一个有一定管理能力和领导力的班主任,必然会产生科任教师的追随效应,形成教师之间的互惠,进而带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惠和其他主体之间的互惠。以家长为例,家委会成员之间的“互惠”可以化解很多意见分歧,帮助班级解决一些管理上的难题,从而形成一种家长之间、家校之间的合力,进而正面影响班集体建设和全班学生,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创造一些积极的因素。

(三)“立范”:榜样效应聚力立德树人

“互惠”是群体价值层面的正向效应,“立范”则是笔者育人的最高价值追求和归旨,这与教育的立德树人根本目的是不谋而合的。“范”在古文献中多指模子、榜样、法则,笔者提出的“自育·互惠·立范”理念中的“立范”主要指 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或建立共同遵守的法则,进而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用法则的规范作用来约束学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高中生正处于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都发生显著变化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自我而一时进一步发展,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社会规则,同龄人之间的互动使他们更倾向于遵循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因此,在这个阶段通过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通过建立约定俗成的规则来规范学生,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向榜样看齐的价值取向。

以社会先进人物为榜样。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末期,即将步入成人期。社会先进人物等榜样的力量对高中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会促使他们因“心向往之”而不断向榜样学习。笔者在班级育人的过程中,特别重视榜样的力量。笔者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仪式,激励学生向这些时代楷模学习。如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苏炳添、钱七虎、朱彦夫、杨振宁、沈忠芳、陈清泉、刘伯明、聂海胜等,他们来自国防、科研、体育、医学、航天等各个领域,当然也有“平民英雄”,他们的先进事迹,将成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奋学习的强大精神力量。此外,笔者还组织学生到烈士纪念碑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入团仪式和各种团队活动,学习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感受先烈为民族独立不惜牺牲一切的革命豪情,教育学生珍惜幸福生活,激励学生为建设富强中国潜心学习,努力奋斗。

以教师(班主任)为榜样。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学记》就曾提出“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要敢于做学生的榜样。笔者认为,一方面,教师要有一种吸引学生的人格魅力,有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的底气;另一方面,教师要在学生面前树立优秀的榜样,激励学生向教师学习。新时代的教师,要有一种工匠精神,和终身学习的优秀品质。教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奋斗历程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渊博学识引领学生,用自己的高尚人格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榜样的力量带领下,不断成长,不断完善自我。

以同学为榜样。同一个班(年级)的学生是同龄人,他们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学习、成长环境,因此,很容易形成榜样效应并互相进行正面影响,从而以“整个人”去陶育“完整人”,营造一种人人争做榜样,人人学习榜样的良好育人氛围。例如,班上每周或每月组织一次“学习之星”“文明之星”“卫生之星”“进步之星”等评选,并通过班级文化墙,或家校群等网络平台发布,进而充分发挥榜样效应。

此外,“立范”不仅指树立榜样,还指树立规则。如果榜样是上限的话,那么,规则就是下限。规则的要求相对榜样示范可能层次相对低一些,但却是底线和红线,触犯规则,应适当给予惩戒,以有利于建立一种人人都崇尚榜样、学习榜样的班风。榜样引领和规则促成是内外结合、相得益彰的,每一个人都应有规范意识,这是最低要求和底线,但也应有“成人”的价值追求和学习榜样的价值取向,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实现成人成才,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自育·互惠·立范”的内在逻辑和“班级育人”实践价值

就整个育人体系而言,“自育”是基础,“互惠”是关键,“立范”是旨归。“自育”“互惠”“立范”不是彼此孤立的,三者就像三角形的三条边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班级育人管理体系。同时,它们又互相交叠和融合,“有一则有二,有二能成三”,三者缺一不可。比如,一个缺乏爱人之心、私利过重的人,不与他人“互惠”,便绝不可能成为“自育”之人。“自育”与“互惠”是互相融通的。一个没有进取之心和规则意识,缺乏“立范”理念的人,便不会有集体观念,就很难实现与其他人之间的“互惠”,其“自育”也当无从谈起。

因此,“自育·互惠·立范”是一个综合性的育人体系,其在班级育人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班主任如果能将其灵活运用,在整个德育工作中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和辐射效应,促进高中学段育人工作更好地开展。

综上所述,以“自育·互惠·立范”为核心的德育新样态是笔者基于60余年的班级育人实践探索的最终凝练,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原理,也凝聚了笔者做好“整个人的教育”的教育智慧和价值追求。笔者相信,越来越多的班主任在以“自育·互惠·立范”为框架的德育实践过程中,将会结出更多的教育果实,谱写出大国良师立德树人的壮美画卷。

参考文献:

[1]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编.学校德育和管理思想与论著选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26.

[2]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9-6-11).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6/t20190619_386539.html.

[3]吴遵民主编.终身教育研究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19:123.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