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提升中小学高层次教师教研贡献力的重要抓手

作者: 吴维焕

[摘 要]在基础教育学校教师招聘中聘用高层次人才,对学校而言,不仅仅是看中他们的学历层次,更重要的是希望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科研能力能够助力学校教育质量在内涵上得到提升。由于高层次人才大多经历过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如何发挥他们的研究专长,让他们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将科学思维及科研精神辐射到常规教育教学,辐射到全校师生。这不仅是招聘高层次人才的初衷,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所以,如何将高层次人才这一重要的科研资源用好?是很多基础教育学校都需认真思考的新的教育课题。

[关键词]高层次人才;科研资源;课题研究;研究成果;使用率

近年来,选择教师职业的高层次人才不仅在数量上呈逐年增加的态势,而且还在任教学段上由大学向高中及初中扩展。数十位名校博士竞争部分优质中学几个教职岗位,已非新鲜话题;高层次人才选择当中学老师是不是人才浪费?已不再成为社会热议。今后,选择中学老师职业的高端人才可能还会增加。对中学而言,高层次人才的加盟,给学校带来的不仅是新鲜血液,还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研究方式及科学精神。如何让高层次人才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发挥更大作用?是每所有高端人才加盟的中学都在思考的问题。由于高层次人才大多经过了严格的科学训练,如何发挥他们的研究专长,让他们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将科学思维及科研精神辐射到常规教育教学,辐射全校师生,这不仅是招聘高层次人才的初衷,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

一、高层次人才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对教育科研的积极意义

在基础教育教师招聘中聘用高层次人才,对学校而言,不仅仅是看中他们的学历层次,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他们的思维方式及科研能力,助力学校教育质量在内涵上得到提升。高层次人才任教基础教育,就教科研层面而言,其积极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的专业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在知识传授上,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所涉及的知识,对高层次人才而言是非常浅显的,他们在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时学到的很多知识在基础教育中是用不上的。但是,他们扎实而又前沿的专业基础,会推动于基础教育教学,让他们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向学生渗透现有知识的产生过程及前沿知识的发展现状,而这种润物无声的渗透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

(二)严格的科研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高层次人才在读博期间都受过严格的科研训练,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探索精神、思维方式已内化到他们的人格特征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影响远大于知识教学。所以,高层次人才从事基础教育,有助于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当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愿意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时,对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喜欢探究的研究习惯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科研质量

很多高层次人才不仅有捕捉问题的能力,也有探索问题解决方案的自觉,一旦发现值得探究的教育问题,就一定要研究出个所以然来。这种喜欢探究未知的研究习惯对其他教师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教师们都能积极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攻克教育难题时,这一过程就是真正的教科研。所以,高层次人才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有助于提高学校教科研质量。

(四)优秀的教科研成果有助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缺乏科研支撑的教学,即使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但却不一定能带给学生长远发展的能力。很多高层次人才加盟中学教师队伍后,很快找到了教科研方向,并通过组建课题组,引领部分教师研究出能够促进教育教学向好发展的科研成果。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校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在以研促教的过程中,能让学校的教学内涵更加丰富,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

二、基础教育教师中高层次人才的教科研现状

基础教育教师中的高层次人才,大多数都受过良好的科研训练,并形成了良好的科研自觉。入职中学教师后,无论课务多么繁重,无论学生管理工作多么烦琐,他们大多还在自然而然地从事着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科研活动,其课题研究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以良好的科研基础开展专业教学研究

教师中的高层次人才,有一部分专业基本对口,例如:数学博士到中学教数学,这部分教师数学基本功扎实,熟悉中学数学教学模式,适应中学数学教学。由于读博期间在数学专业研究上基础牢固、视野开阔,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后,能够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找到助力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专业教学研究选题。虽然有些专业教学研究不在各级各类课题研究范围,没有引起学校课题管理的重视,但他们仍然以极大的热情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教学质量的提升路径,获得学生的好评。

(二)部分立项课题成果优秀但利用率不高

部分高层次人才入职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后,不仅很快找到了研究选题,也研究出质量较高的课题成果。高质量的课题成果,给研究者个人及学校带来荣誉及价值认可,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引领。但是,部分优秀的课题研究成果止步于结题证书,结题后研究成果使用率不高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存在着。优秀的课题研究成果使用率不高或不被使用,不仅是对教育与科研资源的浪费,也会制约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影响学校的教科研生态,影响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三)部分高层次人才在课题指南中尚未找到研究选题

任何一所学校都高度重视教师的课题研究,积极组织各级各类课题申报工作。对教师个人而言,要想课题申报成功,必须要在课题指南中给出的范围内选题,而课题指南中的综合性及通识性较强,专业选题相对较少。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高层次人才,未能快速切换研究视角,难以在课题指南中找到研究选题,致使他们在从事教师职业后,课题研究在一段时间内基本处于停滞期。由于他们在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时,科研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中学找不到研究选题时,很容易影响从教积极性。

(四)学校课题管理的专业性与他们的科研水平不匹配

每所学校都有教科研部门负责课题管理,但是很多中小学在课题管理上都采用“材料管理”,能进行专业管理的学校并不多。以结题管理为例,只要每个课题组将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备齐,并进行精美装帧,能在规定时间内上交,学校层面的结题管理就完成了。至于该课题的研究成果是什么?上交的材料中写了什么?成果有无使用及推广价值?这些课题研究的本源问题,似乎并不在结题管理范围内。缺乏专业性的课题管理,与他们的科研基础及能力匹配度较低,制约了他们的教科研产出。

三、以课题为载体让高层次人才成为基础教育重要的科研资源

高层次人才的科研基础及研究能力是基础教育学校宝贵的资源。如何将这一宝贵资源用好?需要学校以提高他们的课题研究成果使用率为导向,促进高层次人才研究出高质量的教育课题。

(一)发挥高层次人才在融合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中的专业优势

当今很多基础教育教师在专业成长中存在“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截然不同的现状:教师的教育课程与实践脱轨、模式僵化、缺乏情境性与发展一致性等诸多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工具理性与技术理性膨胀,忽视反思和情绪考量,导致个人经验与专业经验的割裂。高层次人才加盟基础教育,他们作为基础教育教师群体中“小众化”及“特殊化”的存在,不仅有着较高的期待值及关注度,也有着较高的“样板”及“示范”作用。他们在多年科学训练中形成的科研自觉,导致他们会用一种与很多教师不同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融合,而这一过程是教科研在实践层面的本真样态。

(二)鼓励高层次人才开展对教育实践有用的草根课题研究

高层次人才在读博期间从事的课题研究,大多是在导师的带领下的前沿或尖端研究。到了基础教育学校,要引导他们转变研究视角,主动开展基于教育教学实践层面,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草根课题研究。如何创造条件,鼓励并支持他们进行草根课题研究,需要建立健全教科研管理机制。在草根课题研究过程中,不要用量化考核的方式给草根课题研究制定不必要的指标,不要用行政化的管理手段对研究进行不必要的干扰。而应用科学的管理,让他们在自由的研究环境中进行扎实的研究,研究出对教育实践有用的成果。

(三)对高层次人才的重大课题研究提供最大限度的学术支持

部分高层次人才虽然任教基础教育,但他们在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在进行重大项目的研究,例如:对读博期间的科研选题进行基于兴趣的后续研究,承担重点立项课题或省市重大课题的研究等。对于他们的研究工作,学校不仅要为他们提供时间及经费上的支持,还应提供最大限度的学术支持,例如:一是为他们的科学实验及社会调查提供条件保障;二是.支持他们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实验及研究;三是支持他们对研究成果进行教育实践层面的论证;四是为他们搭建平台,将实用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进行学校层面的应用;五是为他们创造条件,将优化后的研究成果向兄弟学校及区域推广;六是鼓励他们在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的循环往复中,研究出引领学校乃至区域教育发展的优秀成果。

(四)为高层次人才的立项课题研究营造宽松的环境

高层次人才成功申报立项课题后,不要用刻板的管理机制束缚他们的教科研探索,而应为他们营造宽松的环境,助力他们扎扎实实进行真研究。同时还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不要用时间刻度对他们的课题研究进行规划和管理,各项子课题研究需要多长时间?什么时间进行中期汇报?什么时间结题?其决定权应交给课题组;二是不催要研究成果,学期末催要阶段性成果、一年后催要中期研究成果、上级检查时催要子课题研究成果,这些急功近利的管理方法不符合教育科学研究规律,必须摒弃;三是不要用表格和材料给课题研究增加不必要的负担,立项课题研究需要填写表格、需要做点材料,但一定要以最小化为原则。

(五)加强对高质量课题研究成果的使用与推广

在很多基础教育学校,很多课题能够顺利结题,并获得结题证书,课题研究成果很丰富,但很多成果却以文本的形式保存在学校的资料室或档案柜里,除了课题组成员,其他教师基本上不知道这些结题的课题到底研究了什么?研究出什么样的成果?至于课题成果的使用与推广情况,关注的人就更少了。如何改变这一状况?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成长及教育的发展,真正的研究成果要有使用价值,高质量的成果要有推广价值。高层次人才研究出的实用性较强的成果,一定要在学校内部使用;对于校内使用效果较好的课题成果,学校应创造条件并在区域教育中的推广;对于使用及推广较好的成果,学校应支持其加强对成果的理论研究,让该成果在实践应用与理论研究中进一步提高应用价值及理论价值,助力学校及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六)对高质量课题成果进行应用层面的不断优化

一直以来人们对高质量研究成果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将其定位在课题管理方的行政级别,例如:国家教育规划课题、省教育厅相关部门课题等。如果某高层次人才研究出行之有效的关于“名师工作室建设”的高质量课题成果,如何对该成果进行应用层面的不断优化?应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在成果中提炼切合学校及区域教师团队建设的文化主张;二要是让成果对当下的各种教师团队(例如:青蓝工程、课题组、教研组等)建设有用;三是将成果纳入学校未来教师成长共同体管理规划;四是成立研究团队对该成果进行实践及理论上的再研究。通过对成果进行不断优化,不断在该成果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成果,让该项成果成为学校教科研史册的一部分。

(七)鼓励高层次人才形成教育科研理论体系

高层次人才,是教师中的教科研精英,要让他们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最大化的作用,在提高课题研究成果使用率的基础上,还要鼓励他们聚焦研究方向,形成教育科研的理论体系。例如:某高层次人才的研究方向是“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进行这项研究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跟学生进行大量的实验及互动。研究项目完成后,有的高层次人才可能会提炼研究成果,形成一份研究报告,并在高质量期刊发表。有的高层次人才可能会以专著的形式,将研究过程及结果呈现出来。无论哪种形式呈现研究结果,都不应成为课题研究的最后一项工作,学校应鼓励他们在此结果的基础上,加强理论上的提炼,形成有特色的、有引领作用的理论体系,并将理论体系转化为学校相关工作的理论依据。

(八)以高层次人才为领衔人加强学校教科研团队建设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基础教育学校,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毕竟是小众化的存在,无论他们的科研能力有多强,无论研究出质量多么高的教育科研成果,对全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作用都不会很明显。要想让全校教科研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应以高层次人才为领衔人,通过科研团队建设培养部分科研骨干,逐渐提高全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科研团队建设中,不用条条框框限制团队的运行,不用未经团队认同的考核标准对团队进行各种考核,不用非专业性的管理向团队催要成果,要充分放权给他们,让他们在最小干扰的状态下释放出最大化的科研成长热情。

(九)在管理上要助力高层次人才研究出有更高使用率的成果

高层次人才加盟基础教育学校,对基础教育的教科研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显示,很多管理人员对教师的教科研采用的是行政管理,能够进行业务管理的并不多,部分教科研管理人员自身并不具备教育研究的能力,甚至是教育研究的门外汉,他们的管理内容及方法基本不涉及教育研究的实质,只能以行政化的方式进行材料管理,教师们不仅得不到真正的业务指导,还会因为各种非业务管理的干扰,制约课题研究的进展及质量。为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科研能力,应该让教育研究能力较强、科研理念先进、能起到引领作用的人员从事教科研管理工作,才能为教师提供真正的业务引领,才能助力教师研究出真成果。

教而不研则浅。没有高质量的教育研究,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发展。在部分基础教育学校课题数量虽多,但课题成果使用率较低的现实背景下,高层次人才的加盟,一定会为学校带来教育科研的新思想、新理念及新方法。如何将高层次人才这一重要的科研资源用好?是很多基础教育学校都需认真思考的新的教育课题。

参考文献:

[1]祝刚,教师专业身份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J].上海教育,2021(35):62-63.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