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研训导一体化”模式,促进区域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 游孙瑛 陈华忠[摘 要]“研训导一体化”,即通过整合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处的教师培训职能、教研室的教学研究职能、科研室的教育科研职能,追求各科室的融合、发展功能最大化,实现科研、培训与指导的一体化。并把教育科研、教师培训、教学指导三者结合成有机整体的教师研修方式。“研训导一体化”坚持“研”中有“训与导”、“训”中有“研与导”、“导”中有“研与训”三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研训导一体化;教育科研;教师培训;教学指导
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研究方式,这是教师进修学校始终坚持的研、训、导工作原则。“研训导一体化”即通过整合进修学校培训处的教师培训职能、教研室的教学研究职能、科研室的教育科研职能,追求各科室的融合、发展功能最大化,实现科研、培训与指导的一体化。并把教育科研、教师培训、教学指导三者结合为有机整体的教师研修方式。在“研训导一体化”背景下,不管是科研、培训还是指导,其目的都是从各自的角度促进教师的发展。教育科研、教师培训与教学指导即“研训导”只要有机的融合起来,才能促进区域教师专业成长。
一、“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训模式
“研训导一体化”即教研、培训、指导三位一体。其中,教研是基础,培训是抓手,指导是关键。也就是说,教研是提升校本教研品位的最佳路径,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佳方式,培训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手段,指导是加强教师的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做好传、帮、带的最佳方式。以教师进修学校为主体,实现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实施教师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研训导”一体化背景下的教师进修学校工作新样态。
“研训导一体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研、培训与指导三个方面融合贯通。无论是教研、培训还是指导,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实施“双减”政策、落实乡村教育振兴、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五育”并举等作为主要内容。二是教研、培训与指导三者方式的融合贯通。教研可开展任务驱动式、主题式、项目化等教研方式,以研代培、以研促教,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培训过程中,不仅有专题讲座,还要有实践性培训,可以组织教师开展听评课活动,结合某一主题开展教学研究、交流经验,以培促研,把教研变成培训一种方式,把培训活动转化成教研活动。三是实现教研与培训互为支撑、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教学指导通过听课议课,教学诊断,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同时把听评课中发现的困惑与问题,转化成教研的内容,把典型的经验转化为培训的专题并进行分享。这样,以问题为主线,把教研、培训与指导融合成一体的教师研训模式,能有效推动区域教师专业成长。
二、“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训实施
在“研训导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名优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激发一线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促进“研训导一体化”活动顺利开展。
(一)以科研促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问需于校,问难于师,基于学校需求开展“主题式”“项目式”教研,激发校本教研活力,突破传统的以听评课、专题讲座为主的教研方式,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
1.为教而研,以研变教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实践,将教科研工作转变为课堂教学活动之中,通过听课、磨课、评课、议课进行研讨,让平时课堂教学的过程转化成真实的教育科研的过程,让教育科研扎根于课堂教学实践。一要坚持为教而研,把学校平时教育教学作为教育科研的试验田。不仅要研究宏观层面的教育发展现状、校本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等,也要研究微观层面的时下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教材内容分析、课外作业设计等。二要坚持以研变教,将教研作为撬动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力量。既要把教研融入平时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又要鼓励教师研修、积极研讨,将教育科研融入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校本教研,改革学校的教研生态,让教师都愿意参与。
2.在教中研,在研中教
教师要将课堂教学、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作为研究对象,以研究的视角审视平时教育教学中困惑与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研究的成果,把基于经验层面的教研转变为基于验证改进的深度教研。一要推动教师在教中研,积极开展集备活动、常规听评课等教研活动,还需要引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时反思,让教研服务课堂教学。二要引导教师在研中教,引导教师保持着以研究的姿态,在课前、课中与课后都具有研究,课前的备课,教材分析、预设教案;课中的随机应变驾驭课堂,调整教学预案;课后的教学反思,不断充实修改课例。从而做到在教中研,在研中教,使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改变学校教研样态的关键是让一线教师懂教研,又服务于课堂教学。
3.以教定研,以研促教
把教研整合于平时教学工作之中,将教研工作转化为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采取“以教研指导教学,以教学推动教研”的工作策略。一是以教研指导课堂教学,利用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导平时教学工作。二是以平时教学推动教育研究,在校本教研中,应将具体研究内容与任务,融入平时课例研讨或者主题教研活动之中,让教研与平时教学工作有机联合起来。做到:一要坚持以教定研,将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作为教研的内容,不仅包括教学常规管理、校本教研、校本课程、集体备课以及主题教研、项目化研究等,而且包括课例研讨、教案编写、作业设置以及考试改革等等,集中教师的智慧,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二要坚持以研促教,采取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教研方式构建区域教研、片区教研、网络教研、主题教研、规范展示、诊断指导、项目研究等多样化教研方式,引领教师积极参与教研,让教师沉浸式体验教研来交流分享教学经验,从而让校本教研成为撬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支点。
(二)以培训促成长,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针对区域师资队伍现状,按照“总体设计、科学推进、分类实施、创新模式”的思路,构建“研训导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模式。培训活动由培训项目的选定、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实施、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形成一个体系,从而保障教师培训工作真实有效。
1.加强培训团队建设
建立教师培训专家指导团队,成立以正高教师、特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名师以及部分年轻优秀教师为培训专家的工作组,负责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各项培训工作。为了避免“闭门造车”“独自摸索”的现象,还邀请全国各地有影响力、一线教师喜欢的部分著名学科专家协助做好教师的相应培训,保障教师培训工作扎实有效。
2.采取分类培训方式
把参加培训的主导权交给教师,改变传统集中听专家讲座的现象,选择名校跟岗、专题研究、案例研讨、交流互动、项目学习、线上研讨等培训方式。实现培训方式多元化、人性化、智能化进而形成良好的培训生态。
(1)学科培训—专业化—以提高教学能力为主。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是进行科学有效地专业化培训。由于新课程、新教材和新教法对教师的专业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化水平,才能满足新课改的需要。教师要树立“以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观,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学方式上注意以学生为主,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实施新课改,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自觉提升对课程、教材的研究能力,提升学科专业水平,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2)名师培养—层次化—以提升教科研能力为主。按照教师进修学校区域教师培训的思路,整体筹划并制订区域名师培训的实施方案,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为主题,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发展。实施名师工程“梯队式”培养模式,即“区域教坛新秀—县级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市教学骨干—市学科带头人—市专家型教师”,坚持培训与培养并举,建立区域中小学幼儿园名优骨干教师群体和梯队,让区域名优骨干教师培训有序、协调、生动、活泼地发展,每一名教师能在培训体系中找到自身定位和努力的目标,形成教师培训更长的“发展链”。
(3)校长培训—管理化—以提高学校管理能力为主。以“努力建设一支符合时代要求、与区域教育视野适应,教育教学思想先进、教改能力突出的专家型校长”为目标,采用“引领式专题讲座+体验式跟岗学习+参与式在岗研修+开放式网络研讨+体验式回校实践+分享式主题论坛”的培训模式,围绕学校办学中的教育理念、教师发展、课程建设、学生成长、学校文化等专题深入开展实践研究,坚持集中研修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以“个性化发展”满足校长成长的差异性需求,助力校长成为区域教育领域治校引教的领军人才。
(4)“信息技术2.0”培训—技能化—以提高教师运用能力为主。“福清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以下简称为“信息技术2.0”)。按照“省市统筹、区县负责、培训机构助力、学校自主、教师全员参与”的实施路径,在培训团队指导下,以学科信息化教学为重点,采取校本研修、市级专题培训与研讨、教师训练等多种方式,将集中培训、网络研修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整体推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专题研修为抓手,应用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教学软件等,开展信息化运用教学案例研讨等活动,打造“技术创新课堂”,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改变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满足教学个性化发展需求,助力学校教学改革与创新。
3.重视培训流程管理
在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过程中,以精细的培训制度建设,确保精准培训顺利实施。一是建立“六大工作机制”,分别是参训学员管理机制、培训机构遴选机制、培训项目申报机制、培训计划实施机制、培训中期检查督导机制、训后跟踪指导机制、培训绩效评估机制等,为县级进修学校开展各种教师培训提供保障。同时,抓全段、重过程,流程化的管理模式,做到“培训项目为教师发展所设、培训内容为教师需要所选、培训方式为教师认可所定”。增强教师培训的使用性与实效性。
(三)以带徒促帮扶,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为了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大力推进“青蓝工程”,聚焦研训导,充分发挥名优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立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一对一”帮扶机制,同时城区教师与农村教师也建立了“一对一”“一对几”帮扶机制,让名优教师与农村教师结成对子,做到以学校带学校、师傅带徒弟等方式,全程跟学全程帮扶,助推一批年轻教师迅速成长。
1.建立联谊校,采取“双向浸入”的方式
将城区的直属学校与农村学校建立联谊校,进行帮扶,达到共同成长。一方面,农村学校可以分批选派部分年轻教师到城区学校进行跟岗学习,沉浸体验、尽快成长;另一方面,城区学校反向选派部分名优教师“浸入”农村学校进行指导,进行对口帮扶、现场诊断、针对性地指导。深入农村学校进行“把脉会诊”,并为农村学校开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药方”,带动农村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的同时,也助推城区学校发展与名优教师进一步成长,从而实现校带校、师带师发展的目的。
2.建立结对子,形成“伙伴式互动”新模式
针对区域农村学校多、部分农村路途遥远、农村教师参与培训难度较大等特点,着力解决“农村教师应如何接受有针对性的培训?怎样使培训效果最大化”等问题,开展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并让农村教师跟城区学校的教师结对子。城区教师与农村教师建立了“一对一”“一对多”帮扶机制,精准把握农村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问题,采取“点对点”帮扶、“面对面”互动、“屏对屏”交流,实现“结亲式”引领、“精准化”培养,让农村教师有“名师”带,进行针对性的帮扶引领,在互动中共学、共研、共享、共进,带动农村学校教师快速成长,从而也促进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
3.建设帮扶机制,采取“名师带徒”的方式
构建了“1+5+2”的名师讲学团成员帮扶架构,即:每位名师讲学团人员要带5个成员,每个成员要带学员2人, 签订好“师徒协议书”。让年轻教师与名师“结伴”,名师应为他们提供“扶手”和“路标”,让他们清楚应该往哪里走怎么走。还要为年轻教师提供专业咨询和服务,使年轻教师从名师身上汲取营养,缩短成长的周期。同时名师在帮扶年轻教师成长过程中也会促进自身再成长;这样,既是为了名师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带动团队质量整体提升,也是为了营造专业共同体的学习氛围,探索名师助力年轻教师成长的机制与策略,并与年轻教师一起解读教材、预设教案、听课议课、诊断指导、课例反思等模式,扎实推进年轻教师的尽快成长。
同时,精心挑选部分名师进行带徒,每位名师带10名优秀的年轻教师举行拜师仪式,师徒在众人见证下进行拜师仪式,师傅对徒弟殷切嘱咐,尽显浓浓师徒情,接着师徒共同在目标责任书上签字。拜师仪式只是一个开始,师傅们肩负“成长”重担,在思想上做榜样,在业务上做表率,对徒弟因材施教,倾囊相授,徒弟们以诚心、精心、细心、耐心向师傅取经,不负师傅们的栽培和期望。
参考文献:
[1]游孙瑛,陈华忠.探索区域研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教书育人2023(6).
[2]李士文.研训一体化校本培培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师,2018(5).
[3]朱亚亚,骆成明.构建“研训一体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课程教育研究,2021(35).
[4] 朱益南.教研训一体化,区级研训一体教研模式的实践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4(4).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