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胜任力

作者: 沈东凡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农村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的行动研究”(XC-b/2021/08)。

[摘 要]新课标强调,学校要强化教研、科研的专业支持,明晰教研工作定位,提升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满足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培养青年教师时,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从培养维度、培养模型、培养路径这几个角度入手,提升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围绕培养维度,学校要基于时代维度,提升教师的调控力、应用力、保障力;围绕培养模型,要指向教师的专业成长,结合教师的职业目标、科研能力、危机管理能力设置培养模型。围绕培养路径,要聚焦校本培训,让教师分享案例、调研课题、开展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提升小学青年教师的教学胜任力。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胜任力;小学青年教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学校要“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推介课程改革优秀经验,帮助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针对课程标准、教材,改进教学。”学校要基于新课标要求培养教师,提升他们的教学、教研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发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可以发现,部分小学青年教师缺乏教育经验,很难胜任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故此,学校管理者要深入探讨如何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教学胜任力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学校要把握培养维度、探索培养模型、开辟培养路径,进而培养出在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动机与个性上都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优秀教师。

一、基于时代维度,把握教学胜任力的维度

(一)调控力,调整过程细节

要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学校管理者就要明确教学胜任力包含调控力、应用力、保障力等多个维度,要认真研讨这几个维度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并结合新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展开教师培训工作。调控力指的是教学组织调控力,指教师在实施以育人为目标的教学活动中,依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认知,结合已有的教与学的实践经验,进行理性的判断与调整,不断促进教学活动及主体优化发展的能力。学校要组织教师召开教学研究,探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并整合其他教师提出的建议,调整教学过程。

在开展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校园德育活动之前,校领导要组织教师展开教学研讨,明确该德育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故此,教学内容要围绕参与传统节日活动、了解蕴藏的文化元素、反思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这几点展开。在探讨教学过程时,如果有青年教师发现学生对节日活动的参与兴趣不够浓厚,则要向其他优秀教师请教,看看如何调整细节,增加其兴趣选择体现时代维度的教学方法,优化过程细节,提升学生的参与效果。

通过教学研讨活动,学校管理者能让教师明确以德育人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指的是什么,并引导他们吸收优秀教师的实践经验,调整教学细节。

(二)应用力,转化行动根本

应用力指教学技能应用能力,指教师将教学及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在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策略、心理和个性特征的综合体,是教学知识基础自觉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行动根本。学校管理者可以引导教师参与研讨活动,让青年教师聚在一起,围绕具体教学过程展开商讨,探讨如何能将教育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中。

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不少青年教师都意识到可以采用激励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探讨,他们总结出“先了解、再激励”的具体工作方案。也就是说,要先观察学生的具体表现,看看他对什么问题最感兴趣,他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如何交流才能为他们提供动力。如有的学生有较强的叛逆情绪,那么教师就要少一些说教,可以用认同、商讨的口气给予激励,让其自己提升学习动力。

研讨活动能让教师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行动。这样能提升青年教师的活动策划、组织、实施、总结等方面的能力。

(三)保障力,涵养工作心态

保障力指身心健康保障力,健康的身体和愉快工作的心态,是持续胜任工作行为、创造良好工作效能的保证,也是实现以人为中心全面发展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管理者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活动,要让他们放松身心,涵养工作心态积极投入到工作中。

校园管理者可以从组织培训活动、安排娱乐活动、树立典型模范这三个角度入手,帮助教师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组织培训活动指的是围绕政治素养、道德素养设计一些培训活动。政治素养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修养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学校可以设计系列多媒体课件,帮助教师明确相关的知识点。安排娱乐活动指的是学校组织一些文娱体育活动,让教师展示自己的才华,放松身心。通过体育竞赛,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通过文娱活动,能培养教师积极向上、热情、温和、宽容、有耐心和幽默等良好的心理素养。树立典型模范指的是学校选出优秀教师模范,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让其他教师得到激励,进而调整自己的工作心态。

学校要为广大教师构筑良好的工作环境,并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调解内心困扰,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教研工作中。

二、指向专业成长,探索教学胜任力的模型

(一)职业目标,设计发展路线

在开展教师培养工作时,学校管理者要从宏观的角度入手思考,构筑教师专业成长的模型。在教学胜任力模型中,包含职业目标、科研能力、危机管理等各种不同的维度。学校要围绕这些方面,探索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这是整个教学胜任力模型的核心问题。学校要引导教师设立个人专业成长计划,并根据教学实践的情况进行调整。

学校要先培训教师,让他们明白教师职业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然后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个人专业成长五年计划。在该计划中,教师要结合自身情况,探讨如何提升“三笔一话”的能力,如何提升备课、上课的能力,如何提升组织管理能力。此外,在长期计划中还要探讨如何增长知识,要让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类知识、学科知识。此后,学校可以采用让有经验的教师和青年教师配对的方式,让他们相互帮助,展开教学工作。此时要引导青年教师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补充或调整自己的发展路线。例如,有的教师在设计计划的时候,认为自己的沟通能力不错,但是在实践中却发现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还有所欠缺。那么,该教师便要思考如何有针对性地训练,提升能力。

通过制订计划、实践调整这一系列环节,教师能设计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这有助于他们成长为优秀的教师。

(二)科研能力,更新学术理念

科研能力也是教学胜任力模型中的重要内容。学校要给教师提供线上、线下多元互动交流的平台,让他们能通过相互探讨更新学术理念,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样才能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学校要组织线下交流大会,组织教师学习优秀的学术理念,并探讨自己如何将学术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例如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可以组织教师了解陶行知等学者的学术观点,并思考如何将“在做中学”“六大解放”等思想运用到实践中。学校还要搭建线上沟通平台,组织教师交流讨论。教师每学期都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先发表在校园网上,听取其他教师的观点,然后修改自己的论文。教师还要尝试将修改过的论文发表在专业的刊物上。

学校要组织教师积极展开教学反思,不仅要让他们了解教育界的学术理念,更要让他们积极撰写论文,输出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而提升科研能力。

(三)危机管理,建构合作机制

危机管理也是教学胜任力模型中的重要内容。学校应该制定并实施完善的校园危机管理方案,让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起来,建构完善的合作机制。同时,还要培训教师,帮助他们提升危机意识,加入建构合作机制的实际行动中。

在危机管理准备阶段,学校领导要亲自参与并成立校园危机管理小组,聘请专业顾问提供指导。同时,校领导还要召集全校师生开会,制定危机预警方案,让每一个教师熟悉应急处理的流程,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在危机管理的预防阶段,学校要培训广大教师,让他们增强危机意识,并积极联系家长、社会人员,了解情况,并向学校领导汇报调查结果。当危机发生后,在处理阶段,学校领导要及时行动起来,组织广大教师进行有效处理。教师要在校内安抚学生,还要积极联系家长,说明情况。如有必要还要联系各个社会组织,寻求帮助。在反思阶段,校领导可以协调教师、家长和有关社会人员,组织召开会议,总结危机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分析解决方式是否妥当,思考以后遇到类似问题要如何积极响应。这样一来便建立了多元合作机制,能让教师提升危机意识,增强危机管理能力,增强教学胜任力。

校园管理者要从准备、预防、处理、反思这四个环节入手,探讨如何建构多元化的合作机制,并提升教师的危机管理能力。

三、聚焦校本培训,开辟教学胜任力的路径

(一)分享案例,引导深度交流

由于不少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很难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故此,学校要结合本校教师的基本情况,设计校本培训,设计分享案例、调研课题、实践活动等环节,开辟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新途径。分享案例指的是组织教师展开探讨,围绕本校德育工作出现的典型问题展开探讨,共同商议解决方案。

有的学校地处农村,因此有不少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所以他们处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教养的状态,常常出现各种问题。学校可以选择某名学生作为典型案例,引导教师互动探讨,分析该如何因材施教,优化教育工作。故此,德育工作的焦点在于让该学生“打开心扉”。该教师建议可以和该学生谈心,了解他需要什么,还可以请该学生参与到兴趣小组中,多和同伴接触。这样能帮助该学生打开心结,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诉求,并积极和同伴交流互动。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思想教育,效果便会更好。

在案例分享中,教师可以提出自己感到困惑不解的问题,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有效经验。这样便能起到互通有无的效果,能让他们在相互沟通中提升教学胜任力。

(二)调研课题,解决共性问题

学校可以设立“名师工作室”,请有经验的教师围绕本校德育工作的问题设计专项调研课题,并邀请广大青年教师参与其中。这样,教师便能有针对性地探讨,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而让自己更胜任学校工作。

在某次“名师工作室”中,学校组织教师围绕“如何展开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展开探讨。围绕该课题,教师可以先诉说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如活动过于形式化,学生缺乏兴趣;说教过多,容易让学生腻烦;家长配合度不高,认为组织活动不如多让孩子学习等。此后,再引导教师总结归纳出其中的共性问题,那就是:“无论学生还是家长,都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不够,不太重视。而且,教师也对其缺乏重视,所以导致活动形式化严重,没有认真设计能深入人心的活动内容。”为此,学校组织教师深入探讨,尝试设计出能让家长、学生都印象深刻的亲子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进而让双方都增强认知,积极参与。例如,可以结合清明节,组织“徒步去烈士陵园”的活动,在行进的过程中给他们讲述烈士们的故事,消除旅途的疲劳。这样的活动比较新颖,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选择课题的时候,可以挑选具有典型性的问题。此外,还要引导教师从纷繁复杂的案例中总结出共性问题。这样,便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三)实践活动,形成良性竞争

实践活动指的是学校定期组织和教学胜任力有关的竞赛活动。这样能激发广大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形成良性竞争,同时也能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反思自己,找到自己在教学能力上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提升。

学校管理者可以设计两种不同类型的竞争活动。一种是将优秀教师的评比和德育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让各个班级提交活动方案,展现活动成果,看看哪个班级内容更丰富,德育成效更好。例如在“寻找班级中的榜样”活动中,有的班级不仅评选出了品德高尚的榜样,而且还围绕他们的事迹编写了小品,并表演出来。这样的活动形式生动,学生印象深刻,而组织该活动的教师也展现出了较好的引导能力。另一种类型是组织“评选优秀德育工作者”“评选明星班主任”等活动,让广大教师自主提交案例,说说自己在一年中组织了哪些德育活动,收获了哪些工作成果。然后,由全班师生一起评选,选出优秀教师。学校要给予这些教师一定的鼓励,并鼓励其他教师学习榜样。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能树立典型形象,让教师相互竞争,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也有助于教师反思自己,找到不足之处,努力增强教学胜任力。

教学胜任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及相关活动中,必须具备的成功完成目标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认知力、技能应用力、教学品格保障力和个人特质等支撑专业行动的特征综合。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够丰富,能力不强,难以胜任教育工作。学校管理者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完善的教师培训计划,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胜任力。

参考文献:

[1]钱小华,冯鸿,赵丽.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改革研究[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2(2).

[2]郑勤红,浦丽娟.基于元分析的中小学校长胜任力模型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6).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