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

作者: 杨英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类别课题“知行合一理念下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实践研究”(CDDB2020325)。

[摘 要]高中思政课采用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不仅责无旁贷,而且更具有先天优势。高中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目标,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其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及公共参与。而议题式教学是培育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构建活动型课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要结合具体知识点选择议题情境,进行议题设置,体现教师对课程设计的宏观把握与微观逻辑。在具体操作层面,议题设计要源于生活,符合学情,通过任务驱动式探究,加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运用辨析生成性教学策略,注重不同学科的融合,从而“形成协同效应”,最终实现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政治认同核心素养;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课程设计;实施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为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质量人才,要充分开发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价值,坚持做到“八个相统一”,从而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提升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最终形成坚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最本质特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理归属和实践。这种核心素养既是品格的养成,也是能力的培育。

一、“政治认同核心素养”与“议题式”教学内涵界定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是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行为等要素构成的完整的认知结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简称《思政课标》)对政治认同做如下解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育是指通过引导、教育和训练,促进高中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养成,这主要表现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不仅体现为心理归属感,还体现在实践中的政治参与,能够自觉主动依法合规地进行政治参与,是政治认同的最高表现。

同时,《思政课标》对“议题”也作出具体阐释:既包含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教学难点。议题式教学是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为逻辑起点,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改变思维方式为重点,以思辨的方式推进教学,通过一个个重要话题给学生带来崭新的、与众不同的认知体验和独特的课堂感受,营造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具体言之,就是要立足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和需要,遵循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借助于必要的教学手段,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丰富学生的政治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政治判断能力,增强其政治情感、政治信念。

二、以培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议题式教学课程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课对于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不仅责无旁贷,而且更具有先天优势。而教学设计应以培育政治认同作为学科的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以此为导向,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议题引入,遵循议题引领,创设体验情境,设计执行学科任务,融入学科知识,形成政治认同的实施路径,以具体情境作为执行学科任务与运用学科内容的背景和依托,在完成学科任务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知识和技巧解决具体问题,从而实现情感、态度、认知与行为的一致,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如以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中的第九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第二框的内容为例,在明晰“严格执法的内涵”与实施主体的前提下,了解严格执法的具体要求,并理解严格执法的意义。授课过程中采用讲授法、案例法、议题教学、讨论、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

议题情境:2020年1月8日傍晚18时许,金山山阳镇城管中队执法队员小潘、小董在巡逻至红旗东路华山路时,发现该处路口的斑马线上,停着一辆载满水果和箩筐的卡车,卡车司机正在向过往的行人兜售水果。执法队员认出该司机窦某是个“老面孔”,便准备对其进行教育整改。但窦某不顾执法队员的示意和人来人往的群众,突然上车并启动卡车,并驾车逃逸。其间,执法队员试图阻止,但窦某全然不顾周边环境,险些撞到执法队员和执法车,所幸,执法队员及时疏导围观群众,最终未造成事故。执法队员立即向属地公安报案,经公安调取该区域治安探头并查看现场,确认窦某存在阻碍执行公务、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并对其处行政拘留5日。

设置议题一:结合上述案例思考严格执法的内涵和执法主体是什么?(采取解释与论证的方式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设置议题二:结合教材知识,思考金山山阳城管局通报执法情况对改善城市面貌和市容环境有什么意义?(采取预测与选择的方式培养科学精神)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结合课程预习和教材知识组织答案,自由发言,小组同学随时补充;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归纳讲解知识点。从加强市容市貌、改善环境上升到严格执法的意义。

通过议题式教学,有效地向学生传递了以下知识点:一是严格执法的内涵,即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二是严格执法的主体,即在法律实施体系中,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行政机关要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带头严格执法。三是严格执法的必要性,即严格依法办事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客观需要,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和必然要求。四是严格执法的重要意义,即在法律层面,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只有严格执法才能带动全社会尊崇和敬畏法律;在社会层面,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只有严格执法才能彰显公平,伸张正义,惩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在政府层面,有助于推进建设法治政府,只有不断推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才能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任务和目标。

三、议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教学时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方法。 在培养政治认同素养这个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重点对通过议题式教学达成政治认同的实施策略进行探究。

(一)源于生活,符合学情的议题设计策略

议题的设计以不脱离学生生活环境和角色体验的情况下,围绕教学目标(包括学科教学的知识目标、价值目标和素养目标),让不同的学生通过已有的认知和技能,在一个有话可说的平台上潜移默化的培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领会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议题离不开情境,议题情境的选择要真实,来源于真实的可感的鲜活的复杂的情境,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有真情实感,便于学生搜集材料,着眼于学生的关注视野,决不能是不切实际高高在上的空谈和无意义的假设。通过课前调研、问卷法、谈话法,了解学生对所要讲授课堂内容的了解程度,让议题设计来源于学情,贴近学生的实际来。

1.你是否知道2022年冬奥会的理念?如果知晓,你对哪一理念有所了解?

2.你能说出几个参与冬奥场馆或者其他服务设计的公司?

3.你知道冬奥会中应用了哪些科技吗?冬奥会的地点有几处,都在哪?

4.如果让你选取冬奥会的一个亮点向同学们做介绍,你会介绍什么具体内容?

5.冬奥会之后这些场馆能做些什么?请提出你的建议或者意见。

6.你认为冬奥会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通过问题的设计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与冬奥会知识,能够更好地找到学生的发展

兴趣点、障碍点,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同时议题应包含学科的基本内容,教师在进行议题设计时要统筹议题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理清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脉络线索。议题还要内含学科价值,有鲜明的价值导向。议题教学指向的素养是政治认同,因此,所选择的的议题应包含展示正确价值判断、价值追求以及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通过议题的探究、辨析,使学生的情感、态度才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会真正参与其中,展示正确的价值追求并形成政治认同。

(二)任务驱动式探究策略

从议题式教学到政治认同,需要布置相应的学科任务,将学科任务细化为序列化的、递进性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对学习作出合理规划,由已有知识向高阶思维、情感、素养层面的递进式发展。在讲到新发展理念时,学生通过收集和分析冬奥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方面的典型案例和材料,完成课堂探究等任务活动;正确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感受贯彻新发展理念对社会、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的促进作用。设置问题:一是以创新之思谈冬奥“黑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二是以崇礼之“辨”看冬奥前后的变化,三是绿色之问,如何让冬奥上的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四是发展之策,冬奥会后场馆的再利用问题,为更好地发挥冬奥效应与冬奥遗产,建言献策。通过任务驱动、议题引领,学生搜集材料对新发展理念形成认知,产生情感,通过问题链的设置,理解国家在冬奥会上融入这些理念的深刻含义、融入方式及实际效应。让学生通过任务的层层剖析,明确我们的价值引领,明确国家举办冬奥会,贯彻新发展理念体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三)教育信息化应用策略

教育信息化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抗疫为什么能交出优异答卷》这一课中,借助翻转课堂PAD教学模式,思考什么是中国力量、大国担当、抗疫精神。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网络资源的便捷性,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并分辨、整合、取舍多元化的信息内容,然后小组合作交流,集思广益解读党的政策措施,理解抗疫精神,感受独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全民抗疫,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表明了中国立场,诠释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更彰显了大国担当。因此可以说,信息化教学为学生搭建平台,通过自主探究,信息整合,自由表达,让学生在参与中、在“探”中“议”中形成科学的、正确的认知。

(四)辨析生成性教学策略

通过探究——辨析,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对议题分析与辩论中加深对教学的理解,由政治认知走向政治情感的生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用历史的或者国情的眼光,用比较、辨析的方式从不同视角获得认知、生成情感、坚定态度,进而达到知行合一。当然,并不是每一课都能体现这四者的统一,但可以在具体授课中侧重于其中某一点或某几点的培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在问题中、思考中去比较、去鉴别,从而形成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与态度认同。如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让学生从历史的维度感受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惊叹在短暂的70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引起世界的关注与瞩目,东方巨龙的崛起与腾飞,不仅扭转了世界对中国的狭隘认知,更是改变了世界格局;学生深刻认识到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我辈当自强不息,踔厉奋发。

(五)不同学科融合策略

为使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就要注重对各学科内容进行整体理解与把握。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素养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备系统化的学科知识,学生才能深刻理解议题情境,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什么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为议题,需要学生有历史学科的知识储备,对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与行动进行梳理,得出中国共产党有先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应运而生,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广大党员舍小家我顾大家,因此能成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讲到“绿色发展理念”时,预设问题,为什么沙漠能变成绿洲?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气候、地质地貌等地理学知识,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让这些学科喧宾夺主,我们的主旨在讲“理”,情境和已有知识要为“政治”课服务。

通过课题组教师的深入探索与实践,对议题式教学的理解在不断加深。教师重视议题式教学的授课优势,了解学情,发动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探索热情,通过课前调研、课上协同合作、课后作业布置,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良好锻炼,搜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有显著提升,对国家的政策、党的领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认同。在此过程中,实现了教学相长,提升了教学效果,完成了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要坚信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我们完全能够“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家校共育,师生共进,“形成协同效应”,使学生不断完善人格,提升精神境界,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为营造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升中华民族的思想品格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朱明光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师指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4]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林高明.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6]陈式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7]沈雪春,梁英姿,柳翠.思政课议题式教学叙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21.

[8]徐青英.法治阳光伴我成长 高中阶段的法治教育锦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