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 张力 合力:打造基于素养导向小学语文课堂的三个关键

作者: 付巧云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关涉着“文化”“语言”“思维”和“审美”等不同的维度,其中蕴藏着丰富且必备的语文知识。教师应该优化语文知识的教学策略,设计思维开放且富有活力的知识课堂。相应的教学思路包括:赋予活力,复现元认知下丰富知识意蕴;铸造张力,在呈现方式中彰显知识情趣;凸显合力,在项目任务下促进知识运用。具体教学中,可以借助项目化的模式,将所要理解和掌握的语文知识,融入项目化产品之中,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实践空间,不同层级的项目产品给予了学生反复历练和尝试的契机,这样可以有效助推学生言语意识的有效觉醒。

[关键词]小学语文;活力感;知识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2022版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体现了“素养导向”的课程定位。语文核心素养关涉到“文化”“语言”“思维”和“审美”等不同的维度,其中蕴藏着丰富且必备的语文知识。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一旦涉及具体的语文知识,就会陷入无形的恐慌之中。事实上,语文学习离不开相应的知识储备。人民教育出版社陈先云先生就曾经指出:统编版教科书设定的语文要素就包含了必备的语文知识,很多教师之所以会陷入不必要的惧怕状态,主要还在于传统教学理念下,弱化了语文知识并不缺乏的活力以及纯粹生硬的概念性讲解方式。因此,教师不必为教学语文知识而担忧,而更应该优化语文知识的教学策略,设计思维开放且富有活力的知识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调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是说教学要回归到单一重视知识的教学语境,而是强调任何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知识的教学,只有夯实知识教学的基础,那其他目标的达成才有可能。以当前所追求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来说,其实每一个核心素养的要素都建立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之上。所以重视知识教学不是倒退,而是强调面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时候必须培元固本。与此同时,重视知识教学一定强调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系统,这样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才能够有真正的语言运用的体验,才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等。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思考和尝试。

一、赋予活力,复现元认知下丰富知识意蕴

一直以来,某些教师对语文知识的认知都严重窄化,只将语文知识视为静止性且纯结果性质的客观存在,而忽略了语文知识作为言语表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出现了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经常出现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要求什么、学生照着做什么,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活力课堂的建设,自然也就不利于锻造有活力感的课堂。同时还应当认识到,活力课堂仅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大家都参与课堂互动,做到眼动、脑动、手动,整个课堂是轻松的、和谐的,真正实现快乐学习。[1]所以,当教师面对所要教学的资源,想方设法提取相应的语文知识时,就不能完全局限于教学资源的语境来教学知识,而需要与学生一起追根溯源,重新回到知识的原点,还原当时定义这一知识的思维场景,向学生展现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以及变迁发展的独特结构,从而为语文学习提供取之不竭的源源动力。

统编版五下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编选了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王朝军队收回失地、统一中原的渴望之情,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南宋政府腐败无能的愤慨和抨击。如果仅仅从诗歌所展现出来的字面意思来理解,这种情感和意蕴将很难形成共鸣,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从知识的原点出发,才能真正地走进这首诗的内核。比如教学古诗的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教师就可以紧扣诗句中“遗民”“胡尘”“王师”“南望”等关键性词语,拓展宋代“靖康之耻”的相关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宋朝政府被金人侵略,不思进取之下,直接抛下自己北方的臣民,将国都南迁到杭州,而北方的人民只能无奈地被迫接受金人统治、奴役的现实。

有了这些溯源性知识的介入,学生则应进一步理解:“遗民”是指被北宋政府遗弃在北方的人民,他们只能将悲怆之泪,洒在被金人马蹄扬起的“胡尘”之中;也正是有了“遗民”一说,才会有“南望”之举,并希望“王师”能够有朝一日杀将回来,收回失地。有了上述知识的巧妙拓展和介入,原本属于历史背景下的关键性词语,就有了明确所指和鲜活意蕴,避免了学生对诗句的机械记忆和生硬理解,而更渗透了相应的文化意味和审美特质。

这样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有着诸多自己付出的努力,同时也有着诸多属于自己的收获。尤其是教师决定引导学生从知识的原点出发,并努力走进全身的内核时,就意味着在学生们面前完全打开了思考空间,学生自然也就能够紧扣诗句中的一些关键性词句,一方面去了解诗之本身,另一方面去寻找诗的背景知识。这样的学习情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是很难发生的,因为当教师在讲授某一文本之前先给学生提供所谓的文学背景时,学生也就进入了常规的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很少有主动探究的心理,自然也就谈不上学习的活力。反之,如果能够在古诗的教学当中,从学生的认知出发,然后去激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那学生就会带着主动探究的愿望去对古诗进行解读,而且会将自己的探究视野不断拓宽,会将自己探究的触角伸到任何一个可能达到的领域。这就是学习的活力所在,这就是有活力感的知识教学。因此,语文知识的教学要积极复现元认知的质态,避免对单一化、纯粹化知识的机械灌输,而是从知识的本源入手,赋予语文知识强烈而鲜明的活力。

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元认知可以说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如果说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一些基本的认知的话,那么重视元认知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反思能力,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文学习过程而形成更高的学习品质。这一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默会的,但只要学生有这样的体验,就一定能够夯实在语文知识上生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二、铸造张力,在呈现方式中彰显知识情趣

要打造有活力感的知识教学样态,很重要的一个原则那就是尊重学生的天性。小学生的天性之一,就是他们的学习或生活是由兴趣所驱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构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同时又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总会因为自己的经验与文本互动之间形成个性化极强的认识,如果这样的认识过程越具有张力,那么学生的文本解读感与收获感就会更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有活力感的知识教学是以张力为基础的,教师要善于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为学生铸造张力,同时又要在知识的呈现过程当中,让学生体会到构建知识过程的情绪。这就可以保证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能够获得良好的体验!

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教学形态,尽管这样的教学形态在近些年来的传统当中显得有一些格格不入,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不倡导过于直接和粗暴的呈现方式,而更建议有遮蔽性质的“曲径通幽”式的语文知识教学模式,旨在将发现知识的探究性、理解知识的过程性以及品味知识的审美性等众多元素融入其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认知解读、质疑否定,直至扬起超越的过程,彰显知识教学设计的游戏性和理趣性特质。因此,教学语文知识万不可将所谓的知识单列出来专门讲解,而要巧妙地融入教学资源中去,借助其鲜活的情境展开感受与思考。

比如,统编版六上第四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语文要素中所涉及“情节”“环节”与“人物”,则是小说的三大核心要素,作为一种典型的文体教学,要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小说的这三个核心要素,更要洞察彼此之间的关系,即小说中的情节设置、环境渲染,都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这就为这一单元所要教学的核心知识。但这一知识绝不应该是靠教师的机械告知,甚至是生硬灌输所获取的,而要融入具体而鲜活的语境之中。单元中首篇精读课文《桥》就承担了这一教学职责。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在学生整体了解课文内容、洞察老支书初步形象特点之后,设置了三个核心教学板块:其一,聚焦人物描写,感受险情紧逼之下,老支书的言行细节,深化学生在整体阅读时所形成的初步印象;其二,梳理情节发展,感受不同阶段人物言行的前后对比,体悟情节发展,也是在处处为刻画人物形象助力;其三,关注环境渲染,以统整联系的方式,辨析环境带来的紧张局势,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环境渲染能够从侧面展现人物特点所起到的表达作用。

纵观这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并没有进行任何一句相关于知识的渗透和灌输,但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领,借助这篇课文的范例和载体效能,既了解了小说这一独特文体中人物、环境和情节的特质以及彼此关系,同时对这一文体的本质也有了深入洞察,蓄积了后续阅读这一类文本的基本方法和相关经验,彰显了知识教学的融通性和情境性特征。这种教学形态应当是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所追求的,而且在当下的课堂当中也是可以出现的。上面的例子里,虽没有传统课堂那样的紧张,但是却充满了思维的张力,本质上就是因为教师的设计更多的符合学生的情趣需要,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之内纵横驰骋。当学生的思维被高度激活时,学生就可能进入高度自主、高效建构的状态,这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获得许多有创新性的认识。将这些认识反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那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又可以获得更大的动力,这或许就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链式反应。

应当说语文学习是需要张力的,当学生体验到张力感的时候,他们就能够高效地建构语文学科知识,并且在语文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获得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生长的种子,而这也就让基于语文知识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道路变得顺畅。

三、凸显合力,在项目任务下促进知识运用

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不仅能够帮助教师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还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提升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对于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3]今天的语文教学有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水准。在教学当中,如果借助于项目化教学的思路,让学生在项目任务之下进行知识的运用,也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可以让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具有活力内涵。这也就意味着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僵化的,而是灵动的、有内涵、有灵魂的。

在这样的思路之下来看课标,可以发现2022版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任务群的课程组织形式,需要教师调整传统教学理念下线性的组织模式,尝试以具体鲜明的任务导向组织教学,通过设置具体任务、项目内容为载体,统整学习资源,释放自主空间,助力核心素养提升。这就决定了语文知识的教学不能以单一的“点”的形式呈现,而需要在鲜活而真实的情境下,引导学生真实的探寻知识、内化知识并运用知识,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借助跨界融通的模式,丰富知识的实施路径,助力学生认知能力的全面提升。

以统编版五下第七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中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搜集资料,学会介绍一个地方。”而入选单元的课文都是以介绍世界文化遗产为主,单元最后的习作也是要求学生“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语文要素所涉及“动静结合”的写作策略呢?教师则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从最终的习作入手,让学生认识到要想介绍好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一方面要通过搜集的资料,在甄别、遴选、删减中明确最具价值点的信息,并借助课文范例作用,相机学习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洞察其独特的表达效果。因此,单元项目化的设计就可以设置鲜明的情境任务:每年一度的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即将在沙特召开。假如你可以作为中方代表参与这次大会,并向外国的友人介绍我国的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你会选择哪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又将会怎样介绍呢?从这两个知识训练点入手,要求学生先明确自己想要介绍的世界文化遗产,并通过资料的收集与阅读,对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形成全面了解,最终确定所要重点描写的某一个维度,并将其与动静结合的策略联系起来。为此,教师可以基于具体的情境任务,为学生规划这样的项目产品:绘制一幅宣传海报、录制一段音频、撰写一份大会演讲稿。这三个项目任务,既需要凸显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收集的资料,同时又可以作为历练动静结合写作策略的重要契机,让学生在经历三个项目产品完成并加工的过程中,做到拔节而上、层层递进,助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借助项目化的模式,将所要理解和掌握的语文知识,融入项目化产品之中,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实践空间,不同层级的项目产品给予了学生反复历练和尝试的契机,助推了学生言语意识的有效觉醒。

总而言之,活力、张力、合力是打造基于素养导向小学语文课堂的三个关键。打造小学语文活力课堂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同时参与,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同时还能提升课堂的整体质量,让教师和学生都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4]语文教学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教师研究语文知识讲解与渗透的策略和艺术,要避免机械灌输和告知,而站在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的维度,契合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和规律,助力学生言语意识的不断生长,助力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更具活力内涵。

参考文献:

[1]冯小辉.提高学生参与度,打造小学语文活力课堂[J].语文天地,2017(12):27.

[2]赵芳萍.小学语文活力课堂的建构策略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9(11):66.

[3]宋黎民.提高学生参与度,打造小学语文活力课堂[J].基础教育论坛,2022(19):48+50.

[4]叶丽琼.提高学生参与度,打造小学语文活力课堂[J].课外语文,2018(10):94.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