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型预备校长领导力:内涵、成长需求及培养路径

作者: 卢佳红 韩丹丹 张春平

本期话题:校长领导力及其发挥

策划/朱福昌

校长领导力的发挥不仅体现在其核心素养上,还包括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实践。通过深入分析精细管理师资队伍、深化教育教学管理以及提升创新素养底蕴等关键领域,揭示了校长领导力对学校发展的重要影响,探讨了校长领导能力对学校战略制定、团队协作、教育改革创新、资源优化的影响。在深入理解预备校长领导力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校长专业成长规律,运用情境领导模型理论,分析校长领导力提升的逻辑,对校长领导力的提升和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期精选以下三篇文章供读者参考。

[摘 要]预备校长的领导力是实现教育家办学的重要基础,是形成卓越校长领导力的前提。其领导力主要体现在管理能力和自身影响力两个方面,成长阶段分为准备期、新手期、熟练期和专业期四个阶段。在深入理解预备校长领导力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预备校长专业成长规律,运用情境领导模型理论,从培养路径、培养内容、培养功能三个方面分析预备校长领导力提升的逻辑,对校长领导力的提升和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预备校长;领导力;教育家办学;情境领导模型

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着力建设高质量教师校长队伍,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实施新一期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4-2027年),在2022年“双名计划”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名师名校长培养,培养造就更多具有鲜明教育理念和成熟教学模式、能够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教育家型教师校长,培养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新时代“大先生”[1]。这对我国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目的在培育一批具备教育家素养的名校长,这对校长领导力提出了划时代的高标准,以适应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大多数校长的成长轨迹都遵循着“教学名师—中层管理—预备校长—专业型校长—专家型校长—教育家型校长”这一成长路径。在此过程中,预备校长向专业型校长的蜕变,关键在于强化坚实的基础领导力。领导力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可将其细分为管理能力、影响力及变革领导力三个层次,而预备校长则必须具备基础的管理能力以及自身影响力,才能成长为具有变革能力的教育家型校长,以促进学校工作的高效完成。因此,深入分析预备校长的成长轨迹,理解其内在培养逻辑,是校长队伍专业化的重要前提,也为实现教育家办学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育家型预备校长领导力的内涵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将教育家解释为,“在教育思想、理想或实践上有创见、有贡献、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庞立生,李铁铮认为,教育家并不等同于教育思想家或者教育实践家,更不同于教育学家、教育家是把教育作为自己生命的存在方式的师者,不仅把教育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而且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和信仰来追求[2]。费蔚认为,教育家精神既有价值表达,即超然于个人名誉,心怀国之大者;又有实践逻辑,即治学的知行合一,求实创新;更有精神气象,即仁爱之心,弘道追求[3]。对于教育家的含义,学术界目前为止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对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概念,即教育家并不只限于高等学校的领导,更不是仅限于校长,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的管理者和教师都可以成为教育家。领导力一词起源于企业管理,旨在通过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益为主要目标。在《辞海》中,“领”为率领、引导;“导”为引导。领导力即带领一个群体实现目标的过程的某种能力。学者从多个维度对领导力进行了界定,传统观点认为,领导力就是管理能力。美国领导学权威约翰·马克斯韦尔认为,领导力是对他人施加影响,赢得追随者的能力[4]。任真等人认为,所谓领导力是指领导者利用自身魅力来鼓舞和引导下属树立并实现共同愿景的能力[5]。因此,从领导力的层次来看,领导力可分为“管理能力-影响能力-变革能力”,而本文中的领导力则探讨管理能力和影响能力。随着教育领域对科学管理理念的兴起与转变,校长领导力逐渐出现在学术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学术界定,为预备校长领导力的探讨奠定了学理基础。明确预备校长领导力的内涵,首先需要理解预备校长和领导力这两者的概念。预备校长是指在正式成为学校校长之前,协助校长管理学校内部事务,履行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能的专业人员,是成为专业化校长的预备人选。在学校工作中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是协调教师、学生和家长各项工作的桥梁,使组织工作得以高效进展。校长领导力则解释为校长在实现学校的战略规划及其组织目标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领导能力。从形式上来看,孙龙存认为,校长领导力包含行政领导力和专业领导力[6]。校长行政领导力属于法定职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校长专业领导能力属于个人权利,主要体现在其个体的品质、能力及其价值上。从内容上来看,我国香港学者郑燕祥提出了“五向度模型”,将校长的领导力划分为结构领导力、人际领导力、文化领导力、教育领导力与政治领导力五个部分[7]。

结合上述研究者的观点,本文中的教育家型预备校长领导力则是指为成为一名教育家型校长之前,坚持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并重,培养具备精神特质和专业特质,为取得卓越的办学成就,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而做好基础准备。其中专业精神是指区别于其他群体最为内隐的、稳定的特征,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之爱、社会责任感等[8];专业特质是指教育家型预备校长所具备的多维领导能力,如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设计能力、引领能力等。因此,预备校长在学校发展工作中,预备校长不仅表现为其专业的管理能力,更体现出其特有的精神特质,并融入管理工作中,引领并影响着教师团队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办学思想。

二、预备校长的领导力成长需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校长成长呼唤“竹式”生长精神,独特的“竹式”生长规律更是与校长成长历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竹式”成长路径将为探寻现代校长的成长路径带来启发[9]。所谓“竹式原理”,其核心内涵是竹子在生长过程中,首先利用多年充分广泛地汲取土壤中的营养水分发达根系奠定基础,并在雨水充足的春日把握好破土而出的时机实现厚积薄发,出土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奋力向上生长并且竹节呈中空状态,无论气候如何变幻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在生命末期还会通过发达的根系繁衍培育下一代。校长领导力的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面临着不同的领导力需求。在校长队伍专业化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大多数校长都遵循着这样一条成长轨迹:教学名师—中层管理—预备校长—专业型校长—专家型校长—教育家型校长,其发展阶段遵循着“成才—成名—成家”的特点。然而,预备校长在成为专业化校长之前,其培养路径以职前教育、入职培训、职后培训为主,因此将预备校长的成长阶段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新手阶段、熟练阶段、专业阶段,这四个成长阶段分别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从而对领导力产生了不同的需求。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即中层管理者成为预备校长前的培训阶段。这一阶段又包括职前学历教育阶段和入职前的岗位培训阶段。在这一阶段,预备校长对校长的职业充满着好奇与期待,他们需要通过学习各种知识来丰富管理能力,为步入管理岗位做好充足的准备。学历教育阶段主要以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实习为主。在专业精神层面,培养预备校长所具有的政治信仰、职业信念与职业理想,形成对教育管理者的角色认识和职业精神。在专业知识层面,培养管理者相关的教育知识和管理知识,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教育法学、教育政策学等。在专业能力方面,塑造管理者的组织、沟通、协调、评价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上听评课能力、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职业规划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10]。在专业实践方面,增加学校与现实情境的融合度,深入了解所学知识,包括见习、实习和一线专家讲座。入职前的岗位培训主要以对岗位认识与岗位职责为主。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加强预备校长对学校制度架构、岗位职责以及工作流程的理解与掌握,为预备校长顺利融入并高效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从学习到工作的顺利衔接。

(二)新手阶段

新手阶段,即初入职预备校长的两到三年。初任管理者对岗位的认识经历着从陌生到熟悉、由浅入深的渐进式的发展过程。面对工作中层出不穷的挑战与考验,他们亟须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熟练掌握与灵活运用管理学知识,以确保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与圆满完成。在此阶段内,预备校长对于专业精神的需求以大局意识、责任担当为主。而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以教育管理学、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与教学管理、评价理论与方法、学校安全管理为主,同时涉及一些管理心理学与德育工作管理等。管理能力方面则以人际沟通与协调、工作计划与组织实施、工作统筹与协调、引领组织与员工、上级任务的落实与执行、问题诊断与评价为主,同时涉及一些创造力、决策力、洞察力与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等[11]。在提升管理素质的渠道方面,预备校长更倾向于跟岗锻炼、集中培训、上级领导的引领等多种方式,不断汲取实践经验,深化理论认知,从而加速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

(三)熟练阶段

随着工作经验不断丰富、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新手阶段的预备校长逐渐步入熟练阶段。熟练阶段的管理者对工作内容相对熟练,但由于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发展性,对于管理知识的需求仍然存在。在熟练掌握和运用好管理知识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于推动部门或者学校整体化发展、深化组织文化建设、融合教育技术学理念、制定并优化组织发展战略与规划以及深入理解教育政策法规等专业知识。随着工作的熟练度增加,这一时期管理者的各项管理能力都在逐步增长,开始发现和寻找自身的优势,增加自身的影响力,形成独具一格的管理风格,开始倾向于用自身的魅力鼓舞和引导下属实现组织愿景。同时,前瞻引领意识与大局观念依旧是此阶段管理者的核心品质追求,他们更加倾向于从战略高度审视学校的发展蓝图与规划。在职业发展路径上,他们倾向于前往名校挂职进修、学历进修、参加教育研究院所培训或进修以及与同行进行经验交流、积累丰富的实践案例,以此不断地提升自我,引领学校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四)专业阶段

进入卓越阶段的预备校长已经具备一定的管理和领导才能,成为一名专业化的管理者,实现由学习基本管理知识到形成独特管理体系的转变。专业阶段的管理者开始关注学校愿景的确立、育人模式的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学校文化的建设与课程的开发等[12]。在管理方面,由关注自身的领导能力转向培养团队领导力来提高领导效能,注重优化管理流程、培养优秀领导团队,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体现出强大的规划能力、决策力、协调力与沟通能力等一系列核心管理能力。在专业精神方面,由增加自身影响力转向用自身独特的领导魅力来建设校园文化,以发展独特的学校特色、打造创新型学校类型为职业追求。为实现专业化发展,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探索新的办学模式。

三、预备校长领导力的培养路径

保罗·郝塞和肯·布兰查德在合著的《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提出了情境领导模式,人们把情境领导模型也称为“郝塞-布兰查德模型”。情境领导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行为要与被领导者的准备程度相适应。准备程度分为被领导者的能力水平与意愿水平,其中能力水平则体现为知识、经验与技能,意愿水平体现为信心、承诺与动机。此外,还应考虑其个性模式。预备校长具有双重身份,在管理者的同时也是被管理者,因此,基于预备校长的被管理者角色,借助情境领导模型来分析其培养逻辑。

(一)培养模式:从零散到系统

情境领导模型实践第一步是要求识别对员工的任务和要求,即了解不同阶段的预备校长所要培养的管理能力要求,并健全完善的培养机制。预备校长领导力的建设是一个持续且漫长的过程,需要系统的培养体系为支撑。一方面,职前学历教育和职后培训共同促进领导能力的形成。职前的学历教育阶段为管理者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为管理者提供最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使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实践。职后的培训切实帮助管理者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困境,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学历进修。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互补充,相互交叉,不可孤立而置。另一方面,培养机制应根据其各阶段的成长需要,实现有效衔接。各个成长阶段的特点与需求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培养步骤应该有效衔接,如学历教育、管理实践和职后培训应保持一致性,不可出现断层培养或者重教学轻管理的现象。然而在实践中,职前培养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管理,与职后培养相脱离,不利于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职后培训过程中,各阶段培养机制不健全,突击式培训远多于长期系统的培养,导致培训方式的随意性、培训内容的零散性以及培训效果的低效性,使预备校长的专业成长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无法构建校长所需要的知识体系,不利于系统思维的培养。因此应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致性与连贯性以及职后各阶段培训的衔接性,创建系统的预备校长领导力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