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背景下“荣誉称号”的设立与评价规范

作者: 严艳霞

[摘 要]有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和荣誉称号。在教育目标由德智体发展向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及融合转变的过程中,荣誉称号也应同步跟上。本文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来“三好学生”的时代意义,剖析了荣誉称号对育人的重要意义,从六个方面探讨在“五育”融合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对荣誉称号进行改革,如何通过荣誉称号改革促进育人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三好学生”;“五育”融合;荣誉称号;教育评价

“三好学生”这一荣誉称号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伴随几代人的成长。为什么会有“三好学生”这一荣誉称号?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后倡导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在这之后的几十年中,“三好学生”一直是各类学校赋予综合表现优秀学生的最高荣誉称号。随着社会的进步,缺失美育及劳动教育的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的发展已无法满足全面发展的需要,因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即:“五育”并举成为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美育及劳动教育的被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当美育及劳动教育的短板被不断补齐的情境性,培养目标也由“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既下“五育”融合已成为教育的常态,但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表彰时的荣誉称号却没有同步跟上,有些学校仍然使用“三好学生”荣誉称号,荣誉称号与教育目标及教育情境不匹配,会对“五育”融合的实施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三好学生”荣誉称号的时代意义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优秀学生的表彰基本使用“三好学生”这一荣誉称号,这一荣誉称号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三好学生”称号的时代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根据教育方针,我国于1955年开始使用“三好学生”荣誉称号[1],所谓“三好”,即与德育、智育、体育相匹配的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在实施“三好学生”制度的几十年中,教育评价的重点是德智体三个方面的发展。进入新世纪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育”并举成为新的教育目标。那么,在“三好学生”制度的几十年中,为什么没有将劳动教育和美育纳入培养目标呢?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教育方针为什么没有强调劳动教育?对“三好学生”荣誉称号的授予为什么没有对劳动教育的要求?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合格劳动者,无论小学、中学、大学,都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的常态,学工、学农等劳动课在课程表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任何一所学校不仅能保质保量完成课程表中的劳动课程,而且大多数学校在劳动课上都处于“超课时”状态。例如:乡村学校的学生,夏天停课几天给农作物除草,秋天停课几天收玉米、收土豆等,是那个年代学生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劳育作为一种常态化教育,上劳动课如同上语文课、数学课一样,劳动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因而,在劳动是人生常态的时代,无需对劳动教育提出特别的要求,教育评价的重点是德育、智育、体育。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教育方针为什么没有强调美育?对“三好学生”荣誉称号的授予为什么没有对美育的要求?这是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还没有自己探索形成完善的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我国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大多以学习借鉴别国经验为主,例如:基础教育大多学习借鉴苏联模式。在向其他国家学习的过程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教学体系,不断丰富与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与新中国建设需要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系、模式、理论创立的初期阶段,教育的着力点只能放在起着基础性、保障性的德智体三个方面。随着德智体教育体系的不断成熟,教育必然要向更高的发展目标迈进,美育必将逐渐受到重视,并成为教育的刚需。

二、荣誉称号对教育实施的重要意义

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中,对于综合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有一定的必要性。在表彰时,使用什么样的荣誉称号,绝不仅仅是个称号问题。荣誉称号中不仅包含学校的培养理念及教育目标,还包含国家在某一发展时期的教育方针及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

从“三好学生”荣誉称号诞生以后,一直到21世纪初,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三好学生”这一荣誉称号在大、中、小学普遍使用,影响了无数青少年。争当“三好学生”是每个学生的最高追求,激励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让更多的学生成为“三好学生”,是大多数学校的办学目标,促进了学校的提质增效。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随着人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的智育竞争愈演愈烈,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但综合能力的提升却遇到瓶颈。在以智育为重要目标的背景下,劳动教育逐渐被各教育主体所淡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机会、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严重缺失,美育严重不足,学生的体能有下降趋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对教育方针政策进行改革、对评价标准进行改革、对评价设置的荣誉称号进行改革。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原有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在2019年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将教育的培养目标由原来的德智体拓展到德智体美劳,要求“五育”并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意见》出台到现在,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在全面贯彻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政策的现实情境下,对综合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时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荣誉称号?这个问题并未引发整个教育界的思考。仍有部分学校在实施“五育”并举的同时,对综合表现优秀学生还在使用“三好学生”这一称号。用“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对学生进行表彰,与当初的“五育”并举及现在的“五育”融合是不匹配的。

三、“五育”融合实施过程中荣誉称号的改革探索

有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和荣誉称号。当教育目标由德智体全面发展向“五育”融合转变的过程中,对使用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三好学生”荣誉称号进行改革,是教育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荣誉称号与教育实施之间的正相关

有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及荣誉称号,荣誉称号与教育目标及教育实施是正相关的关系。从国家层面提出“五育”并举到现在进入“五育”融合近五年的时间,德智体美劳“五育”一直是教育的热词之一,也是各学校积极践行的重要教育目标。在“五育”并举的实施过程中,都在积极地补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短板,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在积极贯彻实施“五育”并举的当下,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及表彰还停留在以德智体为重要考量的“三好学生”阶段,这样的评价方法忽视了荣誉称号与教育实施之间的正相关性。

(二)探索有利于“五育”融合实施的多样化荣誉称号

教育的目标已从德智体全面发展拓展到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目标改变了,荣誉称号也要与时俱进。

1.为什么部分学校还在评选“三好学生”

在全面实施“五育”融合的当下,为何还有学校在评“三好学生”?调查显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落后,认识不到德智体优秀的“三好学生”已满足不了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惯性思维,“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已经使用了几十年,形成了短期内较难改变的思维及工作惯性;三是对“五育”并举及融合认识不到位,将教育重点仍放在智育竞争上,把“五育”并举及融合只当成一句口号或一个概念;四是创新意识薄弱,不愿意在实施新的教育目标时,探索与新目标相匹配的荣誉称号。基于以上因素,在“五育”并举及融合已经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后,不应再继续进行“三好学生”评选,而应探索与“五育”融合相匹配的荣誉称号。

2.用多样化荣誉称号为学生树立榜样

授予学生荣誉称号的目的是树立学生中的学习榜样,发挥榜样的力量,在学生中形成比学赶帮超、人人向优秀努力成长的氛围。在“五育”并举及融合的实施过程中,对于综合表现优秀的学生,应使用“五好学生”称号,除此之外,可根据不同的学段,采用多样化的荣誉称号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例如:小学学段的红花儿童、初中学段的优秀少年、高中学段的成长标兵等。只要所使用的荣誉称号能充分彰显国家的教育意志、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综合表现,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能真正通过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的成长,都可探索使用。

(三)授予荣誉称号时要处理好数量关系

众所周知,在“三好学生”制度实施的几十年里,由于“三好学生”是对学生进行表彰的最高荣誉,很多学校对“三好学生”人数都有总量控制,大多是按班级人数比例进行评选。一般而言,每个班级评选的“三好学生”人数都是班级人数的10%左右。这种数量上的刻板规定,导致综合管理较好的班级中很多具备“三好学生”条件的学生由于名额限制无法获得应有的荣誉称号,而少数管理存在一定问题的班级中不具备“三好学生”条件的学生却被授予了荣誉称号。“五育”背景下的荣誉称号授予,如何处理好数量上的关系?

1.综合表彰还需一定的数量限制

“五育”融合的教育背景下,在荣誉称号授予时,这种数量上的刻板化规定需要进行变革。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表彰时,如使用什么样的荣誉称号,只要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达到相关要求,都应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但是,这样一来又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班级大多数学生“五育”发展都比较好,若都被授予“五好学生”这一荣誉称号,会不会降低该荣誉称号在学生心目中的价值?所以,对于综合表彰的最高荣誉还应有一定的数量上的限制。但对于成绩较为突出的班级,例如:被评为学校、县市或省级优秀班集体,可根据荣誉级别,适当增加一些被表彰的学生。

2.对某些单项的表彰要放宽数量限制

很多学生没有获得综合表彰的荣誉称号,但在某个方面却表现突出,例如:学习成绩不是很优秀,但劳动方面特别积极,可授予其劳动标兵称号;有的学生取得优异的体育成绩,可授予其运动之星称号;有的学生因家庭变故,早早承担起照顾长辈的生活重任,应授予其孝亲好少年称号……让每一个单项成绩优秀的学生被看见、被表彰,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单项表彰中既要放宽数量上的限制,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优秀的慧眼,充分发现、肯定及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的长处。

(四)表彰先进时不要忽视学生的自荐

无论什么样的表彰,惯用的方式是学生无记名投票,由票数决定人选,再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最终确定人选。这样的选拔程序相对公平,但有些优秀表现不一定被同学和老师了解,导致部分优秀的学生没被发现,也导致学生们少了一个学习榜样。所以,在评选综合及单项先进时,不要忽视学生的自荐,而且还要探索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愿意自荐。对于学生的自荐,老师要认真对待,只要是能够起到榜样作用的,都应该让他们获得荣誉。对于还未达到表彰要求的自荐,既要做好对学生的安抚工作,又要引导学生如何更加优秀。

(五)勿让荣誉称号成为学生之间的等级标签

十多年前,时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的顾明远教授在一次论坛上呼吁取消“三好学生”评选。顾明远教授认为,中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评选“三好学生”实际上是把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评上也好,没评上也罢,相当于给学生贴上一个标签,容易在情感上伤害没评上“三好学生”的学生,不仅不利于学生成长,也不符合教育规律。是否需要针对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荣誉称号的评选?要看各校的实际情况。从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是需要通过评优评先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但是,在评优评先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们知道,是否获得荣誉称号?是对过去一个阶段的总结,不仅不会成为学生之间的等级标签,而且与当下及未来的表现没有必然联系。

(六)加强对“五育”融合情境下荣誉称号的研究

“五育”融合情境下,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授予优秀学生荣誉称号,虽然是一件常规性工作,但对学生而言,却是一件极其严肃,且能铭记终生的大事。因而,学校层面在评选及授予荣誉称号时切莫以惯性思维进行机械操作。为了让荣誉称号最大化地促进学生成长,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应将荣誉称号问题纳入教科研工作,鼓励具有这方面研究兴趣及能力的教师开展荣誉称号的研究工作。关于荣誉称号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五育”融合情境下荣誉称号的评选机制的研究;学生对荣誉称号的期待心理研究;荣誉称号与家校共育的相关性研究;荣誉称号占比与班级“五育”融合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让荣誉称号的价值进一步彰显。

在全面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当下,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未来,“五育”并举与融合将是一项长期的教育目标。为了促进“五育”融合的更好实施,为了更好评估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效果,相关评选与表彰还会长期存在。在评选与表彰过程中,如何让荣誉称号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将是一项需要长久探索的教育课题。

参考文献:

[1]秦晶晶,中小学价值观的问题及其培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46-49.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