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高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高效性研究

作者: 龙祥梅

[摘 要]新高考模式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要求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素养出发,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综合素养。通过整合分析的方式并结合核心素养,将2022或2023这些高考历史题目提炼为四个考查方向,分别是历史时空观念、历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评价、历史思维与方法。

[关键词]新高考模式;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考查方向;教学建议

2021年起,我国正式实施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即“3+3”模式。这一模式要求学生在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的基础上,再选择三门选考科目,其中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门学科。这一改革对于高中各学科教学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尤其是对于历史这门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科而言,更是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调整。如何在新高考模式下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和综合素质?已然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话题

一、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时空观念素养考查的课堂教学

(一)新高考历史时空观念的主要形式

历史时空观念是指“能够将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能力”,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内容。高中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使他们能够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理解历史的变化规律,比较历史的异同特点,联系历史与现实,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例如,考查学生对于特定时期或地区的历史概况、特点、规律等的掌握和理解。

2022年全国卷Ⅰ第7题:下列关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自强求变的尝试

C.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D.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答案:A。

这道题考查了学生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基本概况和特点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将不同阶段或事件置于特定的时间背景中进行分析和判断。B、C、D三项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颇或片面,只有A项正确概括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二)针对历史时空观念能力培养的高效课堂教学建议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要突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避免碎片化和孤立化。要根据不同历史阶段或地区的特点和内在联系,进行合理的划分和归纳,形成清晰的时空框架。要注重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定位和关联,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和系统的历史认识。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充分利用时间轴、地图、表格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化和可视化地理解历史时空观念。要通过比较、联系、归纳、概括等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对于不同时期或地区之间的历史比较和联系的能力。要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对于不同时期或地区之间的历史影响和反响的兴趣与思考。

在教学评价和反馈上,要注重检验学生对于历史时空观念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提高学生对于高考试题的解题能力。可以通过模拟试题、课堂测验、作业练习等形式,检测学生对于特定时期或地区的历史概况、特点、规律等的掌握和理解。要通过真题解析、错题订正、答疑解惑等方式,提升学生对于不同时期或地区之间的历史比较和联系的能力。要通过案例展示、问题提出、反馈评价等环节,增强学生对于不同时期或地区之间的历史影响和反响的认识。

二、新高考背景下历史史料实证素养考查的课堂教学

(一)新高考历史史料实证的主要形式

历史史料实证是指“能够运用历史学的基本方法,对历史史料进行分析、鉴别、评价和运用的能力”,是历史学科的核心技能和重要内容。高中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史料实证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多种多样的历史史料中获取、整理、分析、评价和运用历史信息,从而形成科学的历史判断。

如考查学生对于不同类型或来源的历史史料的分析和鉴别能力。

2022年全国卷Ⅰ第10题:下列关于《清朝野史大观》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是清代官修的正史

B.它是清代民间编撰的野史

C.它是清代士人编纂的编年体通鉴

D.它是清代文人撰写的笔记小说

答案:B。

这道题考查了学生对于不同类型或来源的历史史料的分析和鉴别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史料的名称、特点、内容等进行判断和区分。A、C、D三项都是不同类型或来源的历史史料,但都不符合《清朝野史大观》的实际情况。只有B项正确表明了《清朝野史大观》是清代民间编撰的野史,反映了民间对于清代历史的看法和评价。

(二)针对历史史料实证能力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的建议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要注重引入多种多样的历史史料,包括正史、野史、文献、碑刻、图画、实物等,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和真实的历史信息。要根据不同类型或来源的历史史料的特点和价值,进行合理的分类和评价,形成清晰的史料体系。要注重历史史料与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的关联和对应,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和科学的历史判断。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充分发挥历史史料的教育功能和启发作用,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要通过引导、示范、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于不同类型或来源的历史史料进行分析和鉴别的能力。要通过解读,评价、运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于给定的历史史料进行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要通过对比、综合、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于多个历史史料进行综合运用和对比分析的能力。

在教学评价和反馈上,要注重检验学生对于历史史料实证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提高学生对于高考试题的解题能力。要通过模拟试题、课堂测验、作业练习等形式,检测学生对于不同类型或来源的历史史料进行分析和鉴别的能力。要通过真题解析、错题订正、答疑解惑等方式,提升学生对于给定的历史史料进行理解和评价的能力。

三、新高考背景下历史解释与评价考查的课堂教学

(一)新高考历史解释与评价的主要形式

历史解释与评价是指“能够运用历史学的基本原理,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评价的能力”,是历史学科的核心思想和重要内容。高中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与评价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进行客观、全面、深刻的解释和评价,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品格。

例如,考查学生对于特定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的解释和评价能力。

2022年全国卷Ⅰ第11题:下列关于明朝中期出现“海禁”政策的原因,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朝中期经济发展迅速,不需要海外贸易

B.明朝中期政治腐败严重,不利于海外贸易

C.明朝中期遭遇倭寇侵扰,为了加强海防安全

D.明朝中期实行闭关锁国,为了抵制西方文化

答案:C。

这道题考查了学生对于特定历史现象——明朝中期出现“海禁”政策的原因进行解释和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判断。A、B、D三项都是不正确或不充分的原因,只有C项正确指出了明朝中期遭遇倭寇侵扰,为了加强海防安全而出台“海禁”政策。

(二)针对历史解释与评价能力培养的高效课堂教学建议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要注重突出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的内在逻辑和深层含义,避免片面化和简单化。要根据不同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的特征和影响,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评价,形成清晰的历史观点。要注重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与历史背景、历史规律、历史趋势等的关联和对应,使学生能够形成客观、全面、深刻的历史观念和品格。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充分发挥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的教育功能和启发作用,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历史思辨能力。要通过引导、示范、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于特定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进行解释和评价的能力。要通过解读、评价、运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于不同历史观点或说法进行辨析和评价的能力。要通过分析,总结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的影响和意义进行认识和评价的能力。

在教学评价和反馈上,要注重检验学生对于历史解释与评价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提高学生对于高考试题的解题能力。要通过真题解析、错题订正、答疑解惑等方式,提升学生对于不同历史观点或说法进行辨析和评价的能力。要通过案例展示、问题提出、反馈评价等环节,增强学生对于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的影响和意义进行认识和评价的能力。

四、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思维与方法考查的课堂教学

(一)新高考历史思维与方法的主要形式

历史思维与方法是指“能够运用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的能力”,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精神和重要内容。高中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方法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多个维度和层次,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对历史问题进行提出、分析、解决和展示,从而形成创新的历史思想和作品。

如考查学生对于特定历史问题的提出和分析能力。

2022年全国卷Ⅰ第12题:下列关于中国近代社会危机的表述,可以作为一个合理的历史问题提出的一项是( )

A.中国近代社会危机是由外部侵略和内部腐败共同造成的

B.中国近代社会危机是由封建社会走向崩溃所引发的

C.中国近代社会危机是由西方列强强行推行不平等条约所导致的

D.中国近代社会危机是如何影响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的

答案:D。

这道题考查了学生对于特定历史问题进行提出和分析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从历史现象中发现问题,并用简明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A、B、C三项都是对中国近代社会危机的原因进行表述,但都不是一个合理的历史问题,而是一个可能的历史答案。只有D项正确表明了一个合理的历史问题,即中国近代社会危机是如何影响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的。

再如,考查学生对于特定历史问题的创新和展示能力。

2023年全国卷Ⅲ第12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君者,卫人也。其父名鞅……鞅少好学……卫灵公时,鞅游卫国……卫灵公甚爱之。”

材料二: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秦孝公时……商君说秦孝公曰:‘臣请为王法制度度量衡石币赋税等事。’秦孝公许之……商君乃变法……秦民大怨……然秦用商君之法十馀年,强于天下。”

问题:根据材料回答:

(1)商君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人物?

(2)商君在卫国和秦国分别做了什么事情?

(3)如果你是一个历史漫画家,你会如何用漫画形式展示商君的生平?请简要描述你的创意。

答案:

(1)商君是春秋时期的人物。

(2)商君在卫国和秦国分别做了以下事情:

在卫国,商君游学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并受到卫灵公的赏识和重用。

在秦国,商君为秦孝公制定了一种变法,改革了秦国的法律、制度、度量衡、货币、赋税等方面,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成为战国最强的国家。

(3)如果我是一个历史漫画家,我会用漫画形式展示商君的生平,

我会用四格漫画的形式,分别描绘商君在卫国和秦国的重要场景和事件。

第一格,我会画商君在卫国的学习和受到卫灵公赏识的情景,用对话框表示卫灵公对商君的赞赏和任命。

第二格,我会画商君在秦国的说服秦孝公变法的情景,用对话框表示商君对秦孝公的建议和秦孝公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