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课程审美教育的四个维度
作者: 李妍彦[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将“审美创造”设定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编选了一组描写自然之美的诗文,需要教师依循发现、展示与创造的思维逻辑,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美学资源,强化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生长。审美教学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聚焦关键,在组织串联中理解美;积极联想,在情境浸润中感知美;善于对比,在思维辨析中洞察美;巧妙迁移,在随文练笔中创造美。文之美的体悟、洞察和创造,都需要借助语言的载体,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实现表达和审美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语言载体;审美教学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感的课程,语文学科的美感可以通过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体现出来,而这种美感要想让学生领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面向学生进行审美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2022版新课标”)明确将“审美创造”设定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为了落实审美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用语要营造审美氛围,从而感染、启迪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融入课堂,快乐求知。与之相对应的是,统编版教材也相机编选了一系列蕴藏着丰富美学资源的经典文本,为历练学生的审美意识,铸造学生感知美、表达美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课文中的美感要想让学生有所感受,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体悟到的美,也才能让学生真正带来美的体验。当前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内阅读量明显增加,这就需要学生在分析、品味、鉴赏语言文字时,能够字斟句酌,认真揣摩语言深意,挖掘语言情感内涵,进而将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抒发的真情实感、表达的核心思想提炼出来,使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魅力得到切实体现。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这一单元当中,教材编写者编选了一组描写自然之美的诗文。诗文当中所蕴含的这些自然之美,需要教师依循发现、展示与创造的思维逻辑,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美学资源,强化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生长。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尝试和思考。
一、聚焦关键,在组织串联中理解美
动静结合是描摹展现美感的重要方式,蕴藏着多样化的美学资源,教师要紧扣2022版新课标所设定的语文课程属性,将美感的体悟与感知重新回归到对文本语言文字品悟的过程中来。在这一教学思路之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为学生铸造辨析与涵泳的对象,组织学生聚焦关键性词句,展开丰富的想象,继而获得灵动而多维的审美体验。如果说上面所强调的阅读为学生打开了审美教学的大门的话,那么学生围绕关键词句进行想象,以及由此获得的审美体验,则是学生理解美的核心环节。
分析本单元的课文,首篇课文就编选了三首古诗。这样的设计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要想通过古诗来获得美感并不容易。因此要将这一单元的教学目的落到实处,教师要针对五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减缩对古诗朗读和理解的时间,将有限的课堂放在对关键性词语的辨析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想象中。以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例,相应的教学设计还可以是这样的:
首先,串联组合事物,想象静态之美。组织学生从古诗的第前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入手,从理解的角度提取诗句中所提及的具体事物:月亮、乌鸦、霜气、江面、枫树、小船、灯火……教师一方面组织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自己曾经看到过的这些景物,并巧妙地借助关联性词语,依托相关的图片,将这些景物有层次、有顺序地践行描述,展现这些景物所营造出的优雅、静谧之美;
其次,借助声音维度,冲击静态之美。教师组织学生紧扣故事三四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中“夜半”的时间节点,联系前面两句中所提到的一系列景物,从原本的优雅和静谧中捕捉蕴藏其中的清冷之感,继而借助寺庙钟声的厚重感,想象声音传到客船之后,对其它各种景物铸造出鲜明的冲击感,继而在静谧之中的微微律动中,感受静中藏动着的表达之美。
在这一案例的教学中,教师重点依托诗句中的关键之处,通过单列描述、组合统整以及想象补充等不同的方式,借助词语的品析和涵泳,展现出诗人未尽的空白之言。但在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一教学设计,可以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尤其是当学生在阅读古诗的一二两句的时候,他们能借助于自己的理解能力将具体的事物提取出来,这些一个个独立的事物组成了一幅唯美的画面,小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来构造出这样的画面,从而让自己在阅读古诗的时候获得审美体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材提供的文本是静态的,在教学设计当中借助于声音来冲击静态之美,实际上是扩充了学生的审美空间,让学生在体验到静态之美的同时获得了动态之美的认识。这种教学设计又是不违和的,因为古诗中本身就提到了声音,所以声音元素的出现,实际上是将古诗中的美以有形的方式体现出来,学生也就可以通过多通道来获得古诗的信息,从而形成关于美的整体认知。这也就说明在组织串联当中让学生理解美,确实是审美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积极联想,在情境浸润中感知美
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需要借助有感情地朗读将文本通过有声语言展现出来,这是强化和检测学生对文本语言之美进行鉴赏与品味的重要基础。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将自身的认知思维和情感置放在文本的语境之中,巩固学生对美感的熏陶效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明确指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不在于它们是否已经积累和背诵,而是要在触动他们思维和情感的基础上,且源自于自己最真实的需要状态下。”这就意味着学生绝不能始终以一个第三者的客观视角参与到课文中去,而更要将自己视为其中的一部分,以积极真实的体验融入其中,从而唤醒敏锐的审美意识。
单元中《牧场之国》第二以自然生动优美的文字展现了人们悠闲真实的生活,凸显了荷兰牧场的恬静而优美的自然风光。教师一方面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借助图片、视频和音乐等不同的形式,从直观性层面营造真实可感的情境氛围,另一方面则可以创设虚拟性的认知情境:假如有机会带领自己的家人一起来到荷兰旅游,你会怎样劝说他们前往荷兰的牧场进行参观?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和身心全部浸润在文本语言所描绘的世界中去,继而通过语气语调的调整,将自己对荷兰牧场的喜爱之情、向往之情展现出来,促进自身与文本、与作者有机融为一体。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比如有学生说,“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我发现荷兰这个国家真的很美,这个国家既可以称之为草的世界,同时又可以叫它牛的王国或马的王国,甚至还可以叫它其他动物的王国。当我们看多了钢筋混凝土的高大建筑时,再想想这样的世界,或许我们能够体验到一种自然美”。当这个时候学生说出自然美的时候,“自然美”三个字一定不是空洞的,而是有着生活表象作为支撑的,这个时候学生所说的美就是自己体验到的美。
这样的教学场景无疑能够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不是空洞的,不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带来的,而是学生在文本感知与理解的基础上获得的。这里笔者想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这些教学手段所具有的是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其本身不应当成为课堂上的亮点,真正的课堂亮点应当是教学手段运用之后学生的思维发展或审美感知。上面例子当中所追求的就是这一效果,当多媒体技术手段所营造的课堂情境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注意力并不在声光电上,而在于认知情境上,这一认知情境可以从多个角度刺激学生的感知,从而让学生真正获得了美的认识,因此上面所说的学生与文本、与作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是真正的课堂形态,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美的形态。
三、善于对比,在思维辨析中洞察美
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语文教学对于文本之美的品味,不能一味停留在机械认知的层面上,而需要借助对比辨析的方式,与朗读进行整合,体验不同的语句所展现出来的迥异效果,更好地与文本语言对话,洞察其中蕴藏的动静融合之美。
以这个单元中《四季之美》一文的教学为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以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春天黎明时分日出过程中色彩的变化。语段直接揭示了“鱼肚色”“微微的红晕”“红紫红紫的彩云”,展现了色彩程度不断加剧的过程,同时还配置了色彩的转变。比如一开始,“鱼肚色”是从东方“泛”出来的;而随后“微微的红晕”,则是被“染”上去的;最后,“红紫红紫的彩云”是完全飘在天空中的。如果教师生硬地直接要求学生关注这三个动词,不仅显得教学过于机械生硬,还无法帮助学生形成认知上的共鸣。教师不妨采用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以展现,在辨析中感受色彩柔美之中蕴藏着动态变化的独特美感。比如教师可以尝试用“涂”“抹”字来替代语段中的这个“染”字,学生在对比中就能一下子意识到:原本这个“染”字,相对较为轻柔,云霞颜色的变化展现出鲜明的舒缓之美和浓郁之美;而调整为“涂”或“抹”之后,就显得力量过大、速度过快,无法与作者展现的春季之美有机匹配起来,严重影响了内在的认知意趣。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时,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思考方向,借助对比辨析思维的惯性,在朗读中强化并展现文本语言文字蕴藏的动静变化之美。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常有一种通俗的说法,叫“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将这个说法中的逻辑迁移到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来,其实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个新的体验美的方法,那就是在对比的过程当中去发现美、洞察美。其实很多时候美都是人的直觉,当人看到了丑之后,会对美有更多的感触。丑与美就是一对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需要教师教导,只需要教师引导。一旦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当中善于运用对比,那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学生也就更容易进入辨析的状态。辨析的对象自然是文本,是文本中所描写的不同对象,这样的辨析可以让学生在体验美的同时获得关于美的更多认知,从而达成了对美进行洞察的效果。毫无疑问,带着这种美学体验的文本解读过程是深刻的,是审美教学的良好形态。
四、巧妙迁移,在随文练笔中创造美
2022版新课标再次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基于儿童的言语交际活动,从儿童的言语交际需求出发,在帮助学生透彻解读文本之后,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多元化阅读观点,对于语文素材的审美形成一个新的认识。这些多元化的阅读观点,要尽量让学生写出来。著名哲学家培根说“写作使人精确”,这里追求的精确实际上就是学生对美的精确体验。很多时候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所形成的美往往是直觉性的,很多时候还是模糊的,要让这种模糊的美学认识变成精确的认识,那让学生去进行随文练笔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基于阅读教学任务的随文练笔,不能局限或者停留在机械套用和仿造的层面上,而需要借助文本中的美学元素,唤醒学生积极表达、主动表达的驱动力,借助感知美、展现美向着创造美升级的契机,优化随文练笔的整体效益。
首先,纵观本单元中的所有选文,以动静结合展现的自然美景,呈现了丰富的色彩,巧妙的修辞手法,涌现了很多精彩而富有生机的语句,教师需要在学生探寻其美、感受其美,形成多维性的感悟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表达。还以《四季之美》为例,幽静之中展现出微微之动,是整篇课文所呈现独特风格。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寻针对这些精妙语句所蕴藏的表达密码。比如夏季漆黑的夜晚,作者描写了“无数的萤火虫翩翩起舞”,描写了“夕阳斜照西山时”,展现了“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的画面,这些语句不仅采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同时也凸显了动静结合独特的表达魅力,可以组织学生在模仿迁移中,描写自己所见到的其他景色。
其次,文本中的语段相对完整且独立,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相对广阔的认知空间,在形成充分的感性认知之后,设置练笔性活动,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景色,依托于获取的表达经验,提升学生实践表达能力。比如《古诗三首》中王维的《山居秋暝》,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大意、初步感知诗歌内在意境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聚焦其中一句诗,尝试写一个片段。通过成段式的随文练笔,就是要将理解所得,以释放、扩大的方式进行来练笔表达,学生将从诗文中感受到的美,融入自身的理解,以创造性的方式加以呈现,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就形成了巧妙的统一。
总而言之,语文是极具美感的课程,但语文课程中的美是否能够被学生发现并体验,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课文、解读文本、语言训练等教学活动环节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感受母语背后的语言之美。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教学的主体,要让学生真正进入美的情境,让学生在感受到美的同时还有表达美的通道。一旦这样的通道被打通,那么学生的美学体验就可以进一步转化为美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擦亮发现美的眼睛,从而在后续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发现更多的美。由此可以认为,语文之美的体悟、洞察和创造,都需要借助语言的载体,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实现表达和审美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宏儒.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有语言审美氛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3):188.
[2]王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鉴赏与审美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18):15-17.
[3]仇永祥.打开语言的“天窗”——聚焦语言审美力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J].小学生(中旬刊),2022(10):112-114.
[4]刘秀琴.语文课上感受语言美[J].考试周刊,2017(59):55.
(责任编辑:刘莹)